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社論>台灣應審慎評估美國大選後的美陸關係
美國總統大選於三日舉行投票,是由川普續任?抑或拜登成為白宮新主人?答案即將揭曉。過去四年,美國與中國大陸水火不容,而從川普與拜登的政策趨向來看,無論是誰當選,短期內美陸對抗局勢恐難改變,但下任美國總統採取的新政策,仍將為未來的美陸關係投入變數。台灣應以本身最大利益為考量,審慎評估美陸關係可能出現的變化,並在最短時間內推出應對政策。
過去數十年美國對大陸採取的政策,大致不脫圍堵、交往、既圍堵又交往(圍交)三種類型;再從美國如何與盟友處理國際關係的思維與實際作為而言,又有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之別。而在現實運作層面,近數十年來的歷屆美國總統雖皆有其基本主張,但卻也並非一陳不變,而是依據國際局勢變化交錯運用;也因此,即使是在同一位美國總統任內,美陸關係也可能產生變化。
以共和黨的小布希總統為例,他就任初期被認為採取單邊主義,甚至歐洲盟友也都質疑美國立場,小布希還將柯林頓時期與大陸建立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修改為「戰略對手」、視大陸為潛在敵人;但在九一一事件之後,小布希漸向多邊主義靠攏,並與大陸轉為「坦誠的、建設性的與合作的關係」。但倘若再細究小布希的對陸政策,則可發現在反恐方面與大陸採取合作的交往關係,但在民主/共產價值方面則對大陸進行戰略圍堵。亦即,僅在小布希任內,美國對陸圍堵、交往、圍交呈現多種樣貌。
另一方面,儘管大陸採取改革開放戰略之後經濟快速成長,但「中國威脅論」的聲浪也與日俱增;而且中國大陸在經濟成長的同時,並未相應出現歐美期待的政治改革,依舊採取一黨專政,這讓歐美始終對大陸心懷戒慎。民主黨的歐巴馬執政時期,儘管美國尋求與大陸開拓雙方的共同利益,但也推動「亞太再平衡」、「重返亞太」,某種程度被視為:美國試圖以多邊主義與東協國家聯手對大陸進行圍堵。
在共和黨川普主政之下,過去四年凸顯出美國對大陸採取單邊主義的圍堵對抗攻勢,具體表現如對大陸發動貿易戰、科技戰、國安戰。但不容忽視的是,美國與大陸也並非沒有妥協空間,例如雙方還能透過協商達成貿易協議,十月底美軍和解放軍針對台海、南海緊張局勢舉行危機溝通工作小組視訊會議,這些都顯示川普對大陸並非想強硬到不惜破局,甚至演變到開戰局面。
而代表民主黨挑戰川普的拜登,他曾形容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為「暴徒」,並指美國確實需要對大陸採取強硬手段;不過,拜登也傾向採取多邊主義,強調一旦他當選將與歐洲盟友運用「集體槓桿力量」對抗中國大陸。根據九月份的一項民調,民主黨支持者中,百分之四十三認為俄羅斯是美國「最大敵人」,只有百分之十二認為是中國大陸,而且拜登也認為某些議題需與大陸合作。從這些跡象來看,倘若拜登當選,他或許不會將大陸視為頭號對手,但對大陸採取的「強硬手段」將結合盟友力量,力道恐將大於川普。
總體而言,無論是川普連任還是拜登勝出,短期內美國對大陸的對抗態勢都仍將延續,台灣應避免在兩強相爭之下蒙受池魚之殃。另一方面,倘若未來四年美國凸顯與大陸妥協、合作的一手,都恐將影響美國的挺台態度,一旦如此台灣也須審時度勢、謹慎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