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中華副刊〉旅途中的迴旋曲
文/攝影 王源錕
到世界各國旅行,免不了會欣賞當地特色的音樂舞蹈表演,放眼古今中外舞蹈,大多穿插有旋轉的元素,但若以旋轉動作為主,轉到令人頭昏眼花、拍案叫絕者,首推土耳其的「旋轉舞」了。
跳舞轉圈圈流暢優雅,西方圓舞曲華爾滋便是典型的旋轉舞,一千兩百多年前的中國唐朝,也流行一種「胡旋舞」。大詩人白居易在〈胡旋女〉樂府詩中說:「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把異國女舞者的曼妙舞姿描繪得淋漓盡致。
據說唐玄宗天寶年間,「胡旋舞」從西域流行到中土,這種音樂節拍鮮明、奔騰歡快,身體急轉如風的舞蹈,迅速在社會各階層流行開來,連皇帝最寵愛的兩個人都愛跳並擅長「胡旋舞」,其中一個是「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一個是後來掀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
精通「霓裳羽衣舞」的楊貴妃會跳「胡旋舞」不稀奇,重達三百斤挺個大肚腩的安祿山,跳起「胡旋舞」像個旋轉的大陀螺,可就非常不簡單了。
唐朝風行的「胡旋舞」,據記載來自「康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跟現在土耳其流傳已久的「旋轉舞」有沒有關係?是不是曾透過「絲路」傳播?這問題留給學者專家去考證吧,咱們純粹看熱鬧就好。
位於土耳其卡帕多奇亞高原邊陲的孔亞Konya,扼古「絲路」要衝,曾為塞爾柱帝國首都,當地的梅芙拉納博物館,是伊斯蘭教徒心目中的聖地之一,也是「旋轉舞」的起源地。「梅芙拉納」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對「偉大導師」的尊稱,1207年出生於阿富汗的梅芙拉納‧魯米,是伊斯蘭教蘇菲教派的創始人,這個教派注重苦行與冥想,孔亞聚集許多苦行僧,著名的「旋轉舞」,就是他們修行的神祕宗教儀式。
由於我們在孔亞停留時間短暫,旅行社另外安排在卡帕多奇亞的洞穴餐廳,觀賞土耳其代表性的「旋轉舞」、肚皮舞,以及各種民俗舞蹈。洞穴餐廳的表演比較通俗,遊客可以飲酒助興跟拍照錄影(不可用閃光燈),有些較正統的旋轉舞表演場所不賣含酒精飲料或不准拍照,那不是很無趣嗎?
「旋轉舞」的開場有點詭異,樂隊吹吹打打之後舞者魚貫登場,他們的服裝有很深涵意:土黃色的高帽代表墓碑,黑袍代表墳墓,白色衣裙則象徵壽衣,這在我們的觀念中似乎有點「那個」。前面一段「扮仙」之後,舞者褪下黑袍開始旋轉,隨著節奏張開的雙臂,始終維持「右掌朝天,左掌朝地」的姿勢,代表把阿拉的祝福傳遞給世人,旋轉時以左腳為軸心,右腳繞旋,有以阿拉為中心萬本歸宗的意思。寬闊的圓裙襬被離心力甩開,讓我聯想起披薩師傅玩在指尖的旋轉麵皮。
一般人原地轉幾圈包準暈頭轉向,這些舞者由緩至疾轉個不停,卻依然臉不紅、氣不喘、腳步穩定,果然是「叔叔有練過」。聽說正式的「旋轉舞」結束時,會慎重其事讚頌經文消災祈福,我們看的節目則夾雜一些比較輕鬆的表演,接下來的肚皮舞孃真厲害,渾圓顫動的肚皮搭配飛快的旋轉,活脫是安祿山的接班人!
壓軸的女舞者穿著件拼花大圓裙,彷彿一隻花蝴蝶,旋轉起來竟變成來自外太空的飛碟,裙子上的花樣顏色全化作游絲狀的線條模糊成一團,隨著音樂上下左右翻飛,更像張七十八轉的黑膠唱片訴說著往日情懷,幽幽暗暗反反覆覆恍然如夢。謝幕時猛然從夢中驚醒,跟著人家手掌拍得通紅,走出洞穴餐廳時還暈陶陶的,不知是看了一整晚的「旋轉舞」,還是那杯酒精性飲料作祟?
會旋轉的東西總會引人注目,不管是摩天輪、旋轉木馬、風車、陀螺,還是骨碌碌轉的舞姿。圓舞曲華爾滋跟「旋轉舞」都靠腳當軸心帶動旋轉,人體能夠不靠兩腳支撐而旋轉嗎?
我曾經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堤壩廣場,看過一位街頭藝人表演倒栽蔥以腦袋為軸心的「人肉風車」。
這位波蘭籍藝人戴著厚氈帽,在地上舖了塊鐵板,頭下腳上靜止片刻,猛力扭腰身體開始旋轉,而且越轉越快,這個動作非常危險,萬一失去重心後果不堪設想,當他從劇烈旋轉中踉蹌起身時,腳步還沒站穩就忙著摘下帽子,堆起笑臉期待打賞。觀眾們雖然不吝惜給予熱烈掌聲,但真正掏出腰包的卻沒幾個,我在氈帽裡投下兩歐,依稀看到「人肉風車」的眼眶有東西在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