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中華副刊〉與白沙山莊結緣
■張育銓
或許是一路遇得良師協助,「我想成為一名教師」這樣的憧憬大概國小時就有了,能進師範體系的學校就讀更是自幼的夢想,但後來因緣際會就讀位於台中的中興大學,直到修習教育學程,才算跟教育搭上一點橋梁。
大學四年級,兵荒馬亂的趕畢業,我發現所需的學分必須到外校才能完成,也才能往下一步實習走,對一個性格粗枝大葉的人來說,真是步步驚魂、關關險阻。我寫信到各校的老師,懇求能有跨校修課的機會,甚至連當天從台中奔波回老家台南舊縣,再跑去市區成功大學修課也在考慮範圍內──人若被逼急真會被激發出各種可能。
後來,我聽一樣處境的同學說彰化師範大學能修課,便跟著一起到彰化師範大學修習「老子」課程,由周益忠老師開設。
原以為彰師離台中很遠,沒想到車程只要半小時。還記得第一周初次跑校際選課的繁瑣流程,來彰師遇見大雨,我滿身被淋得狼狽,捏著選課單,心懷忐忑入教室,才見到益忠老師本人。課後,老師很慷慨親切的答應請求,我才總算鬆了口氣。雖然過程波折,但轉念一想,能去彰師修老子課,也是種圓夢,或許是「自然」感召吧。
益忠老師雖久年教書,卻仍精神奕奕,充滿熱情,講課時,他能綰合時事和老子思想,使文本不只是純粹的解釋詞句,而有了更多解讀的可能性。在來彰師之前,我對老子的印象仍停留在大二文學史、大三思想史內的基本概念,但唯有像這樣修習,老師帶領我們讀過一篇篇哲思,才能夠有所涵養,才能摸出「老子」的脈絡。逐漸,我從老子的課程,在老師身上感受到了對學術學理的熱愛、對學生的用心良苦。老師提議期末要請各位同學一起吃飯,聊天、認識彼此,也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都讓我相當感佩:有學術熱忱,有師生互感,這真正是「師範」呀。
我開始享受來彰師的每個周一下午,從中興徒步至台中國資圖,搭101號公車,到彰化原住民生活館,穿越巷弄,感受彰化小鎮式的祥和,山就在近處,大溝內水流不停。我總因坐公車提早到,有餘裕能仔細地觀察著彰師附近的住宅與店家。校門口有家「牛媽媽」茶飲,成為了最愛。
快上課時,我才進校園,筆直穿過白沙大樓,去最裡面那棟的文學院。文學院的建築設計頗有書香古味,我常在彰師文學院的樓梯間,觀察後面的山壁,好近啊。對一個生長於台南海邊的人來說,感受頗新鮮。風吹起來時,樹真能成山之濤,鳥鳴才會愈發愉快。
在讀大學的期間,我不曾想過可用這種方式踏入師範的校園,與彰化結緣。每當我南返回故鄉時,在國道客運上也不禁引頸望窗外,我能看見彰師的校園,想起我在這裡修了老子的課程,這是多麼美好的記憶。
而,為何彰化師範大學內的建物要命名為「白沙」呢,有何淵源?某天放學,我很好奇,找到地上石板寫有段解釋,如今有點忘了,但記得回首望校園時,留下一句印象:「所有白沙都是夢想的星子」。
在這座依傍在山邊的美麗莊園,我成了一個短暫的白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