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閩生/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勞動局主辦的第十三屆「勞動金像獎」影片徵選競賽,共有長片組及短片組四十九部作品進入決選,經由影視專家及工會代表組成評審小組,共選出七部得獎影片,首獎三十萬元落誰家,將於廿一日下午二時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的頒獎典禮上揭曉。
本屆勞動金像獎評審團主席蔡崇隆指出,勞動金像獎是以勞動議題作為核心的主題競賽,不同於其他綜合性的影片競賽,著重在創意或技術面為評價基準,是以勞動尊嚴、勞動價值、勞動權益及勞工抗爭幾個面向,來檢視參賽的作品,不管是心智勞動或是體力勞動,只要能觸及以上議題、具有深度內涵的影片,就符合獎項的精神,勞動金像獎辦理多年,已經成為臺灣重要的勞工主題式影片競賽,這對長期缺乏勞動意識的臺灣社會,應該能帶來更多的反思與刺激。
北市勞動局表示,本屆勞動金像獎獲獎陣容十分堅強,題材亦非常多元,三十分鐘以上的長片組獲獎的四部影片為:黃告傑執導的《大浪人生》,透過「最後大浪」樂團小肆(徐子凡)及「生祥樂隊」幕後推手Thomas(鍾錦培)的故事,呈現非主流音樂產業創作者的各種困頓;柯妧青執導的《誰在山上唱歌》則透過影像與口述歷史,再現一九六0年代,原住民大量投入國有林班地工作的黑暗時期;楊朝鈞執導的《南丁格爾》,以影像呈現台灣護理人員長期超時工作、日夜班交錯致無法兼顧家庭的困境,以潔白制服背後的血汗勞動帶出「護理人力流失」的嚴重性;陳曉雯執導的《人魚之舞》呈現富麗堂皇的百貨公司陰暗面,櫃姐面對苛刻的勞動條件及長期站立導致的職業傷害,藉由組織爭取權益的故事。
十分鐘以上未達三十分鐘的短片組獲獎影片,包含陳寧及顏子惟執導的《牛耕米之味》,記錄在效率掛帥的主流農業生產思維下,主角為了維護傳統非機械的耕作技術,如何奔走向長者學習且付諸實踐的奇景故事;施合峰執導的《鍊金術》,則記錄在六輕廠區每日四百支煙囪的空汙排放,當地養殖漁業勞工如何在污染下求生活,透過他們的故事,呈現工業發展的生產者,往往不是獲利者的弔詭;許慧如執導的《臨時工》則是以非典型紀錄片呈現手法,以臨時工來「演出」臨時工,透過被棄置的工廠、打臨工的工人及尋找工人塗鴉,來反映工人階級的真實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