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機器人幫復健 中風男可拿杯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37歲中風男右側偏癱後月餘,開始在醫院做下肢機器人復健治療,原本走路不穩,首次做完走路復健評估步伐稍穩定,隔2天進一步做爬樓梯治療,原本用兩步才能踏1階梯,做完1個小時療程,再做評估,現在已可以1步踏1階梯,進步很快。
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說,安南醫院引進最新智慧外骨骼機器人復健系統,分為上肢和下肢復健,提供中風患者更多治療選擇,幫助病人在中風後的復健期能有更好的功能進展。復健科醫師洪啟堯說,上肢外骨骼機器人的正式名稱為「穿戴式動力手部復健器」,使用方式為患側手戴機器手、健側手戴感測手套,機器手能模擬健側手的動作,帶動患側手進行各式各樣的復健訓練。大部分中風病人都會有手部功能障礙,導致在執行日常生活功能有困難,任務導向的訓練可幫助中風病人改善手部功能,增加神經可塑性,但是對於手部功能有嚴重障礙的病人會覺得要執行這些動作很困難,例如病人患側手完全沒有動作,卻希望病人要能做抓握或是捏的動作,病人就是無法做到。
復健科醫師林芳嫻亦說明,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正式名稱為「動力式下肢助行器」,利用動作感測器偵測患者的起始動作,給予即時助力,讓中風患者可以在中風後更早起來行走,病人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的輔助下,可更專心的訓練自己的步態,減少因代償而產生的錯誤姿勢。與上肢外骨骼機器人的概念相同,經由重複的治療與雙側訓練,可以刺激大腦的活化,促進下肢動作的恢復。
復健科主任葉典松說,智慧外骨骼機器人復健系統除適用中風急性期病人復健,中慢性期病人也有效,一名中風8個月男子,幾乎快過治療黃金期,今年3月4日作復健,右手原來無法拿杯子,花2週治療5次後,已可拿杯就口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