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震災後才可怕 海科館推出海嘯展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0四0三強震重創花蓮,當日也發布海嘯警報,所幸,海嘯警報已於地震後兩小時解除,台灣僅有些地方部分港口造成影響。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醒不容忽視海嘯造成的傷害,台灣環海國人更應具有海嘯的科普常識及應變的作為。
海科館表示,海洋中會造成海水面大規模劇烈起伏變化的現象,就有可能發生海嘯,較常見的因素為海底地震造成,海嘯波的時速甚至可達每小時八百公里以上,相當於噴射機飛行速度,這些科普常識均可在海科館海洋科學廳所增設的海嘯展項中了解。而海嘯造成的威力與傷害,從以往全球發生海嘯的事件中可看到二00四年南亞大海嘯三十公尺高的巨浪奪走三十萬人性命,二0一一年日本大海嘯導致兩萬多人喪生,而台灣也曾於一八六七年有過基隆海嘯事件,海嘯過後,部分沿岸七百戶居民剩下十六戶,幾乎是全面性破壞。
正確的海嘯知識可以降低海嘯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舉例,在南亞大海嘯中,有一名十一歲英國女孩,因在學校課程學到的知識,即時警告海邊遊客趕緊疏散,因此拯救海灘上近百人。
海科館今年特別於科學廳增設有海嘯展項,將海洋災防深化於博物館展示中,遊客可體驗海嘯的破壞力,並經由展項操作理解往高處避難的原理。除此海嘯展項中有造海嘯的模擬體驗,重現海嘯發生場景;另外,在深海展示廳的「地震與海嘯可以預測嗎」之展項中分別有國內海嘯預警的「臺灣海域地震與海嘯海底監測系統建置計畫」模型及遊客能實際體驗海洋板塊碰撞造成的「地震」,增加對海嘯發生的了解,也能具有提升全民海嘯災防的認識。
海科館除了以實體展項推動海嘯科普教育外,也同時在教育部因材網提供有海嘯相關的教材及教案,民眾可從海嘯歷史事件、海嘯傳播特性到監測浮標的介紹,了解海嘯的成因、以及導致的災害和預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