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陳建志醫師專欄〉耳鳴腦鳴分叉兩頻率 罕見前方耳蝸動脈缺血
1名30歲男性接種COVID-19疫苗後,隔日早上右耳開始聽見既像「嘰嘰嘰」又像「嗡嗡嗡」的聲響,彷彿耳道深處有一部馬達正在運轉,間雜著鐵窗摩擦的聲響;與人交談時,聽到的聲音斷斷續續,不僅會震動,還會拖尾音。原本以為是疫苗副作用,暫時忍耐;但過了兩個禮拜狀況依舊,到了晚上睡前更為嚴重,會被耳鳴吵到難以入眠。不僅白天嗜睡、工作效率不佳,甚至出現焦慮、心悸、手抖和盜汗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就醫時,全頻聽力檢查顯示右耳已是輕度聽力障礙,唯獨4000Hz處聽力正常。進一步檢查證實,除了4000 Hz外,其它頻率已是重度耳蝸病變,還好沒有聽神經病變。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缺血性耳蝸病變」,很可能是疫苗注射後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右側前方耳蝸動脈。
根據解剖學,迷路動脈來自前下小腦動脈,分支為前方前庭動脈與總耳蝸動脈。總耳蝸動脈再分支為前庭耳蝸動脈及後方耳蝸動脈,而前庭耳蝸動脈再分支為前方耳蝸動脈及後方前庭動脈。
後方耳蝸動脈在耳蝸管4000 Hz處,跟前方耳蝸動脈匯合供血給耳蝸,彼此可以互相支援;一旦前方耳蝸動脈缺血,除了4000 Hz處,整段耳蝸都會受到缺血性的傷害。若聽毛細胞受損,無法一起柔順地隨著聲響而擺動,所啟動的聲音訊息無法同時到達大腦,就會被解讀成「斷續」或「迴音」,容易續發聽覺過敏或腦鳴。
此病治療,建議靜脈注射給予大量水分,短期內每天需服用100毫克乙醯化水楊酸或75毫克保栓通,並口服至少9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並好好控制三高,設法恢復前方耳蝸動脈的通暢。可同時給予高劑量副腎皮質素,減緩耳蝸內聽毛細胞的水腫,避免其失養凋零。
該患者在接受醫囑治療後,耳鳴已經全然消失,聽力也恢復正常。需注意的是,大多數的耳鳴患者在未查到確切病因對症下藥前,會因為自身的擔憂與疑惑,加重耳鳴。事實上,大多數的耳鳴,只要查得到病因,都有辦法治療,宜早期正確就醫。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