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藥+飲食調整 治療汗皰疹

一名36歲婦人因雙手水泡型疹,劇癢難耐就醫,西醫診斷為「汗皰疹」,服用抗組織胺與擦類固醇藥膏後仍反覆發作,經友人介紹來到診間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適中,雙手珍珠般小水泡,部分形成環狀脫屑或脫皮;「聞診」聲音綿弱;「問診」雙手小水泡處癢甚且脫皮易龜裂、經前腰腹痛、易流手汗、準備考試壓力大、唇乾、大便偶不暢;「舌診」舌尖紅苔白膩;「脈診」左寸細數、關弦,右寸細關濡。中醫證型:心陰不足,心火獨亢;脾虛濕困;肝氣鬱滯。內服處方思維:養心陰、清心火;疏肝和脾。內服中藥配合飲食調整後,上述諸症皆癒,且復發機率減少。

汗皰疹乃是會產生劇癢的水泡型病灶,通常長在手掌、腳掌或手指側邊,且容易復發。汗皰疹的名稱始於西元1873年,當時認為這種水泡病灶是由汗腺產生,後來證實此病與汗腺無關。發生率占所有手部皮膚炎症的5%到20%,發病者大部分為較年輕的成年人,男女比率相當。汗皰疹的確切病因目前尚未清楚,普遍認為是多因素共同造成,相關的因素包括:1.異位性皮膚炎病史;2.接觸(局部接觸或吸入性)過敏原或刺激物質(特別是金屬、製金屬工業產生之液體);3.皮膚真菌感染引起之自體免疫反應;4.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5.多汗症;6.吸菸;7.紫外線暴露;8.顯性基因遺傳;9.生理或心理上的壓力。

西醫療法為適量塗抹外用類固醇,併用口服抗組織胺或短暫投與口服類固醇止癢,若發生續發性的細菌感染併發症,則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中醫對此病早有記載,在明代稱為「螞蟻窩」。清《瘍醫大全》中記載:「馬蟻窩,乃無意腳馬蟻而成,或風濕結成,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好發於春末夏初,夏天病情加重,冬季減輕,有自癒傾向。但易復發。飲食不節,過食寒涼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而使得濕熱內蘊,加之外感濕熱之邪,內外兩邪相搏,郁於肌膚而發。中醫認為本病與「濕熱」有關,因此,治療當「清熱除濕」。患者本身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少吃烤、炸、辣食物,注意鎳、鈷或鉻金屬含量高的食物。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