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突破性感染 當心長新冠

牽涉心血管等多重器官 多數有疲憊症狀 可能持續數週達數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國外研究顯示,突破性感染者仍可能會產生「長新冠」相關症狀。然而,專家指出,相關研究還未知是否能推論到廣大的一般族群;要進行長新冠的研究需要長期追蹤病患,有賴計劃性的建立新冠肺炎病患族群來進行世代研究。

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日前一篇研究發現,與未接種疫苗的新冠感染者相比,接種過疫苗但感染新冠病毒(突破性感染)者,死亡和產生長新冠的風險較低,但仍會產生「長新冠」相關症狀。

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蔡佩珊表示,長新冠牽涉心血管、血液、腸胃、腎臟、心理、代謝、肌肉骨骼、神經及肺部等多重器官,是複雜與表現型態多元的症狀,持續時間從病癒後數週到數月之久,多數的患者併有疲憊的症狀。這些慢性的症狀對於新冠肺炎存活者產生嚴重的生活困擾,且可能干擾患者在家庭與工作∕學業上所扮演的角色功能。

然而,蔡佩珊認為,上述研究仍有其限制,其研究樣本取自於退伍軍人的健康資料庫,樣本中多數為男性,還未知是否能推論到廣大的一般族群。

此外,該研究結果也不適合直接用來判定疫苗政策的效能,因為疫苗的保護力本來就會隨著施打後的時間而慢慢降低。蔡佩珊解釋,疫苗成效會受到群體的疫苗施打率、樣本中個案注射疫苗的期程、是否接過受第2、3劑追加疫苗,以及病毒的持續演化與突變等因素影響。

蔡佩珊也提到,此篇研究的新冠肺炎樣本均為有PCR確診的患者,雖是研究的優點但也是弱點。她表示,許多患者從未檢驗新冠病毒,而未被納入研究中,而這些人的症狀表現、癒後,以及是否出現長新冠等,可能與PCR確診的個案大不相同。

蔡佩珊認為,要進行長新冠的研究需要長期追蹤病患,有賴計劃性的建立新冠肺炎病患族群來進行世代研究。另,她也點出了長新冠研究可能面臨的挑戰,像是目前仍缺乏結構性的症狀評估工具,也因此這篇研究並未探討症狀的嚴重度。長新冠中許多症狀是短期無致命風險,常易被醫護人員忽略,也是研究的困難點。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