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揭密!2021年3大熱門韓國醫美趨勢

倪宗聖醫師不僅是醫美診所醫師,也擁有多年韓國醫美臨床研究員經歷。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近來韓劇聲勢看漲,從《魷魚遊戲》、《海岸村恰恰恰》到《以吾之名》都接連開出收視紅盤,劇中女主角們的高顏值更是影迷們討論的話題之一,連帶增加相關醫美手術的詢問度,醫美診所醫師倪宗聖和醫美診所醫學美容主治醫師吳丞鎧,也特別公開近期最熱門的三大療程和流行趨勢。 黃金鼻例大公開 韓式隆鼻訂製完美鼻型 倪宗聖醫師表示,鼻型有俗稱「三長五短」的黃金比例,也就是鼻子長度佔整臉的三分之一、鼻翼則佔臉寬的五分之一、鼻頭的挺度應與嘴巴及下巴連成「三點一線」,而隆鼻手術又可分為不同段式,像是傳統一段式隆鼻、二段式隆鼻及三段式隆鼻,一段、二段式隆鼻主要以L型鼻模墊高鼻樑,兩段式會再取自體軟骨移植到鼻頭,三段式隆鼻又被稱為「韓式隆鼻」,是以I鼻模墊高鼻背、取耳軟骨置於鼻頭,也會用鼻中膈軟骨、自體肋軟骨或人工骨架高鼻型,量身訂製適合臉型的比例。 若是害怕在臉上「動刀」,也能透過微整注射的方式達到調整鼻型的效果,醫美診所醫學美容主治醫師吳丞鎧表示,一般最常見的填充物是玻尿酸和晶亮瓷,玻尿酸質地柔軟,是人體本身就有的分子,所以副作用低,卻也因此會自然降解被人體吸收,維持度較短,而晶亮瓷則是質地較硬,維持度較長,但無法被身體吸收,也無法降解,因為針劑特性各有不同,建議在施打前應就個人條件和預算等評估。   ▲吳丞鎧醫師說明微整注射細節。 雙眼皮、單眼皮的關鍵差別 台、韓流行大不同 倪宗聖醫師指出,台灣在近10幾20年前,崇尚較自然的雙眼皮形狀,這樣的風格較具有東方美,眼頭大多是封閉式,到眼尾會比較開,直到近10年來才開始流行起大外雙式的雙眼皮,這樣的雙眼皮因為摺痕較寬,所以上妝後效果明顯,但因為國情和審美觀念不同,在韓國還是比較流行自然風格的雙眼皮。 至於為何有雙眼皮、單眼皮之分?倪宗聖醫師說明雙眼皮是眼皮的表皮,在最深層處有天生的沾粘,眼睛打開時就會形成摺痕,達到修飾和放大眼睛的效果,單眼皮則是眼皮少了沾黏,容易使眼睛看起來細長且眼神銳利,若要施行雙眼皮手術,則有縫、割和釘書針式三大類型,縫雙眼皮有恢復快速、傷口小等優點,但相較之下,割雙眼皮的持久度較佳,而訂書針式縫雙眼皮,源於韓國類似訂書機的器械,可以像釘書機一樣,在表皮和結膜層打下針孔,再依針孔縫雙眼皮,但隨技術進步,現在不一定會用到該器械。 ▲倪宗聖醫師講解手術細節。 下巴手術兩大類型 植入物材質、價格區別 若想擁有完美臉型,要如何調整下巴比例呢?倪宗聖醫師表示,植入下巴假體是較常見的方式,手術類型主要分成「口內開法」和「口外開法」兩種,口內開法的傷口會藏在口腔內部,因為恢復期短,是多數醫師建議的方式,口外開法則是以橫開方式處理,傷口會曝露於下巴,恢復期較長且疤痕較明顯。 倪宗聖醫師進一步說明,從下巴模的類型來看,則有矽膠、卡麥拉、人工骨三種,矽膠的價錢較低,會直接選擇適合的形狀植入,卡麥拉和人體的相容性較高,也會以適合的形狀植入,再來是近年興起的人工骨,因為材質是高度生物相容性的聚乙烯,可與皮膚組織緊密結合,降低假體的排斥或感染機率,在手術時會選擇接近的,用切割或打磨調整後植入。 ▲倪宗聖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手術前應審慎評估 術後配套確保安全 此外,倪宗聖醫師也提醒,從事如隆鼻、墊下巴等醫美手術時,若要植入假體,除了考量價格,材質方面和是否符合自身條件也是一大重點,民眾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選擇。吳丞鎧醫師也表示,在從事手術前,選擇有信譽的醫美診所更是至關重要,良好的醫美診所除了要有合格的整形外科專科醫師,也必須具備術前、術後的相關衛教系統,民眾在變美的同時,才能兼顧安全與衛生。 ▲吳丞鎧醫師提醒民眾應選擇有信譽的醫美診所。    

Read MoreRead More

搶救腦中風新招! 顱內動脈取栓術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李喬華醫師呼籲,掌握FAST口訣,控制三高、戒菸是預防中風的關鍵。(圖/李喬華提供)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45歲的工程師,日日處在高壓的環境下工作,熬夜、飲食不規律早已成為常態,使他年紀輕輕就有三高問題,平時就算提早下班回家,也總是躺在沙發上發懶,也沒有運動習慣。在某次上班期間突然「啪」的一聲暈倒在桌上,嚇得同事緊急將他送醫急救,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急性腦血管堵塞。醫師表示,像上述患者急性缺血性中風發作,若沒及時送醫,錯過黃金治療期,其治療則會變得相當棘手。 手腳無力、說話困難 這些中風潛在徵兆莫輕忽!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醫學影像科李喬華醫師提到,腦中風一直位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前四位,但許多民眾仍然缺乏對急性腦中風急性治療的認識。腦中風主要分為兩類,約8成屬於腦部血管堵塞的「缺血性中風」;另有約2成為腦部血管破裂的「出血性中風」,老年人、男性、抽菸者或有家族史者為高危險群。主要症狀為嘴歪眼斜、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或說話困難、意識昏迷、記憶喪失、吞嚥困難等。  「顱內動脈取栓術」爭取更多治療時間窗  「Time is Brain時間就是大腦」,搶救急性腦血管阻塞的首要任務,就是儘速將阻塞的血管打通搶救尚未死亡的腦細胞。李醫師表示,缺血性中風的標準治療「黃金三小時」,是在症狀發作後3小時內經由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幫助溶解血栓。對於大血管中風,另一種治療方式「顱內動脈取栓術」可以為腦中風患者爭取更多的黃金搶救期,延長至6-8小時的治療時間窗,並且提升血管打通率,年紀較大或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患者也可接受治療。 掌握FAST口訣 控制三高、戒菸是預防中風關鍵 同時李醫師呼籲,應牢記FAST口訣,以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搶救時間」。另外可藉由運動、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李醫師也提醒若有三高的患者,應定期檢查並控制,以降低急性中風發作風險。曾經中風的患者,請務必規則服藥、定期回診、規律運動及戒菸,有動脈狹窄者進一步接受檢查與治療(如支架置放),才能預防中風再度復發。

Read MoreRead More

經濟部加速智慧醫療發展 促成AstraZeneca落地助攻臺灣生醫產業

經濟部技術處 戴建丞簡任技正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經濟部技術處連結跨領域能量 以技術解決臨床最迫切的需求 早在20年前,「智慧醫療」的概念已經悄悄在各大醫院裡面萌芽了,近年來,隨著資通訊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AI人工智慧,甚至區塊鏈、5G網路等最新科技逐漸走入醫療領域,智慧醫療的R&D和應用已成趨勢,例如大量紙本病歷數位化、醫療工作流程線上化、以人工智慧協助醫療診斷與照護,醫療逐漸走向智能化。 隨著2030年超高齡社會來臨,醫療需求將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政府帶頭推動智慧醫療,經濟部技術處簡任技正戴建丞強調,智慧醫療對臺灣社會發展有其必要性!ICT(資通訊科技)和精密機械是臺灣的優勢產業,藉由這兩個產業的能量,將使醫療轉型切入智慧醫院和智慧醫療更為順暢,技術處將針對醫院內最迫切的臨床未滿足需求,以軟硬整合策略連結各界跨領域能量,協助發展創新解決方案,提供國內醫療機構建構下一代智慧醫院的藍圖。 科技促動醫療「微型化」 提供醫療人員最佳的武器 戴建丞指出醫材另一個發展前景「微型化」,醫療已逐漸走出醫院去中心化,居家照護和遠距醫療的需求快速攀升,在醫療器材的發展上,朝向便攜、易於使用、輕量化、低功耗、高靈敏度、多功能的設計,其微型多功能醫材若能塞進「一卡皮箱」中,讓醫療人員帶著在偏鄉或海邊小鎮”趴趴走”(台語),醫療覆蓋率將更為完整,直接受惠偏鄉居民,實現「以病患為中心」的目標。 技術處以開發具前瞻性、關鍵性及跨領域的產業技術為己任,投入各種微型化醫療器材的開發,尤其在後疫情時代,數位科技在工作、生活、醫療保健中將愈來愈重要。透過輕量化設備,協助居家、機構、偏鄉及離島等的醫護服務應用驗證,從機構內走向機構外,從線下走到線上,從城市走向偏鄉,從定點走向行動,從醫療走向預防,將大幅提升醫療效益,並降低醫療成本。透過共通的平台串聯醫療院所,在都會及偏鄉同步測試,預計提供醫療人員最佳的武器,現已開發出慢性傷口照護、超音波檢診、牙周照護等智慧醫療服務,是長照、居家和遠距醫療照護的解決方案,現行也都具備現有給付模式,民眾不需自費即可使用。 ▲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具有3大驗證實驗室與4大模擬臨床場域 AZ在臺成立首座未來醫療實驗室 助攻臺灣生醫產業 經濟部技術處在2020年11月,攜手產官學研醫,打造出臺灣第一個「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整合科技與醫療來縮短智慧醫療產品上市時間,吸引國際知名的生醫業者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率先投入,成立首座「未來醫療實驗室」,首波布局以健康肺為主題,打造全病程解決方案,未來也將逐步擴大到心血管和癌症等其他疾病領域。 戴建丞回憶,這段政府促成的佳話,其實可回溯至2018年,經濟部王常務次長美花(現為經濟部部長)率「臺歐雙邊投資技術合作訪問團」赴歐洲參訪時,就與AstraZeneca展開了新藥研發與數位醫療相關合作。而在2019年「臺瑞典經濟合作會議」,工研院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即與AstraZeneca展開合作迄今,透過工研院優異的科技研發能量,AstraZeneca看到醫療的另一種可能,而工研院結合AstraZeneca的商業創新策略與全球網絡,讓臺灣離世界舞台的距離更近一步! AstraZeneca以病患為中心,未來醫療實驗室以一站式診療創新合作模式,凝聚國內醫材廠商共同投入,打造智慧醫療生態圈,未來也將攜手國內生醫廠商,幫助臺灣生醫產業打入國際市場,共同推動醫材、新藥的研發與產業落地,進而推動智慧健康產業的跨域創新,讓醫療更精準、更智慧、有溫度。

Read MoreRead More

宣捷捐2000萬元予雙和醫院 共同深研腦神經科技領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大腦是人體中最神秘的器官,意識從何形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成立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進行各種神經疾病或精神疾病相關研究,整合各國科學家、臨床醫師、哲學家組成研究團隊,深入探討認知與神經科學、心智運作等機制,用於預防、診斷、治療。而宣捷幹細胞生技公司於10月27日捐贈2,000萬元,期許未來結合三方資源,共同深研腦神經領域及新冠肺炎於腦部科學。 宣捷捐兩千萬 與雙和醫院共同鑽研腦神經領域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表示,非常感謝宣捷幹細胞生技公司捐贈2,000萬元,此筆款項將用於本院大腦與意識研究發展,也期待未來可將研發成果應用於臨床診斷與治療,造福更多有需要的患者。雙和生技園區也即將於明年正式啟用,期待能有更多企業夥伴們的加入,完善產學合作的機能。 宣捷創辦人宣明智在會中指出,他對台灣發展生技業深具信心。尤其台灣醫療實力在國際間有目共睹,且地域面積小,有利產業連結,是最大的優勢。只要政府建立完整的機制和法規,將有利於帶動台灣生技產業,有機會將台灣打造為「生技界的瑞士」。 宣捷總經理吳世揚表示宣捷近年亦致力於研究間質幹細胞對於腦部疾病如缺血性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阿茲罕默症及老化衰弱症等適應症之功效,相信聯合雙方的資源及研發能量,在腦神經領域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了解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將認知神經科學落實應用 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主任藍亭,是台灣第一位透過腦造影進行植物人臨床實驗與相關研究的學者,盡心盡力將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預防、臨床診斷與治療上。他指出,「大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東西,而「意識」是科學中最艱難的問題。投入研究大腦與意識的目的在於了解大腦如何產生意識,這是科學最大的挑戰,也是人類最重要的問題。 研究植物人 認識意識功能、減輕人類痛苦 該中心選擇研究「植物狀態」的病患,是因為在意識受損、衰退或扭曲時研究意識,才能最有效地了解意識的功能,同時了解如何才能減輕人類的痛苦。此外,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並設立了三大目標:對於患者,希望改善診斷、治療和預後;對於研究員,探索未來仍為最重要的科學及臨床問題,並為此提供研究途徑;對於人類,透過意識科學,期望藉由了解我們是誰,進而知道什麼是我們能期待。

Read MoreRead More

脖子卡卡如機器人 僵直性脊椎炎作怪!

黃奕帆醫師提醒,治療僵直性關節炎藥物多元,患者應該早期就醫診斷,不要拖延到脊椎變形才就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26歲的年輕女性小如(化名)四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早上起床背部異常疼痛,剛開始以為是搬重物扭到,吃完止痛藥有改善就不以為意。半年前脖子開始出現卡卡,頸椎也愈來愈僵硬,在路上碰到別人叫她名字,竟然無法轉頭回應,只能像個機器人一樣轉動全身,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三個月生物製劑治療後,不但背痛感降低,也大幅改善脖子僵硬問題,讓她重新找回生活品質。 好發年輕男性 晨間起床下背痛是警訊! 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奕帆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脊椎或薦腸關節發炎的疾病,嚴重會影響周邊關節或合併虹彩炎等疾病。目前盛行率約0.1%~0.4%,推估全台約有5~6萬名患者,好發族群為18-45歲年輕族群,男性患者是女性的三倍。 臨床上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機械型背痛」容易出現在運動或搬重物時造成的急性傷害,通常經過休息後就會逐漸恢復,而「發炎型背痛」則是愈休息會愈痛。當年輕族群在晨間起床時發現背部疼痛或僵硬,而且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疾病惡化進程緩慢 發現中軸骨脊椎發炎提早對症下藥 「僵直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初期症狀在X光變化不明顯且疾病進程緩慢,從關節發炎到脊椎彎曲變形可能需要好幾年!」黃奕帆醫師指出,目前較新的臨床診斷方式會透過抽血檢查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發炎反應、「HLA-B27基因」及詢問家族病史等綜合評估,確認患者是否罹患「中軸型脊椎關節炎」。 黃奕帆醫師補充說明,「中軸型脊椎關節炎」是自體免疫關節炎的大家族,當中軸骨脊椎關節被侵犯造成發炎時,可能合併乾癬、發炎型腸胃道疾病、反應型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因此若能提早發現中軸型脊椎關節炎而對症下藥,就可以避免疾病惡化,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亂吃止痛藥恐傷腎功能 生物製劑改善效果明顯 黃奕帆醫師說,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一般會先使用不傷害消化道的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患者搭配復健運動,如游泳、太極拳、瑜珈或伸展運動,控制到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不過臨床上常發現患者疼痛時會自行買成藥或打止痛針,尤其慢性病加上僵直性脊椎炎,更容易因錯誤用藥影響腎臟功能,因此建議患者每三到六個月就應定期追蹤發炎指數。若試過二種消炎止痛藥且三個月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就可申請生物製劑,大約治療三到六個月可以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目前也有適合計畫懷孕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 黃奕帆醫師提醒,治療僵直性關節炎藥物多元,患者應該早期就醫診斷,不要拖延到脊椎變形才就醫,患者可以多跟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只要配合醫囑定期回診,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Read More

標靶藥物治療早期基因突變肺癌 降低復發率

預防勝於治療,要遠離肺癌找上門,甚至降低肺癌死亡率,關鍵就在於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肺癌不僅在台灣是主要癌症死因之一,多年來更位居癌症死因第一位,但究竟肺癌為何會一直威脅著國人的健康?林口長庚胸腔外科主任暨台灣肺癌學會理事趙盈凱醫師指出,主要因肺部沒有疼痛感覺神經,導致早期症狀不明顯,直到因病灶轉移到骨頭造成疼痛,或腫瘤過大壓迫至氣管出現咳血等現象才發現病症,使得大部分患者發現時都為時已晚,也因此造成肺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肺癌術後仍可能復發 醫:得接受術後輔助治療 早期肺癌目前治療仍以手術為主流方式,若能早期發現,腫瘤較小則可採以亞肺葉切除等根治型手術;趙盈凱主任解釋,雖手術效果最佳,但有些病患術後仍會產生復發,因此,對某些高風險族群,醫師會建議給予術後輔助治療。 術後輔助治療 有助提升5至10%存活率 趙盈凱主任提及,手術後的復發率,與病理期別嚴重度成正相關,臨床上,以1B的期別來說,復發率就有約三至四成,且腫瘤復發位置通常都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術後輔助化學治療能有效提升5至10%的存活率,雖有明確效果,但有部分患者無法做完完整化療,導致療效有限。 ▲林口長庚胸腔外科主任暨台灣肺癌學會理事趙盈凱醫師 標靶藥物治療早期肺癌 針對可手術切除的早期肺癌患者,治療目標還是以降低病患復發,維持無疾病惡化為主,若發現腫瘤有EGFR突變,則可採以標靶藥物治療,近年來有許多研究已證實,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做為輔助治療,能降低復發比例。趙盈凱主任說明,標靶藥物治療是針對患者腫瘤的基因突變點對症下藥,起初用於末期患者上,發現療效比化療來得佳,因此將觸角延伸至術後輔助治療,針對早期肺癌患者若開刀治療後確定腫瘤有突變,則可建議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以降低復發率。 50多歲台商罹肺癌 標靶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趙盈凱主任分享,臨床上,就曾有一名年約50多歲的台商,某次健檢時發現罹患肺癌,雖評估為早期肺癌,但因腫瘤偏大,加上患者術後無法配合接受化療,經建議採以標靶藥物治療,不需住院,透過服藥的方式以控制病情,目前這名台商病況穩定,維持正常生活。不過因標靶治療屬於新的醫療概念,健保尚未給付,對於患者可能有一定經濟負擔,因此接受治療前仍需經詳細評估。 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要遠離肺癌找上門,甚至降低肺癌死亡率,關鍵就在於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趙盈凱主任呼籲,目前已能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揪出早期肺癌,且根據研究指出,LDCT有助於降低20至25%肺癌死亡率。因此包括老菸槍、年齡介於50-80歲且有肺癌家族史,建議應接受定期LDCT檢查,醫師建議若發現家中成員小於50歲就罹患肺癌,則更應提前做篩檢,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接受治療。  

Read MoreRead More

乾眼症新定義 角膜生物科技染色找破損 對症下藥挑選人工淚液

以往只有淚水分泌不足才會被定義乾眼症,但近年來醫界重新調整標準,只要淚膜不穩定就可診斷為乾眼症。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乾眼症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幾乎每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乾澀不適症狀,但何種程度才算乾眼症?知名眼科診所角膜專家梁章敏醫師表示,目前可以藉由動態影像科技合併最先進的角膜分子生物科技染色,詳細鑑別診斷後,再依據病況討論決定治療方式,輕度患者經由不同組合的人工淚液,如水性含玻尿酸的人工淚液則能對於油脂成分較多的患者進行改善,中重度則須合併其他藥物或手術,避免角膜破皮、損壞至不可逆程度。 乾眼症新定義 淚膜穩定度為關鍵 以往只有淚水分泌不足才會被定義乾眼症,但近年來醫界重新調整標準,只要淚膜不穩定就可診斷為乾眼症。梁章敏說明,淚液成分不只有水分,還包含油脂、黏液,主要功能為維持眼球濕潤,只要其中一層分泌不足,就可能影響淚膜穩定度,使眼球表面淚水快速蒸發,導致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等。 角膜染色檢查破損 分子生物科技染色劑立功 由於乾眼症的定義更新,檢測方式也隨之調整,在患者眼中點入染劑,以觀察眼表面細胞是否有損傷,已損傷的裸露區域會立刻被染色,肉眼即可觀察到。梁章敏分享,以往多用螢光染劑觀察角膜,不過一些損傷初期、細胞尚未剝落的區域就無法被檢查出,結膜上皮損傷、眼瞼緣破皮也不容易被察覺,因此透過角膜分子生物科技染劑,可以全面了解眼球表面狀態。 梁章敏說,這種綠色的生物染劑點入眼中無感,不過外觀眼眶會一片綠油油,很像「碧眼狐狸」,目前這項新科技尚未普及,只有少數醫師引進使用。 乾眼症未治療 造成惡性循環、角膜損傷 由於乾眼症不會立刻影響視力,不少人輕忽以對。梁章敏指出,若未控制治療,眼球表面會乾燥、發炎,造成神經損傷,更進一步減少淚水,造成惡性循環,若演變成中重度,治療難度會增加,效果也會打折。他強調,若出現角膜損傷、潰瘍、結疤,會使角膜幹細胞減損,失去修復能力,長出新生血管,眼球布滿血絲,嚴重時可能需要進行角膜移植,不可輕忽。 若發現單以人工淚液無法改善乾澀感,建議盡快就醫治療。治療方式根據嚴重程度及患者狀況不同,梁章敏醫師說明,一般會使用藥物、眼瞼板脈衝光、熱脈動治療儀及探針手術,但也會以不同人工淚液組合輔助;他強調,有很多民眾誤以為點人工淚液會傷眼或產生依賴,這是錯誤迷思,事實上,保持眼球濕潤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角膜受損。 新式人工淚液含玻尿酸 長效保濕因子延長淚膜穩定 民眾認為人工淚液中的防腐劑會傷眼,梁章敏說,新式的人工淚液針對防腐劑的設計都有改良,對眼睛表面刺激、細胞毒性都減少許多,甚至有些防腐劑可以被分解代謝;如果使用頻率較高,一天超過4次,建議使用不含防腐劑成分的。選擇人工淚液需根據乾眼型態,針對油脂缺乏的乾眼症,玻尿酸成分可以模擬黏液蛋白質層次,增加人工淚水附著在眼球上的時間,含有長效保濕因子的人工淚液,可延長淚膜層的穩定,減少淚水蒸發。 除了開架式產品可以自行購買之外,醫師也會根據個人狀況給予建議或開立處方箋,對程度較嚴重患者,也可給予夜間型凝膠、藥膏等,由於凝膠保濕力、黏著度較強,會使視力模糊,通常建議睡前點。 早治療成效佳 症狀嚴重難以治癒 梁章敏也分享診間案例,一名30多歲的女性導演,因工作每天拍片、剪片,過去曾有乾眼症狀,誤以為人工淚液有害,並未按醫囑使用;就醫時發現瞼板腺已萎縮,導致油脂分泌不佳,角膜神經也已發炎、病變,神經感覺下降,淚水分泌少。治療初期先建議使用人工淚液滋潤眼球,慢慢修復神經,再搭配脈衝光、藥物治療,經過2-3個月恢復良好。 適當治療可以慢慢改善症狀,到嚴重時就醫幾乎不可能完全治癒,因為腺體會持續老化,患者也無法完全不用3C產品,梁章敏表示,有些微不適時不要拖,尋求有經驗、有設備的醫療機構找出問題,越早治療成效越佳。 乾眼治療中心籌備中 高端儀器媲美醫學中心 梁章敏鑽研角膜領域多年,他分享自己會參考歐美與日本的治療指引,歐美通常強調改善發炎,日本則強調淚膜的穩定性、淚水層次,各有特點。診所內也引進紅外線瞼板腺透照攝影、眼表面的裂隙燈檢查儀、瞼模共軛焦細胞顯微鏡等儀器,設備媲美醫學中心等級,他笑稱應該算診所界中最全面的。為了推廣乾眼症的治療,預計在今年底成立乾眼治療中心,以往眼表面細胞檢查、淚液分析,發炎激素、發炎因子指數,不用再特地拿去實驗室,在診所內即可快速得到答案,並給予最佳治療。 梁章敏 醫師 現爲奧斯卡眼科中心醫師 前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 國醫航太及海底醫學研究所指導教授 愛爾康 糊矇族的好夥伴

Read MoreRead More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籲:關節卡卡疼痛是警訊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85歲的郭姓老翁(化名),平常熱愛打高爾夫球,三天兩頭就會找朋友一起去,但最近發現只要一用力揮桿,膝蓋就會疼痛不適,讓愛打球的他不得不降低打球頻率,乖乖待在家休息。最近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越發疼痛,甚至行走都出現困難,只好到醫院骨科檢查,發現是左膝蓋內側軟骨長期嚴重磨損導致疼痛,再拖延下去可能要坐輪椅。經醫師採用「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後,現在又可以上球場與好友同樂! 退化性關節炎並非老人專利 年輕人亦須警惕 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灣大約有350萬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膝關節的退化問題,65歲以上長者罹患比例更高達74%。另外臨床發現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主要是因為過度使用膝蓋導致受傷、肥胖、缺乏運動或基因遺傳等因素,讓關節軟骨磨損的時間提早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的問題。 吳濬哲醫師說明,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初期只會覺得關節處卡卡,通常都是在關節難以伸曲或有下床困難時,才會前往醫院求診,當骨科醫師檢查後,發現膝關節多半已經是嚴重磨損及退化。 多模式治療 助患者不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 吳濬哲醫師指出,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期會先建議患者使用止痛藥、注射PRP或打玻尿酸改善症狀,但若狀況沒有改善,可能就會評估採用膝關節置換手術進行治療。 吳濬哲醫師進一步說明,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目前有分「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與「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二種,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多半以老年人為主,使用傳統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容易因傷口較大且復原期較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目前針對軟骨嚴重磨損患者,會建議使用機器手臂膝關節置換術,藉由術前電腦斷層掃描、術中再由導航系統、機器手臂及3D即時動態影像輔助,只需移除部分磨損關節,因此除了傷口小,也能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傷害,保留韌帶與神經部位,藉此縮短復原時間,術後當天患者就能行動自如。 運動應量力而為 關節疼痛盡早就醫診治 吳濬哲醫師提醒民眾,平時運動除了量力而為、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外,還應搭配適度的休息來保護膝蓋,一旦出現關節疼痛或無法行走的症狀時,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諮詢及診斷,以利及早治療,才能遠離相關疾病之苦。 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當出現關節疼痛或無法行走時,盡快至診間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Read MoreRead More

世界乾癬日:兼顧皮表乾癬與併發症 落實全方位健康管理

現階段乾癬有許多治療方式,除了民眾較熟悉的外用藥與口服藥,現階段也有生物製劑作為治療選擇。洪崧壬主任分享,針對病患狀況,輕中度的患者會使用外用藥搭配口服藥,而中重度患者若是使用口服藥治療仍不見效果,便可以評估使用生物製劑。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乾癬除了肉眼可見的皮膚病灶,併發症同樣需要密切的監控與呵護。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多數乾癬患者不敢出門到醫院就診而中斷了治療,不僅皮膚乾癬反覆發作,併發症也跟著出現。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乾癬日,今年世界乾癬日的主題為United Now Act,鼓勵患者團結起來,即刻行動來對抗乾癬。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洪崧壬主任也提醒患者一有症狀立即就醫詢問,兼顧皮膚與體內共病控制,落實乾癬全方位的自我健康管理。 疫情時代門診模式驟變 回診追蹤仍不可免     洪崧壬主任說明,乾癬的細微表層變化需要長期追蹤,提醒患者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仍需要固定回診,幫助醫師根據患者當下的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治療方案,尤其是患者經常合併關節炎、三高、虹彩炎等併發症,更需要全身性的評估與抽血檢驗以控管併發症的風險。 規律用藥與定期回診 乾癬治療不輕易中斷 患者在治療期間,規律用藥與定期回診顯得很重要。洪崧壬主任進一步提到,曾有位70歲的女性患者,本來病況穩定,卻因為疫情爆發無法固定回診,逕自中斷藥物長達2至3個月,結果乾癬多次復發,甚至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所幸目前持續用藥下,病情已恢復穩定。洪崧壬主任也提醒,乾癬治療千萬不要隨意中斷,若是遇上疫情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對應措施,否則原本控制穩定的疾病再度反撲就得不償失。 乾癬治療醫師武器多 生物製劑成治療趨勢 現階段乾癬有許多治療方式,除了民眾較熟悉的外用藥與口服藥,現階段也有生物製劑作為治療選擇。洪崧壬主任分享,針對病患狀況,輕中度的患者會使用外用藥搭配口服藥,而中重度患者若是使用口服藥治療仍不見效果,便可以評估使用生物製劑。相較過往傳統的治療,生物製劑由於不經由肝腎代謝,安全性較高也不易發生嚴重副作用,即使是肝腎功能不好的病患也能安心使用。洪崧壬主任也說明,患者若通過共病風險與感染性問題檢查後,使用生物製劑絕對會是未來乾癬治療的趨勢。 今年世界乾癬日主題為「United Now Act,疫起團結ING;話癬行動不NG」, 台灣乾癬協會響應此全球行動,串接多種學科醫療專業的醫護人員,希望透過全方位的乾癬治療、醫藥、疫苗接種、營養、復健、運動、精神科衛教等九大面向,在10月31日上午9時到下午5時舉辦「後疫情時代,乾癬病友全方位自我健康管理必修課」之線上醫學講座」,想要參加者需事先上網報名,詳情可洽乾癬協會官方網站台灣乾癬協會網站-最新消息 (psoat.org.tw)

Read MoreRead More

女星產後肚藏「沙皮狗」!? 「複合式電漿抽脂」抗脂炫腹

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林敬鈞(左一)說明,就像賴慧如一樣,其實大部分媽媽都會有產後小腹及皮膚鬆弛的問題,鬆垮的肚皮就像是肚子藏了一隻沙皮狗,讓媽媽想重新穿回比基尼都沒信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產後媽媽面臨體型發胖、照顧新生兒的辛勞,偶而低頭看見自己鬆弛的肚皮,自信心又再度下降;育兒壓力與外型變調,無疑成為媽咪憂鬱的雙重幫兇。八點檔女星賴慧如也曾經歷痛苦的產後憂鬱,面對身形變化與鏡頭上不夠完美的自己,感到自卑與焦慮;但近期她透過「複合式電漿抽脂」成功找回自信,更超齡飾演貴婦角色,由內而外散發的優雅美麗,表現大獲好評。 「皮膚鬆弛」成天敵! 想「抽脂」卻心驚驚 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林敬鈞說明,就像賴慧如一樣,其實大部分媽媽都會有產後小腹及皮膚鬆弛的問題,鬆垮的肚皮就像是肚子藏了一隻沙皮狗,讓媽媽想重新穿回比基尼都沒信心;賴慧如也提到,懷孕整整胖了30公斤,產後剛復出時,接受舞蹈節目邀請,必須穿著貼身的國標舞衣上節目、參加比賽,但現在回頭看到幾年前影音,小腹微凸還是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當時應該要更積極找尋方法,讓體態更加完美,曼妙舞技也能更顯精采動人。 還有許多快速減重者,多有蝴蝶袖與大腿贅肉問題,也讓他們困擾不已。林敬鈞提到,「抽脂」一直是小腹族和上述族群整形的熱門選項,但過去強調體態雕塑的抽脂手術,因術後恐會出現皮膚鬆弛、凹凸不平的缺點,讓愛美女性卻步不前,也降低受術意願,可說是抽脂的天敵。 過去10年擔任威塑音波脂雕認證醫師,抽脂經驗更超過10年以上,同時身為超能電漿種子教官的林敬鈞醫師強調,隨醫學進步,醫美手術也因應患者需求,不斷更新技術;他也在抽脂手術與皮膚修復中嘗試找到解決方法,更貼近患者期待。因此,「複合式電漿抽脂」手術隨之誕生,讓他找到最接近雙贏的術式,不但雕塑體態也能保有皮膚緊緻效果。 ▲整形外科診所院長林敬鈞 超能電漿+威塑抽脂 聯手抗脂! 「複合式電漿抽脂」新趨勢 整形外科醫師林敬鈞進一步解釋,抽脂術後的凹凸不平是由於皮膚變鬆弛造成,過去威塑抽脂是以緊縮表皮層的彈性蛋白(Elastin)來緊實皮膚,收縮的力量來自於表淺層;而超能電漿以氦氣電漿系統,熱擴散率極低較為安全,可同步緊縮深、中、淺層的纖維中膈層(FSN),收縮率達60%,能避免抽脂術後凹凸不平與橘皮組織。結合兩者優點。「複合式電漿抽脂」先以威塑乳糜化脂肪,刺激表皮的彈性蛋白收縮、緊實皮膚,再以超能電漿分層收縮表皮下的纖維中膈層;對於想抽脂並保有皮膚緊緻的族群來說,效果加乘也解決為人詬病的抽脂術後皮膚鬆垮問題。 林敬鈞說,以賴慧如來說,透過「複合式電漿抽脂」手術的四步驟,第一步先以超音波測量脂肪厚度,第二步結合威塑淺層雕塑與深層抽脂,第三步透過超能電漿技術緊緻縮皮,最後則是檢視抽脂效果與術後修復維持;目前她也都保持的很好,可說是模範生。醫師也提到,針對下臉龐輪廓、雙下巴、蝴蝶袖、前後副乳、腹腰部、大腿、膝蓋與小腿等處也可進行僅0.2cm微小切口的超能電漿手術,手術傷口小、恢復更加快速。 ▲八點檔女星賴慧如 甩開塑身衣! 最快12周擁有S曲線 林敬鈞說明,傳統的抽脂手術,必須於術後長時間穿著塑身衣壓迫塑形,但由於「複合式電漿抽脂」有強力緊縮皮膚組織的能力,術後兩周會明顯感受到組織縮緊,就像是穿著隱形塑身衣一般,對於台灣炎熱的氣候來說,不用忍受塑身衣的悶熱,實在是一大福音;而對於仍想穿著塑身衣保持安全感的族群,建議大約穿著2周至一個月即可。 醫師最後提醒,通常在手術後約3個月至6個月,就能從外在看出很明顯的差異效果,建議大家術後保持仍須保持運動習慣,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菸酒、檳榔及正常生活作息,搭配體雕按摩強化緊緻效果,才可能避免復胖、維持完美S曲線。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