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植物寶庫Kuskus-高士部落家庭農園及高士佛命名植物成果展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委託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團隊,與屏東縣牡丹鄉高士社區發展協會、部落青年會、文化健康站耆老及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合作, 8日上午10時30分於屏東分署屏東林業服務小棧辦理「高士部落家庭農園及高士佛命名植物成果展」,由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楊瑞芬分署長主持開幕,在部落傳統歌謠「伐樹歌」、「搖籃曲」,二首歌謠中溫馨開幕。
活動邀請4名執行計畫之專家學者分享推動成果,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農糧署南區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屏東縣政府等單位亦蒞臨現場,共同關心家庭農園(Homegardens)。本次計畫在高士部落21戶家庭農園共調查出332種植物,分為穀類、香料、裝飾香花、藥用、水果等12項作物類型,另農田裡種的樹高達118種、蔬菜67種、裝飾香花63種,呈現特有的部落多層次農林混作系統。外界好奇的高士佛命名植物或與高士佛有關的植物共18種,也一次收集完整。在屏東分署及團隊的陪伴下,部落耆老及青年合作無間,挖掘在地25種重要的民族植物,共同採集並以影像記錄將傳統知識保存下來。此外,還設計產出2項在地特色伴手禮,增加高士部落森林產業的多樣性與根經濟。
楊瑞芬分署長表示,部落族人幾乎人手一處農園,除糧食自給自足外,災害發生時能夠快速恢復,這就是韌性社區的效益。高士部落透過韌性社區評估,發現部落族人希望發展部落經濟、傳承在地文化及維護糧食多樣性,而屏東分署及屏科大陳美惠教授團隊也與部落共同討論,決定以家庭農園來協助高士部落將民族植物種回來,將老人家的傳統知識透過耕種傳承給青年,並成為活用傳統知識發展多元森林產業的基底。
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說,家庭農園是混農林業的一種形式,小規模又密集的多層次農林混作,栽種可食用或使用的樹木與農作物,是食物森林、食物庭園或可食地景的體現,具備生物多樣性、糧食自給自足、就地保種、文化特色與增進社區韌性等多重價值,值得在各部落擴大推動。
高士佛指的是牡丹鄉的高士佛社,因1874年牡丹社事件而聞名。且因高士部落座落於恆春半島,其地處東南-西南氣候區界的中央位置,有利於植物散播及遷移,在此南北交匯及東西交流,因此被植物地理學者認為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地理區。
屏科大森林系楊智凱老師分享日治時間的植物研究者佐佐木舜一、相馬禎三郎與早田文藏,更於當時記錄超過10種以上植物皆以高士佛(kuskus)為名。本次整理出18種以高士佛為名或與高士佛有關的植物,例如高士佛澤蘭、高士佛紫金牛、高士佛樫木、高士佛赤楠等,其中高士佛樫木是部落很重要的建材。
高士部落張美惠督導感謝屏東分署支持部落民族植物的保育與復育工作,讓高士部落將過去自耕自食的生活模式,以及善用部落傳統作物與民族植物的智慧,搭配屏科大景憩所周宛俞副教授的景觀設計與管理,帶動部落超過10戶以上居民共同打造家庭農園,建立高士部落耕食生活的示範點,讓部落傳統知識真的被種回來,得以傳承。
在屏科大與屏東分署的共同合作下,鼓勵部落發展森林多元產業,此次所開發的2項特色伴手禮:高士佛植物泡茶杯組,結合高士佛澤蘭 (ljakarau)茶包,以及融入月桃、食茱萸與野薑花天然純露的蜂蠟蠟燭,都讓高士部落多元森林產業的多樣性更加分,進而成為里山倡議韌性社區的示範點。
展期:11/8至11/19,主題講座: 11/11(六) 下午3:00-4:00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認識家庭農園。11/18(六) 下午3:00-4:00屏科大森林系楊智凱助理教授-恆春半島的植物秘境-高士佛。11/19(日) 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林文智副研究員-高士部落運用動植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