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社論〉防疫嚴峻之際,政府應慎防通膨來襲!
中央銀行日前公布六月十七日的理監事會議紀錄,「通膨」是這次理監事會的重要關鍵字,而且有理事認為輸入型通膨壓力逐漸增加。環顧目前台灣內部環境,防疫形勢仍然嚴峻,且疫情已導致失業率、無薪假人數節節攀升,倘若物價又進入上漲趨勢,將使民眾生活負擔越來越重!
央行公布的理監事會議紀錄雖為六月中旬的「歷史」資料,但國際物價上漲態勢在這近兩個月來不但沒變,甚且更令人感到憂心。六月份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飆上十三年來新高;七月上旬《華爾街日報》所做的調查,受訪經濟學家大多上修通膨預期,且認為通膨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七月中旬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鮑爾表示通膨水準已高於預期目標,「令人不安」。顯然,去年起美國帶頭大撒幣救疫情時,有關於鈔票氾濫終究會推升物價的憂慮正逐漸印驗。
這波國際物價上漲,可從若干角度觀察。首先,就涵蓋農、工、能源、貴金屬等十九種商品的美國「商品研究局期貨價格指數(CRB指數)」來看,去年四月曾因疫情衝擊下探到一0八左右,去年十月上漲到一五0上下,最近已飆升到二二0附近,一年多來呈現翻倍走勢。導致CRB指數大漲的原因,主要在於國際油價躥高、國際需求增加等等,這應該也正是央行某位央行理監事擔心「輸入型通膨壓力漸增」的源頭。
如果將CRB指數上漲延伸到對台灣物價的影響,即以原油價格為例,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資料,去年六月台灣進口原油價格平均每桶為二十五點零二美元,今年六月已達六十九點三六美元,這正是國內油價連續調漲的原因。另一個推波助瀾的因素是,國際海運運費也因「塞港」等因素走揚,如果從去年年初起算,上海到美西的報價已上漲超過四倍。擴大來看,CRB指數會影響到「躉售物價指數(WPI)」,進而恐將推動CPI上升。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物價資料,去年全年WPI年增率為負百分之七點七七,今年第一季已轉正為百分之一點零三,第二季更大幅走高到百分之十點九三。一般而言,進口商品、WPI上漲的漲幅可能由廠商吸收(如中油已啟動的油價平穩機制),但也可能轉嫁給消費者。今年三月WPI年增率終止連續二十二個月下跌時,對於WPI上漲是否會傳導到CPI的問題,主計總處官員認為可觀察第三季;如今WPI漲幅更大,且時序已進入第三季,原物料價格漲幅帶給廠商的生產成本壓力越來越大,是否會將漲幅轉嫁給消費者恐怕已進入關鍵期。
對一般民眾而言,除了可能面對輸入型通膨壓力之外,每天都要吃的蔬菜價格上漲則已是現在進行式。六月份蔬菜價格受豪大雨影響,較五月上漲百分之二十點七四,較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八點七八;七月上半月台北果菜市場批發交易均價為每公斤三十八點四元,再比去年同期貴上四、五成,而近日再漲到四十至五十元。雖然蔬菜價格變動屬於短期因素,但此次一漲卻漲了三、四個月,其影響亦不可小覷!
台灣已有學者示警通膨必來,而六月份失業率達百分之四點八、無薪假人數近四萬五千人,皆創二00九年以來新高,工時不滿三十五小時的勞工人數亦接近百萬人,這些收入驟減的民眾更難承受物價上漲,政府豈能不慎防通膨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