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伯望(作者為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
日前報載孔廟前南門路連鎖磚鋪面凹陷鬆動,崎嶇不平,路面扣扣作響,周遭店家、住戶不堪其擾,議員批評,該鋪面不到一年就修了兩次,也曾有人差點摔車,不僅設計不當,且路面新舊色澤不一,與當初文化局美化入口意象本意完全相悖,要求文化局與工務局共同重新檢討鋪面設計。在此關鍵時刻,兩局應與交通局掌握這難得的契機,共商如何西移泮宮坊,復回原位,以符當初建坊的本意。
台南孔廟連鎖磚鋪面凹陷鬆動的路段,在東大成坊與泮宮坊之間。其實原先泮宮坊的位置距離東大成坊很近,幾乎就是在南門路的馬路中央。
這座雕造精美的泮宮石坊,是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修建台灣府學時加建的,當時選在府學的東南方(巽位)建坊,他在〈重修台灣府學圖說〉說:「再查學內向建魁星傑閣,歲久倒壞。現照舊址興建,規模較前崇煥。元樞周覽廟學形勢,艮位奎閣既已傑然高峙,巽方亦應酌建坊表,以資鎮應。」
這是因為傳統認為華夏大地西北高而東南低,東南窪下則顯得地輕,地輕則地氣外溢,地氣一旦外溢,則人才難出。鄭成功的老師明末大儒錢謙益就指出:「巽為文章之府,塔有卓筆之形。人言卓筆無鋒,當主文星缺陷。」
因此古人常在城市或鄉村的巽方建文昌塔,巽方的高山則稱為「文筆峰」;這些文昌位和文筆峰,據稱可接天上「文星」之氣,有利於地方出人才。乾隆初,巡台御史楊二酉在府城東南方,新建秀峰塔,是為府城的文筆峰;俟蔣元樞蒞台,則在台灣府學的東南方建泮宮坊,為府學增添文星之氣。
蔣元樞又說:「台地並無石山可取石料,石工亦未覩坊製。茲於泉郡採取鉅石,精擇良匠刻鑿石坊,制度頗稱精備;自泉運廈,由海艘配載至台,建於學之巽方,以壯規制。竊念廟貌改觀,人文益當振起,以表聖朝菁莪棫樸作人之治化;是亦元樞職分之所當為者也。」
蔣元樞在建妥這座「以資鎮應」的石坊後,擬撰對聯,向東的正面是:「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向西的背面是:「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中央橫楣雕有雙龍與琴碁書畫,版飾有人物與蝙蝠,頂部中央有葫蘆,兩端以鴟吻收尾,而前後八隻石獅模樣古樸,十分優美。
台灣府之前僅有一位康熙年間的陳夢球進士,到了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選在府學東南方建泮宮坊,此後府城考中進士的即有十一位之多,占全台的三分之一!直到日本人來後,為了拓寬幸町道路(南門路),將泮宮坊東移十多公尺,但現在的石坊已非正位。
市府幾年前鋪設連鎖磚,營造入口意象,從舊照來看,曾有一段時間在馬路中央劃出方框,暗示泮宮坊最早的位置,後來屢經修葺,方框也不見了。
如今鋪面工藝粗糙引發反作用,確該好好檢討為何連那麼簡單的連鎖磚都鋪不好?如果擔心車輛經過扣扣作響,擾亂商戶作息,應可重新思考,乾脆將府前路至友愛街口的南門路段劃為徒步區,連接既有的東西向府中街的店攤徒步區,成為丁字形,同時將泮宮坊回復原位,來往車輛由四周道路分流,以後東大成坊前不需再有義交指揮交通,遊客也不需賈勇覷空通過,豈不美哉?
另一種設計,是將府前路至友愛街的南門路段,改為由南往北的單行道;而由北往南的車輛,則分向友愛街東西兩端流往忠義路與開山路。
泮宮坊倘若果能復位,說不定府城從此可以人才輩出,最終有人能夠領袖群倫,帶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穩健前行亦未可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