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肌無力未必是老化 可基因檢測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罕見神經肌肉疾病不易確診,患者會選擇推拿或到骨科、復健科就醫,專家指出,除了可藉由抽血基因檢測外,民眾若出現舉手無力等疑似肌肉無力症狀時,可先做像是快速蹲下起立、或一次踩跨2、3階樓梯,若比同年紀的人差,就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
 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陳燕麟表示,罕見神經肌肉疾病類型眾多,但在發病初期的症狀都很相似,例如肌萎症、龐貝氏症,都是因先天基因缺損或變異而導致肌肉細胞功能逐漸喪失,進而出現肌肉萎縮無力、起身或站立困難、走路越來越慢甚至走不動的情形。
 除了症狀相似、不容易確診外,陳燕麟說,罕見神經肌肉疾病在發病初期的症狀較輕微,讓許多病友不易察覺或容易忽略疾病警訊,像是舉手越來越無力、雙腳無法跨大步伐,或坐下起身時常感到無力等。
 因此,許多患者可能會以為是年紀大退化,或是腰椎壓迫、骨頭出問題,多會選擇去推拿或到骨科、復健科就醫,以致於輾轉在各科診間數年,最後才順利被轉介到神經內科就診。若置之不理,一旦肌肉受損嚴重,將無法回復到原本正常功能。
 陳燕麟建議,若出現起身困難、舉手無力、走路搖晃、容易跌倒等疑似肌肉無力的症狀,可以先做些平日較感吃力的動作自我檢測,例如快速蹲下起立或一次踩跨2、3階樓梯,若與同年紀者比較後發現肌肉功能較差,這時就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視情況進一步接受基因檢測,才能及早確診並選擇適合藥物或照護方式,以減緩肌肉功能持續惡化。
 他也提到,目前肌萎症已可透過基因檢測抽血來確診罹病類型,且過往檢體必須送到國外檢測,費用動輒高達10萬元以上,但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精進與普及化,現已可在台灣檢驗,費用也降至約3萬至4萬元,雖然仍需自費負擔,但部分病友協會或組織有提供檢測補助,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