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肢端黑色素癌 國衛院找到破解關鍵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肢端黑色素癌」是一種好發於亞洲人等非白人族裔的惡性皮膚癌,以往致病原因不明,缺少有效治療標靶藥物。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一種新的小分子化合物可阻斷癌症惡化訊息,減緩癌症擴散。
肢端黑色素癌主要發生在手掌、腳底、手足指甲床等區域,常發生於亞洲人、拉丁美洲人、非洲人等非白人族裔中。陽光中的紫外線造成基因突變是黑色素皮膚癌的成因之一,已知約有將近5成的黑色素皮膚癌帶有BRAF基因突變,可使用BRAF抑制劑進行標靶治療。
然而在肢端黑色素癌發現的BRAF基因突變率極低,表示肢端黑色素癌的成因與黑色素皮膚癌不同,但也意味著肢端黑色素癌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治療標靶。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代理所長劉柯俊表示,西方人會因為曬太陽造成身體表面黑色素皮膚癌,亞洲人則發生在指甲、手指頭、跟腳底等,不太會曬到太陽的地方,由於兩者致病原因不同,因此有很大研究空間。若肢體末端皮膚上不幸產生黑色素癌症,目前沒有標靶藥物,只能用一般化療,往往預後很差。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助研究員沈哲宏指出,他與高醫大、日本九州大學合作,進行跨國肢端黑色素癌研究,以組織免疫染色結合臨床特徵分析87名(日、台各半)受試者的癌組織檢體,發現細胞膜上可控制鈣離子通透細胞的TRPM1蛋白,透過提升胞內鈣離子濃度啟動訊息傳導,促進肢端黑色素癌惡性化。
沈哲宏說,新型小分子化合物KN93與鈣離子結構相似,與鈣離子競爭可阻斷訊號繼續往下傳遞的過程,在實驗中老鼠身上觀察到,可減緩後續的癌症惡化。
劉柯俊表示,這項研究找到新穎TRPM1參與肢端黑色素癌惡性化途徑,評估抑制其下游活性作為治療肢端黑色素癌策略的潛力。成果在今年1月發表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相信對於未來開發藥物、疾病預防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