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曾有菸酒檳榔史的7旬老翁,最近發現口腔持續性出現破洞,自行去藥局買藥膏塗無效,就診查出口腔癌2期。經醫師評估後,病人接受開刀治療建議,順利切除癌細胞,追蹤2年,沒有復發情形。
奇美醫院放射腫瘤部醫師楊清傑表示,很多老人家罹癌備受身心所苦,往往家屬擔心長者體力不好,因此婉拒醫師的建議,不接受開刀治療。
他說,醫師會針對病人病情和身體作評估,提供最好的治療建議,像案例這位73歲老人家,因口腔癌二期,開刀切除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再加上病患的身體好,沒有重大慢性病,仍可以承受開刀治療,經過一番說明後,為了健康考量,家屬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排斥到後來轉為接受,讓病人很快恢復健康。
楊清傑去年與高雄榮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醫師李清池,兩人藉由「人工智慧」分析頭頸癌病人年齡影響的共同研究已發表國際期刊,透過美國癌症登記資料庫,分析2007~2013年間共2萬8693位頭頸癌病人資料,希望了解高齡對頭頸癌存活的影響。在傳統分析下,頭頸癌不論部位,均隨著年齡增長,存活率越差;但透過大數據並利用機器學習之決策樹分析下,綜合病人各項臨床、治療資訊分析得出,「高齡並非影響病人存活的嚴重關鍵,重要的是病人本身癌症期別與其應當接受之癌症治療」。
楊清傑表示,目前高齡已成為耽誤頭頸癌病人治療的隱形殺手,很多家屬都會認為長者無法接受開刀治療之苦,但醫師會作謹慎評估,如果可以開刀治療,只因家屬考量減少老人家日後受苦機會,而選擇保守的放射治療,但這樣的治療選擇未必是正確,對病人來說也不見得好,更會錯失治療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