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Views 0Comments
海木耳固碳效果佳 潛力可期
中山大學洪慶章團隊發現 海藻固碳率是大安森林公園2倍 成果登國際期刊 未來收益看俏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洪慶章團隊,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年每公頃可達三十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二倍,藉由綠能降溫,克服夏天海水溫度過高不利海藻生長的瓶頸,並過濾養殖廢水以降低培養池濁度,可成功全年於戶外大體積養殖海木耳,成果獲國際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刊登;團隊指出,此技術若能實現大規模海上養殖,將是台灣推動淨零減碳重要策略之一。
藍碳包含海草、紅樹林與海藻等儲存在沿近海域中的碳。洪慶章指出,台灣海岸帶總長一千四百公里,假設於周圍一百公尺大批種植海草或紅樹林,種植面積也僅一四0平方公里,固碳能力有限,相較之下,台灣管轄之海洋疆域約達十八萬平方公里,若大量養殖適合台灣海域之海藻來固碳,潛力可期。
研究團隊測試原產於小琉球的紅藻─海木耳之捕碳效率,發現海木耳固碳率名列前茅,為三十噸,是大安森林的兩倍以上,若添加營養鹽更可高達五十噸。然而,海木耳就像多數大型藻類,偏好二十五度以下低溫海水,台灣海域四月底至九月初海溫過高,不利海木耳發揮固碳功能;團隊透過太陽能綠電供應電能設置冷卻系統,經由冷氣傳導至冷凝棒,克服高水溫瓶頸,使海木耳在炎熱的夏天可持續生長並固碳。
洪慶章表示,海藻市價每公斤約二至三百元,經濟價值高,過去台灣水試所和漁民成功養殖海木耳和海洋龍鬚菜、海葡萄、紅翎藻等大型海藻,但多作為食品、健康飲料、化妝品及飼料,大體積固碳之研究甚少,或多以小型缸養殖,鮮有研究單位運用大體積種植驗證海藻固碳率。他們成功以數個六至十七噸的大體積海水養植,每周可採集約五十至八十公斤的海木耳,不僅可投入市場成為消費者美食、產品原料,賣相不佳的海木耳也具備顯著的固碳能力,可投入海洋減碳,力抗全球暖化。
洪慶章強調,台灣年碳排二億九千萬噸,目前森林、海洋與濕地碳匯等之加總還不足以達到碳中和,海木耳有顯著的固碳效果,未來碳權收益看俏,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