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中元普度神物-普度公與佛祖山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中元普度會場都會看到兩樣神物:一是俗稱「普度公」的鬼王;另一就是普度眾生的佛祖山。佛祖山以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為主,望名生義,上面的「佛祖」很多,有的十尊,有的十八尊,建醮時的主普還會做到二十四尊。這些紙紮的神物最常見於府城,尤其是東嶽殿附近的紙紮店。
台南市興泉府道長林俊輝表示,中元普度的佛祖山主要用來度化沒有人拜的男女孤魂,以竹架和色紙糊製的佛祖山,上有山頭和水景,中央都坐口吐紅色火燄的普度公,後面是俗稱大士的觀世音,旁伺善才童女,加上四大金剛、山神和土地公。還有人將觀世音放在普度公頭上,這種雙層發威的造型在民間也極為常見。
但林俊輝指出,在糊紙藝術不很盛行的北部,一般普度都以一尊普度公替代,所以他接到北部的工作都會帶普度公北上。至於普度公的用途,林俊輝表示,普度會場都有眾多魑魅魍魎爭食,此時就要靠普度公維持現場秩序,也保護凡人,所以又稱為「鬼王」,由於是觀世音的化身,所以又稱大士爺。
佛教經典中,普度公是「顏面被火燃燒的鬼王」,稱「面燃」大士,又稱焦面大士、焰口鬼王,原為佛教護法,後成為道教的著名神祇。在佛教的盂蘭盆節中也會用到,稱「焰口鬼王」,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而產生,不論佛道教都在勸告人們應該積極布施行善,以免墮入餓鬼道,成為「面燃」的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