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醫師專欄〉觀念導正

■吳重達

「那醫生說我韌帶斷了,叫我到大醫院處理。」眼前坐的是位近70歲的女性,急躁地述說她的狀況。

病人沒有受傷。醫師先教育病人,韌帶要斷,需要施加極大的外力才會發生;沒受傷,韌帶不會自己斷裂。這病人是右肩痛,關節活動度受限,應當是旋轉肌肌腱的問題,做了檢查後確認是旋轉肌肌腱斷裂。問題是,醫師花了時間解釋病情,病人仍然搞不清她到底問題何在?連年輕的家屬也要求醫師把韌帶處理好。

對這位老太太,醫師用吃豬腳為例,想辦法讓她理解。把滷豬腳外皮吃掉,就看到滷成褐色的「肌肉」,可能會看到圓形、半透明,長條狀的「肌腱」。在麵攤、滷味攤切的豬腳筋、牛筋就是肌腱。肌肉在靠近骨頭處變成肌腱,肌腱附著在骨頭,因而帶動肢體的活動。

豬腳啃到最後就是骨頭;把2個骨頭形成的關節固定住,維持關節穩定的構造就是「韌帶」。這東西用牙齒啃不斷,要用利刀花些時間才能切斷;即使已煮熟的豬腳,韌帶的強軔性都還存在。所以老太太沒有受大傷,韌帶怎麼會斷掉?

隨著年齡增長、組織退化,肌腱也跟著變性、退化,本身就會變得比較脆弱,不必很大的外力就可引起肌腱斷裂,甚至不必受傷也會自行斷裂。所以,老太太的肌腱出了問題,不要怪無辜的韌帶。

台灣的填鴨式教育可能教出一堆很會考試、學歷也不差的國民;忽略考試外的知識、常識傳授結果就會出現上述問題。醫師常感嘆,跟美國高中生談前十字韌帶,至少一半以上知道你在說什麼;台灣高中生呢?應當不到1成吧!因為,不重要,與升學無關。可是,為何許多醫生也會提供病患錯誤的名稱、理念?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