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李登輝帶領台灣走向民主化和本土化 同時也裂解了國民黨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李登輝十二年總統任期對國民黨人而言,確實是點滴在心。他一方面帶領台灣走向民主化和本土化,另方面也種下國民黨日後分裂,痛失執政權之因,台灣政壇也自此結束一黨獨大時代,寫下民主品質與得失難論的新頁。
蔣經國病逝,李登輝以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並成為代理黨主席。當時國民黨內不乏認為李登輝只是過渡人物的論調;此後經數年黨內紛擾,並爆發「主流」「非主流」之爭,事後證實,李登輝一方面利用黨內本土派勢力與民進黨內外呼應,一方面藉由權術手段卸去黨政軍如李煥、郝伯村等實力人物的地盤,成功進行黨政體制轉軌。
曾擔任國民黨秘書長的宋楚瑜,在蔣經國過世後黨內主流、非主流政爭中襄助李登輝,兩人關係一度情同父子。但修憲「精省」的政治副作用,宋楚瑜和李登輝漸行漸遠。宋楚瑜在支持者勸進下,後來脫黨獨立參選,與長庚大學校長張昭雄搭檔參選兩千年中華民國第十屆正副總統選舉。
「宋張配」衝擊國民黨正副總統參選人連戰、蕭萬長選情,結果和「連蕭配」兩敗俱傷,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最後在三足鼎立中出線,台灣首次出現政黨輪替。宋楚瑜兩千年總統大選失利後籌組親民黨擔任黨主席,國民黨出現另波出走。此時,失去政權的國民黨,李登輝成為黨內眾矢之的,被迫辭去黨主席,離開權力核心。
此後,台聯成立,李登輝替台聯候選人站台並因批判國民黨,遭國民黨撤銷黨籍,自此與國民黨分
揚鑣,但他仍被本土社團視為精神領袖。李登輝此後言行力主台獨,與此前身為總統時立場完全相左,留下在政壇數不盡的前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