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學者參訪六甲農會 取經稻作碳匯
記者盧萍珊∕六甲報導
為協助農民了解稻米田間固碳結果,包括成大教授蘇彥勳、台大教授王淑美、新農業生技生產合作社主席顏振標,前往六甲區農會拜會,期望由產、官、學界合作,協助調查稻作碳匯效益。
這項拜會行程在六甲區長陳啟榮居中牽線促成。六甲區農會總幹事許書豪指出,六甲區為南市四大稻米產區,年種植面積一千八百公頃,產量約一萬四千零四十公噸。六甲稻作土地位於烏山頭水庫旁,具有潔淨水源與肥沃土質的良好稻作生產條件。稻米品種主要有「台南11號」,還有跟農會契作的「台梗9號」與「台南16號」。
蘇彥勳指出,稻米生長會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採收後其餘植物體翻埋進入土壤變成有機質,若輔以自然農法,導入有機肥料,減少大規模土壤擾動,且進一步推算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種苗準備、田間栽培、收穫運輸、加工碾製、包裝販售,甚至煮食與廢棄物處理等各階段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並從中改善降低,應能慢慢讓二氧化碳重新儲存於土壤形成碳匯。未來碳匯將可轉換碳權交易。
陳啟榮表示,稻作生產搭配友善耕作,應可作為碳權交易標的,提高種稻的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