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血脂赤字不以為意 喉嚨痛就醫 驚覺需心導管手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第2大死因」,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現年39歲陳先生1日表示,父親在10年前就曾發生心肌梗塞,自己也在36歲時發現血脂數值呈現赤字,但以有運動習慣而不以為意,不料一次運動後喉嚨痛就醫時,竟已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1日宣導《降血脂抗心梗 齊團圓過好年》,提醒慢性病與代謝症候群患者,及早控制自身的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以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問題,別等急重症發生時才想要亡羊補牢。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強調,若觀察國人對於「三高、二害」的認知,可以發現高血脂民眾的診斷率僅約5成,也就是有一半的病患忽略自己的疾病。
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一旦出現血栓,或是因為天氣、情緒激動等原因造成血管收縮,會導致血管堵塞,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隨時可能找上門。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常務理事暨北醫附醫醫務部主任黃群耀表示,根據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十大死因的原因,有超過半數與慢性疾病有關,且具備了相同的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若進一步檢視3高,可以發現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6%,未來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高達3倍,暴露於「心腦血管疾病→失能→死亡」的風險中。
黃群耀指出,直接導致高血脂的原因,與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以及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太少有關。隨著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並沉積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塊,隨著數量越來越多,血管就會變得越來越狹窄,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重症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說,不少民眾體檢發現血脂數字不對,但以為自己有在運動,就不必太在意,或以為吃保健食品就好而未就醫。
吳承學指出,血脂控制僅2成5與飲食、運動有關,藥物治療才是重點,提醒民眾,務必規律服藥、定期回診檢查、戒菸、適量運動並控體重,以避免演變成急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