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輸尿管狹窄合併腎水腫之中醫療法

一名70歲男性患者解尿困難,腰痠痛,下腹悶脹,沒食慾且欲吐,西醫診斷為輸尿管狹窄,患者排斥手術治療,又服用西藥後症狀反覆,求助中醫來到診所。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乾瘦,面蒼白;聞診:講話聲音低弱且焦慮感;問診:解尿困難已3-4天、怕冷、下腹膀胱處脹痛感、腰痠痛、沒食慾且欲吐、西醫檢查右側輸尿管狹窄合併腎水腫;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舌下絡脈多)」;脈診:「右:關尺濡弱、左關尺滑」。中醫證型:「脾腎陽虛、肝失疏泄、膀胱濕熱」。處方思維:「益脾強腎,疏肝,清熱利濕」。內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2個月後,上述諸症痊癒,西醫回診檢查暫時無需開刀,叮囑定期追蹤即可。

患者輸尿管腎盂交界處阻塞,造成尿液由腎盂流至輸尿管路徑受阻,以致尿流量下降,腎盂腎盞系統壓力增加而產生腎水腫,久致腎臟細胞受損而產生慢性發炎、尿路結石及漸進式的腎功能下降。先天性輸尿管腎盂交界處阻塞常見於新生兒及嬰兒,症狀為理學檢查時腰部可觸摸到腫塊。通常無症狀,在成人及兒童的症狀可能包括間歇性腹痛或腰痛、惡心、嘔吐、血尿或解尿疼痛等,主治療目標是要減緩症狀及維持或改善腎功能。輕微的輸尿管腎盂交界處阻塞可觀察追蹤,但嚴重的阻塞則需儘快手術治療以保存剩餘的腎臟功能。

輸尿管腎盂交界處阻塞所產生症狀於中醫可稱「癃閉」,由於腎和膀胱氣化失司導致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小便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臨床特徵的一種病證。其中以小便不利,點滴少,病勢較緩者稱為「癃」;小便閉塞,點滴全無,病勢較急者稱為「閉」。癃閉之名,首見於《內經》,《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提出:「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小便難者,此是腎與膀胱熱故也。」認為二者系因熱的程度不同所致,「熱氣大盛」則令小便不通;「熱勢極微」故小便難也。「導尿術」記載開始於《備急千金要方.膀胱腑》。癃閉的病位在膀胱,但和「肺、脾、腎、三焦」均有密切關係。其主要病機為上焦肺之氣不化,肺失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中焦脾之氣不化,脾虛不能升清降濁;下焦腎之氣不化,腎陽虧虛,氣不化水,或腎陰不足,水府枯竭;肝鬱氣滯,使三焦氣化不利而致尿路阻塞,小便不通。內服藥物緩不濟急時,應配合導尿或針灸以急通小便。

排尿困難患者需維持良好睡眠與不憋尿的習慣,飲食上更應避免太甜(奶茶、拿鐵)、過油、辛香料(辣椒、胡椒、薑黃)食物、咖啡與酒精飲料不過量,加上適度運動加強心肺狀態,並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治癒。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