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淺談東周至漢代龍形玉器暨龍紋演變—春秋篇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一、前言
龍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視為祥瑞和權力的象徵。春秋至漢代,橫跨了近千年的時間跨度,是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這段時期包括了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朝、楚漢相爭、西漢、新莽和東漢等歷史時期。此時龍形玉器的製作達到了巔峰,這些作品不僅令人驚嘆於其工藝精湛,更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龍的理解和崇敬。
東周始于周平王東遷洛邑的公元前 770 年,結束于秦滅齊的公元前 221 年。東周又分春秋與戰國兩個時間段,春秋與戰國的分界年份有多種說法。今史學界一般采用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 475 年作爲戰國時代的開始,以下討論援此。
筆者將陸續探討春秋至漢代的龍形玉器及龍紋的演變,並著重於龍形玉器及龍紋從具象寫實到抽象的過程。這段近千年的時間正是龍形玉珮及龍紋演變的舞台,透過這樣的觀察我們可以理解及發現時代風格的逐步演變。此次將先探討春秋時期的風格變化。
二、龍形玉器及裝飾龍紋
龍形玉器是指外觀為龍形,身上可能有裝飾龍紋也可能是素面無裝飾,龍形玉器在春秋早中期少見在晚期大量出現。
裝飾的龍紋則在不同器型上都可出現,例如玦、璜、璧、牌、瑬等。
三、西周晚期向春秋早期過渡
風格的流變是持續進行,就如同我們在觀看卷軸時是連續的推進,而非如同書本是翻頁式的,因此風格不可能一夜之間就改變,而是必須循序漸進,例如春秋早期必定繼承西周晚期的諸多因素,一般可能要到該段中期之後才會再加進該時期的風格因素,這時才會更確認此期的風格特徵。
若我們從出土器物也可以得到印證,例如西周晚期河南省信陽地區出土的這件雙龍首玉器(圖一),可以發現下顎勾捲、出現S型雙頭共身、雙鈎陰線豆芽紋等。而在看圖二這幾件出土器物亦有濃厚的西周晚期特色,因為它們都是從西周晚期過渡到春秋早期的器物。
四、春秋早期的特徵
此時則可以見到,龍頭紋飾簡化龍鼻上翹、上顎下頦紋飾連成一體,下顎不再勾卷,甚至出現圓弧形下顎、尖下顎或方形下顎。龍身紋飾複雜逐漸轉為抽象簡化或素面無紋,有些身飾雙尖盾形紋龍身、有些被簡化只剩下龍首。例如圖三山西運城聞喜縣上郭墓地出土的這件玉飾及圖四春秋早期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玉瑗。紋飾技法仍使用西周晚期的雙陰夾陽(參考補充說明),但陰線稍微加寬加深,進入春秋中期陰線變得更為明顯的粗與深。
四、春秋中期特徵
有更多新的變化發生,龍身的簡化更趨明顯,只剩下龍首紋漸成主流,新的工藝技法造成新的視覺效果,除了繼承早期的雙陰夾陽外還開始嘗試新的技法,例如反向斜刀、虛實相生開始發端,有些新技法因政治與地緣的關係要到春秋晚期,才開花結果開始盛行。如圖五河南淅川下寺楚國M7墓地出土的龍紋玦及圖六山東沂水劉家店子M1春秋莒國墓出土的雙勾捲雲紋龍首玉璜。
五、春秋晚期特徵
- 龍鳳合體:大量出現的單體龍和龍鳳合體的出現增加了龍形玉器的多樣性。
- 簡化龍紋:對龍紋的簡化,包括將長尾蝌蚪紋轉化為角、長尾豆芽紋轉化為上頜、卷雲紋轉化為下頜,以及S紋上下頜相連。(圖片來源:張緒球編,《荊州楚王陵園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15)
- 眼睛的雕刻:龍形玉器上的眼睛有時未雕刻出。
- 流行反向斜刀、虛實相生及減地淺浮雕(參考補充說明):新技法的運用使紋飾更有層次感和立體感,同時也增加了藝術品的複雜性。如圖七~圖九。
五、結論
春秋時期龍形玉器在早中期較少,晚期開始大量出現。龍形玉器身上有時也會裝飾龍紋。裝飾性龍紋可用於各種形制的玉器上,如玦、璜、璧、牌、瑬等。龍紋的演變是由具象至抽象到春秋晚期晚段龍首紋已完全解構,分別分解成長尾蝌蚪紋、長尾豆芽紋、穀紋、雲紋及S紋。
春秋早期早段龍紋具體刻畫五官及龍身至晚段開始簡化龍身,春秋中期則流行龍首紋但逐漸朝向簡化,春秋晚期則開始解構龍首,最後很難找出龍首時就即將進入戰國早期。
紋飾的變化幫助我們建立斷代的邏輯,但仍不足以作為鑑定真假的唯一依據,紋飾若脫離傳統的風格就必須特別注意,但如果符合仍須將玉料、工痕及年代所造成的風化一起考量。
圖一: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2_商·西周》,河北美術出版社,1994年。
圖二左上、圖四、圖七、圖八、圖九: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3_春秋·戰國》,河北美術出版社,1994年。
圖二(左下、右上、右下)、圖三、圖五、圖六:網路資料
補充說明
1、雙陰夾陽:由雙陰線伴隨豆芽頭組成,由西周延續下來的工藝,差別在於較西周的陰線為寬及較深,貫穿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早段。(圖片來自網路)
2、不減地淺浮雕:利用單陰線作出輪廓,陰線邊緣打磨造成凸起的立體感,布局緊密,無剃地的空間。流行於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圖片來源:張友來 喬保同 編,《玉見月河—桐柏月河墓出土玉器》)
3、反向斜刀:先以單陰線勾勒邊緣,再於相反方向分別刮出淺漥,於中間交接處產生一凸脊線。流行於春秋晚期晚段至戰國早期。多出自楚國影響政治文化圈。(圖片來源:張友來 喬保同 編,《玉見月河—桐柏月河墓出土玉器》)
4、虛實相生:陰刻線與淺浮雕單元交錯,陰刻線視為虛,淺浮雕稱為實,故為虛實相生。流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圖片來源: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3_春秋·戰國》)
5、減地淺浮雕:在平面上,用陰線刻畫好圖像後,圖像輪廓線以外部分減去一定的深度,使圖像部份凸起。因此紋飾之間較為疏朗,可能由不減地淺浮雕紋飾演變而來。(圖片來源: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3_春秋·戰國》)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7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