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首確認上百個腸癌新遺傳基因

全球大型研究 閻雲:鑑定特定基因突變、發現功能機制 可為預防性治療鋪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目前是台灣所有癌症死亡率第3位,更是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有上萬人確診,威脅國人健康甚鉅。北醫大學講座教授、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參與的一項全球大型研究,首度確認上百個和大腸直腸癌相關的新遺傳基因,為更精準的篩檢及預防治療打下基礎。

這項由位於美國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中心主導的跨國研究,號召200多名來自歐洲、北美和亞洲的科學家共同參與,以10萬0204名大腸直腸癌患者為實驗組,15萬4587名健康者為對照組,利用組織特異性基因表達及其他數據模型,分析比較兩組的基因組數據,確定了205個和罹患大腸直腸癌風險有關的獨立基因,其中50個以前從未被發現過。

至於轉錄組和甲基化組的關聯分析(TWAS和MWAS),則進一步發現53個與大腸直腸癌相關的基因變異;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155個會影響生物活性分子的高可信度基因。

閻雲是台灣唯一參與這項全球性研究的科學家,他認為這項全新發現,可讓臨床醫師更容易確認哪些人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族群,並進一步建議他們儘早接受篩檢,或為那些潛在病患進行預防性化療或其他主動治療,意義重大。

閻雲認為,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就在於為大腸直腸癌的生物學基礎提供新的見解,包括特定基因突變的鑑定,以及找到以前未曾發現的功能機制,為今後的預防性治療鋪路。

透過跨組織分析,研究團隊也發現超過1/3和大腸直腸癌有關的基因在結腸內壁外起作用,比如HIVEP1、LIF、SH2B3、TOX和TOX4等基因會透過免疫細胞變異,影響大腸直腸癌的發展,而EDNRB基因則會透過血管來影響大腸直腸癌的走向;至於透個在神經系統發揮作用的基因,則顯示腸道神經可能在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中,扮演一定程度的角色。

此外,這項研究還驗證了某些常見的大腸直腸癌風險因素,比如胰島素阻抗、吸菸和肥胖,而這些風險因素在之前的流行病學研究中都曾觀察並報告過。

Fred Hutchinson癌症中心及其研究合作者計劃利用這次研究的新發現,開發DNA測試方法,測試出哪些人具有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遺傳風險,而哪些人的罹患風險又較低,並加以系統性分類。並計劃把遺傳風險數據和環境、飲食及包括吸菸在內的行為結合起來,建構多基因、多面向的風險評分,進而更精準預測哪些人有大腸直腸癌風險,及早因應,確保健康。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