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藥方可改善汗疱疹
今年夏天特別悶熱,門診中有很多手掌、腳掌起癢疹的病患,這些病患大多數得了汗疱疹。因有些人會覺得很癢,常與香港腳混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汗疱疹患者並無黴菌的感染。此病如尋求西醫治療,常反覆發作不易治癒;如採中醫療法則可以明顯改善,在此提出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汗疱疹在急性期常見兩側手掌、腳掌或手指、腳趾側面有許多小水泡或丘疹,水泡通常很深且不會破開。有的患者會感到奇癢無比,且會有抓不到癢處的感覺;但也有些患者則不覺得癢。病人若將水泡抓破,則會呈現流湯現象,甚至引起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痂疹;若沒有被抓破,則水泡在一、兩週內或治療後,自然吸收乾掉,而形成類圓形的乾皮屑輪,然後恢復成正常皮膚。在慢性期時,手掌及腳掌會有過度角化的厚皮,皮膚呈現乾燥、脫皮、龜裂而有疼痛感。
汗疱疹形成的原因,目前並不太清楚,就筆者的觀察,此病好發於有過敏體質的患者身上,例如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較易得到;但得到汗疱疹的病人不一定有異位性皮膚炎。另外,經常熬夜或睡眠不足、壓力大、季節交替等較易誘發。患者的年齡層,從小至三、四歲,大至七、八十歲者,皆有可能發生。一般過了中年後,發生率會漸漸降低,而男女發生的比例差不多。
汗疱疹之病因病機多為濕滯內蘊,在臨床上,若辨證屬於寒濕體質者,則宜用羌活勝濕湯合麻杏薏甘湯治療;但是有部分患者服用麻黃劑後,會感覺不適,此時宜用羌活勝濕湯加薏苡仁,有時可再配合土茯苓、萆薢療效更好。若辨證屬於濕熱體質者,宜用茵蔯五苓散合十味敗毒湯加薏苡仁(可重用薏苡仁);如皮膚癢者可加浮萍。通常快則一週好轉,約二至三星期可痊癒(頑固病患除外)。中間會遇到皮膚龜裂期,建議可外抹紫雲膏或凡士林。很多汗疱疹患者常有脾胃虛弱現象,如排便稀軟,容易腹脹,飯後胃突,舌苔厚等。所以當急性期好轉後,宜使用健脾利濕方,如參苓白朮散、平胃散、或六君子湯等方來收功。
在飲食上,宜考慮減少食用含鎳、鈷及鉻較高的食物,常見的如牡蠣、豆類、香菇、洋蔥、玉米、番茄、可可、巧克力、咖啡、茶葉、酵母菌發酵產品(如啤酒)、堅果類等。
另外,由於皮膚在發生此一濕疹變化後,表皮會暫時受損,因此加強患部的保濕非常重要。平時洗手的次數不宜太多,且最好使用不含皂鹼的洗手乳,多抹保濕乳液或紫雲膏,最好能保持手指或腳趾的乾燥。在生活型態上,應適度放鬆自己,不管是生活上、工作上及家庭上的壓力,不要熬夜,且睡眠時間要充足。
(作者/佳心中醫診所醫師陳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