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Views
堆肥救命 猢猻木戴救生圈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缺水期,來自非洲的猢猻木是最佳耐旱植物,很多民眾都不明白,到處缺水,為何它還戴了一個救生圈?台南社大環境教師李武昌表示,樹戴上救生衣非為取水,而為救命。
北區區長李皇興表示,猢猻木來自乾旱的非洲,它的根腹部極大,又很能吸水,滿足自己生命所需,在乾旱期無需澆太多水,也能「整欉好好」。
過去台南市猢猻木的大本營在東區巴克禮公園,北區東豐路尾華德里豐興公園內從巴克禮移植三十棵猢猻木,是北區最多「猢猻」的公園。
李皇興指出,猢猻木另一特性是高遠的樹幹尾部分叉,好像樹根在天上,所以居民都用台語戲稱其為「倒頭栽」的樹木。另外,豐興里的猢猻木樹根都被堆了一圈樹葉,民眾都說:好像樹木戴了游泳圈,豐興公園遠望有如救生圈樹林。
社區大學樹的老師李武昌指出,其實這是落葉歸樹根的堆肥概念,另一原因是百分之九十的行道樹都是被人割草割死的,樹的根部沒有隔離保護,割草機的利刃容易傷到樹幹,腐朽菌跑進去,造成樹木生病死亡。有了救生圈保護,割草機比較不會傷到樹幹,可延長樹木的壽命。
目前台南市有種植猢猻木較多的地方就是巴克禮公園、豐興公園和虎頭埤。猢猻木長到十八米高算極正常,若有水源它可以長得更高大魁梧,去年北區辦理樹公民票選,猢猻木獲得「心胸最寬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