3Views 0Comments
有家族史 嬰四肢紅疹水泡罹異膚炎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6個月大女嬰,右腳大拇趾關節處紅腫且有水泡滲出液,右手腕也布滿脫皮紅疹與小水泡,小兒科門診發見,由於女嬰媽媽也有長期慢性皮膚癢疹,研判寶寶為異位性皮膚炎。除了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搭配每日濕敷療法,與保濕乳液一併使用1週後,寶寶皮膚狀況明顯改善,水泡縮小無滲出液,脫皮紅疹好轉。
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慧耕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慢性及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性疾病,嚴重的搔癢與反覆發作是其主要特色。皮膚出現濕疹樣紅色斑塊,且有滲出液,初期有水泡與結痂,久了會有脫屑、龜裂和苔蘚化的情形。台灣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約8-10%,其中一半的患者會在1歲內發病,約80%的病患在5歲前有症狀;嬰兒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臉部、脖子、軀幹與四肢關節處。
她說,對於有家族過敏史的嬰兒,預防過敏最好的食物即是「母乳」,無法哺餵母乳時,可使用部分水解蛋白奶粉或完全水解奶粉替代一般配方奶餵食。此外,維生素D也被證實可以調節皮膚屏障並保持皮膚濕潤,免疫系統發育也與維生素D相關,可減少皮膚的慢性發炎,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
陳慧耕說,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重點是維持皮膚的完整性,依臨床症狀給予適當的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免疫調節劑,在嚴重惡化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處,可採用濕敷療法,濕敷療法的優點在於預防皮膚搔抓,提高保濕作用,並可降低類固醇使用量。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除了環境過敏原刺激,食物也是過敏原之一,當症狀出現時,應向醫師諮詢,找出引起過敏原因,避免刺激以減少未來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