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中研院攜手中醫大合成多胜肽分子 阻癌細胞轉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胰臟癌又稱沉默的殺手,在早期幾乎無症狀所以難以察覺,高達8成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細胞已轉移。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近日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破解胰臟癌細胞訊息傳遞機制,並合成多胜肽分子,可阻斷致癌訊號傳遞,抑制癌細胞生長轉移。
中研院院士李文華近日帶領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與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中心的跨機構研究團隊,發現有效抑制胰臟癌細胞轉移的機制並於4日發表成果。
李文華研究團隊曾於2015年發現,胰臟癌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會出現大量受體IL-17RB,當IL-17RB 與配體相互結合後,便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刺激細胞增生或轉移,團隊後續依此研發抗體藥物,藉由減少IL-17RB與配體IL17B結合機會,降低癌細胞轉移機率。
團隊成員之一的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助研究員胡春美指出,當時研究團隊已確認受體IL-17RB是刺激胰臟癌細胞轉移的重要因素,但仍不清楚分子內部的訊息傳遞機制,因此團隊參考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的研發歷程後,持續推進胰臟癌研究。
在後續研究發現,IL-17RB不僅出現在癌細胞上,也會出現在正常免疫輔助型T細胞(Th2)上,而且免疫細胞若缺乏IL-17RB,反而會影響免疫訊息傳遞,導致人體容易受微生物感染。
因此,最佳治療方法是了解IL-17RB於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上的差異,再發展標靶藥物,就可在不影響患者免疫能力的前提下同時防範癌細胞擴散,研究團隊後續也成功破解IL-17RB的致癌機制,並合成出一種多胜肽分子,可有效解決難題。
論文第一作者、中醫大助理教授吳恒祥指出,不同於免疫細胞,在胰臟癌細胞表面大量出現的IL-17RB,容易兩兩結合,形成同質雙聚體,當同質雙聚體遇到配體IL-17B後,就會召喚激酶MLK4,催化蛋白質磷酸化,有如按下開關般,啟動後續一連串致癌訊號。
研究團隊設計出的多胜肽分子是一組胺基酸序列,可在細胞內特定位置取代激酶MLK4,與受體IL-17RB結合,阻止激酶與受體交互作用,藉此阻斷癌化訊號傳遞。
研究團隊表示,此多胜肽分子可以在胰臟癌細胞內找到正確「鑰匙孔」並事先「卡位」,防止激酶MLK4前來「解鎖」啟動反應開關,相較於先前研發的抗體藥物,治療更為精準,不影響患者免疫力。
此外,在後續實驗結果也顯示,罹患胰臟癌的小鼠若施打此種胜肽分子,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與肺臟的機率大幅下降,壽命也因此延長。
中研院指出,未來團隊期望能繼續深化相關研究,研發出效果更穩定的小分子藥物,協助胰臟癌患者進行標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