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從月經看健康 首要解決經痛和更年期障礙

女性更年期前後,會出現更年期障礙的症狀,例如熱潮紅,也有中藥可以改善,由於中藥是天然植物素,可幫助荷爾蒙正常分泌,不但能減輕熱潮紅症狀,還可以使胸部不會萎縮太快,女性在年過四十後就應該好好保養。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女性朋友,妳的月經正常嗎?千萬不要小看月經,那可是女人的健康之本!從月經的週期、狀態、多寡,以及是否會疼痛,甚至到了更年期前後,所可能出現的更年期障礙,都攸關著女性一生的健康;所以,女性想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一定要注意月經是否正常,而且當經痛或是有更年期障礙出現時,就要好好解決! 女性健康與否 月經正常很重要 傳統中醫對於女性健康會從月經是否正常來診治!李深浦中醫師表示,中醫對於子宮發育、月經調理和經痛治療都有很好的藥物,甚至是懷孕生子也可用治療月經的藥物來調理;還有女性更年期前後,會出現更年期障礙的症狀,例如熱潮紅,也有中藥可以改善,由於中藥是天然植物素,可幫助荷爾蒙正常分泌,不但能減輕熱潮紅症狀,還可以使胸部不會萎縮太快,女性在年過四十後就應該好好保養。 經痛最大原因是有宿便 子宮卵巢與腸胃沾黏 李深浦中醫師說,女性當有貧血狀況時,月經來時,經血量大,或是有經痛的症狀,最大原因是宿便造成。雖然每天有排便,但有可能沒有排乾淨,子宮卵巢與腸胃可能有沾黏,都會造成經痛;原因是子宮週邊的神經會與排便時的神經互動;所以,對於有宿便者,在月經快來之前肚子會絞痛,大多因為工作太緊張,平常飲食沒有多加注意,應該要多攝取纖維質的粗食,來維持排便順暢。 不要勉強用力排便 以免引發痔瘡或子宮肌瘤 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很多人工作緊張就影響腸胃,此外,也與生理有關係,有些女性會因為異性朋友或結婚問題,在生活上造成與異性的緊張關係,無形中子宮會收縮,也會造成沾黏;其次是,有習慣性便秘者,會因太用力大便而壓迫子宮,以致會長子宮肌瘤和痔瘡,但是很多女性出現這些狀況因害羞不去就醫;所以,女性有排便困難可以吃藥解決,且不要勉強用力排便,以免組織會被撐開腫脹,而引發痔瘡。 經痛會使生理和心理受到影響 月經前後不適宜捐血 李深浦中醫師解析,經痛會使生理和心理都受到影響,因為經痛往往會使情緒低落,會比較不耐煩、脾氣暴燥,嚴重一點,還會產生比較偏激的想法,甚至不敢和男性交往,在生理上因為能量不足而影響心理、生活與行為。此外,女性在月經前後,身體比較虛弱,這段時間也不適宜捐血;曾有一名女子在月經結束後就去捐血,結果竟然在捐完血之後感到頭暈眼花,甚至影響到原本很好的視力。李深浦中醫師建議,女性要捐血應該要排除月經期,在經期前後一週都不適宜。 ▲李深浦中醫師 月經量過多出現透支 會出現貧血症狀 李深浦中醫師指出,現在女性大約十一、二歲就有月經,骨髓造血超過身體所需的量,心腎相交融合,才可穩定正常適當排血,過度排血是違反正常現象,就會出現貧血症狀,會產生頭暈、頭痛、呼吸困難、脾氣暴燥,都因身體不協調,月經量過多,出現透支現象,所以一定要量出為入,身體生產多少才能消耗多少。 中醫治療經痛先使排便順暢 再讓子宮、卵巢和腸子能承受壓力且鬆開 「經痛吃止痛藥不好!」李深浦中醫師強調,中醫治療經痛是要使排便順暢,讓子宮、卵巢和腸子承受的壓力較少,不會因為緊縮太厲害而出現絞痛。中藥的作用是讓子宮和腸子比較有溫度,不會因為太緊張而使子宮收縮,致使腸子蠕動不好;四物湯就是治療經痛很好的一帖中藥,可使子宮腸胃溫暖,且有補血、活血的作用。 更年期階段要幫助造血 服用中藥可使青春且延緩老化 對於更年期障礙,李深浦中醫師說明,女性在更年期階段要幫助造血,服用中藥也可以改善,主要是可以幫助身體分泌荷爾蒙的器官穩定,使內分泌系統本身的機能好起來,不要用外來的荷爾蒙補充;只要不貧血,骨頭不退化,造血功能充足,就不會因為更年期而煩燥或是虛弱,而且中藥可使青春,使腦、眼、皮膚都可以得已延緩老化。

Read MoreRead More

巴金森發病不光只手抖! 盡早診斷才能正確治療

郭怡真主任常與病人和家屬鼓勵,巴金森氏症雖然現在無法治癒,但目前有很多治療武器可以幫助病情獲得控制,維持及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若家中長輩出現動作緩慢、走路小碎步、身體靜止時出現顫抖、臉部表情僵硬等動作症狀,可能需留意是否患有巴金森氏症!台中榮總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郭怡真主任表示,巴金森氏症分為典型、非典型及次發性巴金森氏症,這三大類皆因不同原因所引起,治療方式也有所差別,因此,早期診斷病因很重要,才能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療。 嗅覺異常、焦慮或睡眠障礙 可能是神經退化前兆! 其中,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是因腦內黑質腦細胞快速退化,導致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所引起的疾病,腦內缺乏多巴胺就會產生前述的動作症狀。郭怡真主任補充,其實在病人出現動作症狀之前,會先出現指標性非動作症狀,像是嗅覺異常、易焦慮或憂鬱、快速動眼期睡眠疾病(如睡覺時突然拳打腳踢、大吼大叫等),這些都是神經逐漸退化的表現。 然而,許多中老年人會以為出現這些症狀,只是年紀老了退化,因而延誤診斷時間,其實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出現動作症狀後,腦內的多巴胺已經死亡約50-80%以上,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非動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 根據病人需求調整藥物 搭配積極運動有效延緩病程 談到巴金森氏症的治療,目前能以藥物與手術治療,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根據病人年紀、病程及症狀來調整合適的藥物治療組合。若本身年紀較大,服用中藥物也多,就會建議搭配複方藥物,減少病人服藥的顆數,減輕服多顆藥的心理壓力。 此外,研究也證實,積極運動對延緩病程相當有幫助,郭怡真主任表示,不管在哪個階段的病人,「運動和復健」都需要持續執行,延緩神經的退化。若長期藥物治療,有些病人會因藥效吸收不穩定而無法有效控制症狀,就可考慮手術治療緩解症狀,維持正常生活。 鼓勵病友積極面對 一同對抗巴金森氏症! 郭怡真主任常與病人和家屬鼓勵,巴金森氏症雖然現在無法治癒,但目前有很多治療武器可以幫助病情獲得控制,維持及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她補充,病人在每次回診時,都會與個管師一同協助衛教及解釋藥物的效果和副作用,讓病人及家屬遇到副作用時都能放心,也能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此外,她建議病人在服用藥物時盡量避免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可搭配維生素C泡水一同服用,增加藥物的吸收。  

Read MoreRead More

台灣特有中藥雙寶 聽過牛樟芝,另一寶是什麼?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台灣醫療在國際享有盛名,除了西醫之外,中醫研究也行之有年,尤其台灣又有特有中藥材,相較他國來說更有發展優勢,固一向被視為重點研發項目。台灣特有中藥材內最知名的當非「牛樟芝」莫屬,但多數人都不知道,汽化金在2002年就已列入經濟部新藥發展計劃了,比牛樟芝的新藥計畫更早了幾年。 黃金也有療效? 《本草綱目》記載歷史悠久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將礦物藥分為金、玉、石、鹵四類,其中金雖位於金石部之首,但在中藥材中仍相較冷門,唯近年來出現各類型金箔食品,食用黃金的效用才多被提起。 中醫把金分為「生金」與「熟金」,沒有精煉過有參雜著礦層各種重金屬的「生金」是有毒性、忌入藥,必須經過提煉去除雜礦將黃金純度提高的「熟金」才有著高含金量與高穩定性,才能做為中藥有著鎮定安神、堅筋骨、解爛瘡等功效。 針對礦物中藥材的加工技術新突破,醫用金屬材料研發公司創辦人唐上文解釋,汽化金是透過氬離子在真空環境中撞擊純金金塊(金靶),使黃金汽化為原子態的金顆粒,隨著撞擊的速度與沉積方向不同,產物可分為「汽化式奈米金顆粒」及「汽化式金箔」兩種。汽化式金箔可應用在食品與傷口敷料等醫材領域,從2002年起陸續取得台灣、歐盟、美國等食品添物加許可證及TFDA醫材認證而汽化金顆粒活性極大,早先多研究於將毒性高的一氧化碳轉換成二氧化碳等此類觸媒轉換應用上,因其純度極高更適合醫藥的發展,目前毒理與藥理已完成動物性試驗,正進一步朝往賦形劑、API及新藥領域發展。 ▲汽化金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即為證實可加速酒的發酵反應、增添風味以及舒緩宿醉症狀,同時動物實驗數據也指出,其可減少酒精引起的肝臟損傷,進而降低酒精性肝炎發生機率。 研究證實汽化金可加速酒精發酵 增風味、解宿醉 汽化金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即為證實可加速酒的發酵反應、增添風味以及舒緩宿醉症狀,同時動物實驗數據也指出,其可減少酒精引起的肝臟損傷,進而降低酒精性肝炎發生機率。 唐創辦人說明,中藥材多利用酒精萃取,例如常見之枸杞酒、人參酒,酒精可協助加速萃出中藥材內有效成分,有時甚至比直接食用中藥材來的有成效,而加入汽化金共同作用則能「維持酒萃好處但是降低飲酒壞處」。 汽化金結合牛樟芝 學者:期能放大成效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化學製藥研究前所副所長鐘玉山長年鑽研台灣新藥,尤其專精中藥材領域中之植物藥學。 鐘玉山博士對此表示,生技中心過去十餘年將「牛樟芝」及「汽化金」用於抗癌研究,兩者都有不錯成績,而實驗時提取牛樟芝成分多用高濃度酒精,再加上牛樟芝本身也有解酒功效,因此當發現汽化金能影響酒精作用時,就馬上聯想到將此兩種成分做結合,希望能將兩者效用放大、加成。 ▲左起:醫用金屬材料研發公司創辦人唐上文、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化學製藥研究所前副所長鐘玉山兩人回溯2000年工研院和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帶領發展中藥新藥,而汽化金、牛樟芝就是在這政策下誕生的。 中藥材科學化大有可為 研究資源、人力成難題 鐘玉山博士強調,多數人對於中藥藥效常有「西藥快、中藥慢」等迷思,事實上以植物藥為例,因其為多成分,於人體治療時是多靶點同步治療,也就是從根本溫和改善體質,跟成分較少、劑量較高的西藥相提並論的話,起跑點是不相同的,「劑量」、「標靶數量」才是造成此迷思的最大原因。 投身台灣新藥發展數十年,鐘玉山博士也分享,植物藥相較發展久的化學藥而言相對年輕,未來發展性高,但研究資源、人力卻略顯不足,期望未來大家能更加瞭解此領域,共同推進相關研究發展。 汽化金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之一,即為證實可加速酒的發酵反應、增添風味以及舒緩宿醉症狀,同時動物實驗數據也指出,其可減少酒精引起的肝臟損傷,進而降低酒精性肝炎發生機率。  

Read MoreRead More

鼻過敏不治變氣喘? 減敏療法從根本改善

台灣因氣候悶熱潮濕,九成以上的過敏患者都是對塵螨過敏。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就是以塵螨萃取物做成舌下錠,含在口中,相對以往針劑也方便許多,因此患者遵從性也高。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在台灣,約3至4人中就有一人過敏,且成人也不少見。32歲的陳先生飽受過敏困擾,從鼻水直流進展到鼻塞,不僅難以呼吸,更進一步影響睡眠,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陳先生到耳鼻喉科求診,便直接要求使用舌下減敏療法,治療至今約五個月,反應良好,過敏症狀也漸漸改善。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葉德輝表示,過敏是免疫系統失衡的表現,以往都只能給藥舒緩症狀,直到減敏療法的概念出來,才開始可以治本,甚至有望治癒。 初期打噴嚏、流鼻水 進展至鼻塞已屬中重度 過敏性鼻炎的嚴重程度是根據發作頻率,及對生活影響的程度來分,葉德輝醫師表示,以一個禮拜發作4次連續4周為分界點,以上為持續性、以下為間歇性,另外對生活影響如是否會影響工作、睡眠則攸關中重度、輕度,「這其實很好區分,會影響日常生活,才會來看診,基本上都屬於中重度了。」 過敏初期症狀,從病理上看來,由過敏原刺激肥大細胞,細胞釋放出組織胺、刺激神經,開始感到鼻腔癢、打噴嚏、流鼻水,若持續發炎,會進一步造成血管充血、腺體增生,進展到鼻塞已是中後期症狀。最好能在初期就介入治療,例如服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噴劑,減少發炎、阻止組織增生,他提醒,鼻病發展到後期會更難復原。 有些民眾對於使用類固醇會有疑慮,他也表示,其實類固醇鼻噴劑進入全身系統的劑量很低,臨床上幾乎沒見過什麼副作用,尤其成人使用上更不用擔心影響生長,若醫師開立處方,建議遵循使用。 呼吸不順改以口呼吸 恐演變為氣喘 過敏的嚴重症狀是慢慢累積,而不是一夕爆發,有很多人年輕時常常流鼻水,不以為意,到40歲才開始鼻病加劇,若未及時控制,鼻塞會衍伸其他嚴重症狀,「鼻塞無法呼吸的時候,很多人會開始以口呼吸,」因為過敏原需要經由鼻腔過濾,以嘴巴呼吸未過濾直接進入下呼吸道,進到氣管或肺裡產生過敏性發炎,長久未治療便引發氣喘及其他下呼吸道症狀。 以口呼吸者,就寢時會開始打呼,呼吸不順暢也會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血氧降低導致隔天精神不濟;或是腹壓增加,造成胃食道逆流等。若長期習慣以口呼吸,下鼻甲組織容易腫脹,或演變為鼻竇炎,此時可能需考慮進行手術來恢復呼吸順暢。 減敏療法調整免疫系統 新一代舌下錠安全性高 過去治療的方式多是以抗過敏發炎的藥物改善症狀,治標不治本,葉德輝醫師說,因為體質沒有改變,免疫系統遇到過敏原仍會反應,要調整免疫系統反應,只能依賴減敏療法。減敏療法的概念是將提煉的過敏原注射入人體,使免疫系統產生耐受性,以往以針劑皮下注射的方式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在,現在台灣已近絕跡,目前主流是舌下錠,不用打針,安全性高。 台灣因氣候悶熱潮濕,九成以上的過敏患者都是對塵螨過敏。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就是以塵螨萃取物做成舌下錠,含在口中,相對以往針劑也方便許多,因此患者遵從性也高。葉德輝醫師提到,一般舌下減敏療法約使用半年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建議完整療程為三年, 可以調控免疫系統、改善體質,目前的研究認為 停藥後藥效仍可以維持到五年。 過敏性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鼻炎、氣喘等,一般認為在兒童時期介入治療的成效較佳,成人的免疫系統已經成熟,想要調整改變比較困難,可能需要花比較多時間。皮膚、結膜、呼吸道都是接觸環境異物的第一線,所以容易產生過敏反應,根據葉德輝醫師臨床經驗,過敏性鼻炎患者約有三到四成會合併氣喘 ,建議家長若注意到孩子有過敏問題,可以趁早介入治療,而成年人若發現自己過敏逐漸加重,也應盡快向專家諮詢治療。

Read MoreRead More

搶救缺血性腦中風 腦部取栓24小時救命

羅兆寶教授(左一)說明,腦中風約75%為缺血型中風,也就是有血塊、血栓堵住血管;而出血型中風約占25%,俗稱腦溢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53歲的劉先生,某日突然昏厥、喪失意識,被家人緊急送醫,才發現腦部出現血塊堵塞血管,也就是中風!經醫師評估發現為基底動脈循環系統堵塞,中風量表分數不佳,且中風時間已近8小時,超過一般認知的黃金救治期。所幸經過兩次腦部取栓手術,將血栓取出後恢復良好,3個月後甚至已回到職場工作。收治該案的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神經放射線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主治醫師羅兆寶表示,「Time is Brain,越晚送醫腦細胞傷害越大,」能盡早將血栓取出,預後都比保守治療好。 腦中風霸佔十大死因 更為失能主因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也長期霸占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到第四位。羅兆寶教授指出,比起死亡,民眾最擔憂的是失能,若失能需要有人照護,一下失去兩個勞動人口,加上照護費用,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都很嚴重。因此及時救治除了避免死亡之外,還必須盡量搶時間降低腦部損傷。 缺血型腦中風為大宗 症狀輕微也應送醫檢查 羅兆寶教授說明,腦中風約75%為缺血型中風,也就是有血塊、血栓堵住血管;而出血型中風約占25%,俗稱腦溢血,為腦內的血管或動脈瘤破裂導致,通常出血型中風較為嚴重,死亡率較高。雖然統稱為腦中風,但成因不同,治療方式也完全不同。 若親友出現單側無力、口齒不清、臉歪嘴斜等症狀時,應盡速送至醫院。羅兆寶教授強調,「Time is Brain,越早處理對腦部損傷越小。」有時候一些不明顯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尤其長輩不舒服,有些家屬都會讓長輩躺著休息,「只要有一點點懷疑,送醫判斷是最保險的。」急診醫師若判斷為中風,會進一步進行電腦斷層血管造影,分辨為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堵塞區域等,再安排相關治療。 動脈內取栓術打通堵塞血管 納入治療指引 若排除出血,一般稱的黃金三小時,即在3小時內注射溶栓藥物、抗凝血藥物(特定情況為4.5小時),但在搶時間的前提,若血栓來不及被溶解怎麼辦?現今國際以動脈內取栓術為主流,也就是透過軟導管進入腦部,將血栓取出,打通堵塞血管,2015年已納入歐美腦中風治療指引,羅兆寶教授表示,目前全台灣幾乎每所大型醫院都有醫療團隊可以進行取栓治療。 是否可進行腦部取栓手術,應由神經相關科醫師及放射科醫師評估,羅兆寶教授,關鍵在時間、中風區域、神經學評估、影像學判斷,若為內頸動脈堵塞,此區域供應大腦血液,最好在6小時內送醫、8小時內取栓完成;若為基底動脈後循環,此區域供應腦幹,則必須在12至24小時內取栓完成,不過腦幹梗塞通常預後較差。 ▲女性79歲,右側肢體無力約2小時,腦血管攝影發現左側中大腦主幹枝堵住 (箭號),緊急使用吸血栓導管(箭號)將血栓吸出,並將堵塞中大腦動脈打通。病患第二天肢體無力完全獲得改善。 取栓非萬靈丹 約四成患者能術後能生活自理 羅兆寶教授提到,腦部取栓應盡量在2小時內完成,手術時間越長,風險越高、預後也越差,這攸關患者狀況及醫師經驗、團隊默契,只要團隊各司其職,全部到位,醫師便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將血栓取出,他曾在團隊協助下於20分鐘內成功取栓,國內外平均紀錄大約為30-60分鐘。 不過打通血管之後,也並非都能恢復如常,羅兆寶教授分享,國內大概有35%至40%患者能恢復至生活能自理的目標,國外大概有50%。若腦部細胞受到損傷,就沒辦法完全恢復,但慢性期的相關復健至為重要,還是能慢慢改善患者狀況。 腦部取栓之後患者將送至加護中心監測,3至4天候情況穩定就能轉普通病房。羅兆寶教授提醒,通常缺血性中風者患有心律不整、高血壓,必須遵循醫囑服用相關藥物、控制血壓,才能避免二次中風。他也呼籲,若有家屬中風,一定要盡速送醫,也不要因為過了3小時、4小時就放棄,國外研究指出,只要經過評估能進行腦部取栓,預後都會比保守治療好。

Read MoreRead More

慎選染髮劑! 「這個成分」恐引發白斑症、蕁麻疹

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會造成接觸性過敏性皮膚炎,或是蕁麻疹,甚至染劑若碰到某區塊的皮膚,恐會產生化學性的白斑症,因此並不建議使用含有PPD的染髮劑。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不少民眾認為染髮劑會致癌,其實這是過時的觀念,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冠伃表示,「大部分的國際研究中,都是以動物實驗為主,並沒有足夠的人體實驗資料可以證明,染髮劑與人類致癌有關。」且現代的染髮劑成分不斷改良,已經大幅淘汰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若要染髮的民眾不用太過恐慌,不過有些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成分,可能會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化學性白斑症或蕁麻疹等等,民眾應多留意。 染髮劑致癌物早去除 不需過度恐慌 陳冠伃表示,1980年代前的研究顯示,將染髮劑長期且大量塗抹在動物身上,有些研究證明染劑會經由皮膚吸收到血液中,也呈現實驗動物身上有致癌的疑慮,但不是絕對的關聯性,也並沒有證據說明跟人類癌症有關係,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提到其成分中的「芳香胺」(Aromatic amines)會致癌,但在1980年代後製造的染髮戲都已經去除芳香胺。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目前將染髮劑歸類在第3級致癌物,其實與人們經常飲用的「咖啡」為同一級,陳冠伃說明,生活中其實早就暴露在許多致癌物之中,而染髮劑與罹癌的關聯性,可能與皮膚直接接觸或長期的職業暴露有關,例如美髮師,但若有做好保護隔離措施,可不用過度擔心,並且動物實驗畢竟是大量塗抹染劑、並直接接觸到皮膚,和一般美髮師、民眾所使用的情形不盡相同。 陳冠伃表示,一般染髮劑分為三類,包括暫時染,成分屬於大分子,不會真滲進頭皮裡面,只有殘留在表面,風險不大;半持久染,也就是常見的植物染,大多標榜天然成分,因為不是永久性的,洗頭5到10次就會掉色,認為風險也不大;永久性染髮劑,也就是平常在理髮廳使用的染髮劑,內含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氧化後,會使頭髮改變顏色,尤其越深色的染料,化學分子就越多。 染髮劑成分「對苯二胺」 恐傷害皮膚、粘膜 雖然目前染髮劑對於致癌的風險尚未確鑿,不過對皮膚或粘膜仍具有刺激性,陳冠伃表示,進行染髮時,會感到刺鼻、眼睛刺痛、頭皮發癢,其實是刺激了皮膚或粘膜,因為染髮劑含有「對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簡稱PPD),會造成接觸性過敏性皮膚炎,或是蕁麻疹,甚至染劑若碰到某區塊的皮膚,恐會產生化學性的白斑症,因此並不建議使用含有PPD的染髮劑。 陳冠伃補充,所謂的半持久染、植物染,雖然不是化學合成的,但市面上有些產品會偷偷添加化學物質,民眾還是要看清楚成分標示,並且要認明通過檢驗。若仍擔心引發過敏,在使用前可以先做皮膚測試。 陳冠伃建議,美髮師替客人染髮時,必須戴手套,以免接觸染髮劑,另外,客人的脖子、肩膀可塗抹凡士林,也有隔離保護的作用,並且染完頭髮後要確實清洗乾淨,不要讓染劑停留在頭髮上過久,以降低過敏機率。但陳冠伃也坦言,現在染髮劑中的PPD很少,因為所有染髮劑的製造、其成分濃度都必須符合法規,因此只要不選購來路不明的染髮劑,民眾做好保護措施,一樣可以自在染髮。

Read MoreRead More

乾癬病友防關節炎小撇步 五大症狀要注意

根據國內乾癬性關節炎生物製劑健保給付規範,對於傳統光照療法與口服藥仍無法改善的中度至重度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可在皮膚科與風濕科雙科別醫師評估下選擇使用生物製劑,透過精準鎖定發炎因子的方式抑制皮膚與關節症狀。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46歲的陳小姐是名乾癬患者,皮膚自罹病以來都不見好轉甚至愈趨嚴重,直到指甲也相繼出現角質異常增厚、色澤泛黃與層狀剝離等問題,且服用口服藥物也無法有效抑制發炎時,她才驚覺疾病的嚴重性並前往醫院皮膚科門診就醫。在醫師的觀察診斷下發現,除了皮膚、指甲的乾癬嚴重外,陳小姐的部分手指也出現腫脹問題,是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香腸指症狀。 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劉奎蘭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是乾癬的常見併發症之一,如果患者有指甲乾癬將有較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然而,關節炎初期沒有症狀,所以不容易被患者察覺,建議乾癬病友觀察到指甲出現點狀凹陷、角質增生等異常變化時應盡速與主治醫師溝通,把握黃金治療期! 五大症狀揪乾癬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助攻防變形傷害 劉奎蘭醫師說明,除了皮膚與指甲的病灶嚴重恐合併關節炎外,若患者有接骨點炎(周邊關節疼痛腫脹)、香腸指/趾(手指、腳趾紅腫疼痛)、中軸症狀(頸部、下背痛、脊柱活動受限)則表示關節已出現發炎反應,應盡速與主治醫師溝通並制定全方位的治療目標。此外,許多乾癬性關節炎病友常有關節不痛就好了的誤解,劉奎蘭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是持續進行的,一旦中斷治療,後續症狀再度復發時反而需要耗費更長時間才能改善,呼籲患者務必配合醫療團隊持續治療,穩定控制皮膚和關節症狀。 根據國內乾癬性關節炎生物製劑健保給付規範,對於傳統光照療法與口服藥仍無法改善的中度至重度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可在皮膚科與風濕科雙科別醫師評估下選擇使用生物製劑,透過精準鎖定發炎因子的方式抑制皮膚與關節症狀。 目前乾癬性關節炎一線治療的生物製劑包括TNF-α、IL-17抑制劑、IL-23抑制劑等,歐洲風濕病醫學會(EULAR)治療指引根據不同症狀提供相對應選擇建議:有中軸症狀的患者會以IL-17抑制劑為治療優先建議;若合併皮膚嚴重與香腸指,可以用IL-17抑制劑或IL-23抑制劑有效緩解症狀;而周邊關節炎則是使用TNF-α、IL-17抑制劑、IL-23抑制劑皆可達到良好的控制。劉奎蘭醫師建議,病友依據個人情況與醫師溝通評估使用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 ▲高雄長庚醫院皮膚部劉奎蘭醫師 防疫攻略三步驟 1醫病溝通2持續治療3施打疫苗 新冠疫苗的施打與否也是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病友所關心的。劉奎蘭醫師說明,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副作用」與一般大眾相同,且多為非嚴重的短期症狀。其中生物製劑雖不影響接種,但部分藥物需做時間調整,在施打前建議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呼籲病友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病友應及早預約,才能防疫同時兼顧疾病控制。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Read MoreRead More

配戴角膜塑型片造成不適 醫:可用濕潤液舒緩症狀

眼科院長李尹暘醫師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面對智慧科技當道的年代,3C用品已成為許多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加上疫情爆發後,線上學習成為趨勢,更拉長孩子使用3C用品時間;眼科院長李尹暘醫師分析,隨著升學競爭壓力,閱讀量增加,加上部分家長若將3C作為保母使用,都可能讓孩子用眼過度,目前小六生的近視比率已達七成,國中生已達八成,甚至1/3是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近年來越來越多家長使用角膜塑型片幫孩子控制度數,但長期配戴有部分孩童略感不適,建議可使用含鎖水因子及玻尿酸的濕潤液改善。 孩童近視不能等 及早治療預防惡化 事實上,近視越早發生,高度近視的比例就越高,相對後續誘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機率也會變大,因此治療若能越早開始,越能防止近視惡化。李尹暘醫師表示,矯正近視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透過長效散瞳劑來減緩兒童近視惡化,但部分孩童使用散瞳劑效果差,可能有畏光等副作用,因此也能選擇具有近視控制或軟式日拋的眼鏡、角膜塑型片來控制近視。 角膜塑型片搭配散瞳劑 控制近視效果加倍 其中角膜塑型片因配戴上需要一些技巧,且配戴後也須配合避免揉眼睛等情況,因此衛福部規定得九歲以上兒童才能配戴;李尹暘醫師說明,不過目前臨床上,透過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的效果成效佳,尤其若能再搭配低濃度長效散瞳劑,前者利用眼睛周邊離焦近視控制效果,後者則針對神經傳導部分做治療,藉由不同機轉治療下,根據統計,能有效控制近視達六成的療效。 孩童度數每年飆升100度 改戴角膜塑型片控制良好 李尹暘醫師提及,臨床上就曾有一名個案,原本期望每年近視增加不超過75度,但這一兩年來卻發現從原本度數100度飆升到200多度以上,經評估後續可能會造成高度近視,因此改以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雖增加的度數已回不去,但已經持續好幾年度數都控制良好,不過角膜塑型片屬於硬式隱形眼鏡,許多孩童在配戴上常會出現異物感、乾澀等情況,甚至拿下後眼睛也容易充血、出現分泌物等情況。 配戴角膜塑型片造成過敏 必要時應立即回診 為了解決孩童配戴角膜塑型片的不適,目前也可藉由人工淚液或濕潤液幫助舒緩症狀;李尹暘醫師解釋,若僅是上述所提的輕微不適症狀,可藉由在配戴前點人工淚液舒緩或拿下後以濕潤液潤濕,以達到多層保護的效果;但若嚴重出現過敏、因潤滑度不夠導致眼睛疼痛,甚至角膜破皮等情況時,就得立即停止配戴且回診就醫,必要時也會開立抗生素藥膏,以避免細菌感染導致角膜潰瘍的風險。 選擇含玻尿酸濕潤液 保濕效果佳 此外,在選擇濕潤液的產品時,家長也得特別注意,除了儘量選擇大品牌較有保障,因長期使用於孩童眼睛,也應選擇無防腐劑的產品;李尹暘醫師提醒,另外也可選擇具鎖水因子,且含有玻尿酸的濕潤液商品,根據研究指出,含有玻尿酸等潤滑成分對於在保護眼睛角膜上的修護能力,比一般人工淚液有更好效果,不過若孩子長期配戴角膜塑型片後,近視控制良好,也能考慮慢慢減緩配戴時間,甚至改回散瞳劑,重要是孩童若出現近視時,一定要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愛爾康 糊矇族的好夥伴

Read MoreRead More

婦科手術界的愛馬仕? 海扶刀治肌瘤遠離術後沾黏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年約40歲的女性君君(化名),多年前曾因子宮肌瘤開過三次刀,且均透過傳統手術進行,每次術後都需花費一個月的時間修復,再加上第二次術後有嚴重沾黏,讓君君時常發生腹痛問題,在反覆動刀加上沾黏併發症之下,君君感到身心俱疲。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海扶刀中心負責人鍾國騰醫師表示,以往子宮肌瘤患者若有手術需求,會需要在腹部動刀,因此容易有術後沾黏的風險,然而隨著醫療技術演進,現已有不必動刀的海扶刀無創治療,讓患者不留腹部傷口,大幅減輕術後的身心煎熬。 首次婦科手術很重要 術後沾黏易影響生活品質 鍾國騰醫師說明,婦科手術除了要考量治療效果,術後沾黏問題也不能忽視。沾黏主要是因手術會在肚皮留下傷口,而傷口處會滲血,因此在癒合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沾黏,鍾醫師補充,只要是動刀的手術,或多或少都會有沾黏情況,但嚴重會影響患者日後生活品質,如腹痛、脹氣、腸沾黏甚至可能不孕,因此患者第一次婦科手術的選擇就相當重要;而子宮肌瘤的治療從過去的巨創、微創手術,到現今臨床上有愈來愈多患者選擇透過海扶刀來治療,也就是所謂的無創手術,不會在腹部留下傷口。 術科手術界的愛馬仕 海扶刀讓肌瘤手術很優雅 鍾國騰醫師表示,相對傳統剖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來說,海扶刀為一項治療子宮肌瘤的創新科技,但技術已十分成熟。過去女性患者聽聞子宮肌瘤需要開刀處理,難免會有點退縮,除了因術後恢復期長(至少2週),術後的併發症及留下來的傷口也會造成患者身心的負擔,但海扶刀這項無創手術,使用聚焦原理來治療,患者僅需俯臥在儀器上,透過儀器聚焦體外超音波熱能,精準對焦於體內肌瘤病灶處,就能達到消融肌瘤的目的,也因不必在腹部動刀,手術過程中不會傷害子宮及其周邊組織,術後腹部也沒有傷口,進而避免了術後沾黏的問題。 鍾國騰醫師補充說明,海扶刀手術的價格相較傳統剖腹手術的確比較高,但患者本身若有保險,可以透過保險理賠,臨床上更有全額理賠的案例;此外,雖然多數子宮肌瘤都可透過海扶刀治療,但患者在治療前必須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確認子宮肌瘤為良性且聲通道安全,才會進行手術,且無論術中及術後均提供患者一個舒適優雅的治療狀態,綜合上述條件,讓海扶刀有「婦科手術界的愛馬仕」之稱。 子宮肌瘤易復發 無創治療減輕患者身心煎熬 醫師提醒,子宮肌瘤為復發率高的婦科疾病,因此許多患者曾進行不只一次的肌瘤手術,但過去在海扶刀尚未出現前,反覆手術對患者的身體或內心無疑是一種負擔,而醫療技術的創新,不僅讓患者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也能享有高水準的醫療品質,讓患者重拾健康的身心,是金錢也無法衡量的事。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暨海扶刀中心負責人鍾國騰醫師表示,第一次婦科手術的選擇很重要,除了要考量治療效果,術後沾粘問題也不能忽視。

Read MoreRead More

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 胃腸道基質瘤患者延生機

詹德全理事長及羅少喬醫師同時提醒,無法手術之胃腸道基質瘤患者,可以接受基因檢測找出突變基因,對症下藥延長存活期。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胃腸道基質瘤(簡稱GIST)是一種罕見的腸胃道惡性腫瘤,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被檢查出來,少部分患者因出現腹瀉、食慾不振或腸胃道出血就醫而確診。 好發於50歲以上民眾 60至70歲為高風險族群 根據衛福部107年癌症資料統計數據顯示,胃腸道基質瘤約有495例,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全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胃腸道粘膜下腫瘤,高達六成患者發生在胃部,原因為基因突變,異常活化細胞上的酪胺酸激脢,促使腫瘤細胞增生造成基質瘤,主要發生在五十歲以上民眾,尤其是六十歲到七十歲是高風險族群。 詹德全理事長說,目前手術及標靶藥物,都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但有些患者因腫瘤位置、大小或轉移等因素不適合手術,僅能使用標靶藥物阻斷受體訊息傳遞,抑止腫瘤生長或讓腫瘤細胞壞死,達到治療效果。因大部分基質瘤都是基因突變腫瘤,因此在使用標靶藥物前進行基因檢測很重要,可幫助醫師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不過,約有7%胃腸道基質瘤是由,PDGFRA外顯子18中的D842V基因突變導致,此類患者對於使用傳統標靶藥物的效果不佳,成為標靶藥物治療的遺珠之憾。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D842V突變患者精準醫療新選擇 台中榮總一般外科羅少喬醫師表示,去年美國FDA及今年四月台灣TFDA已正式通過使用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對症下藥達到精準治療效果,對患者是一大福音。臨床只要發現患者不能開刀,就建議做基因檢測來判別基質瘤類型:若是一般胃腸道基質瘤,就可以開始使用標靶藥物;若判定是D842V基因突變患者,就可以第一線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縮小腫瘤的效果超過90%。 羅少喬醫師舉例,臨床曾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因公司健康檢查發現胃部有一顆大小達30公分腫瘤,到醫院確認後評估,若進行手術需要全胃切除,對患者身體傷害很大。經與患者溝通後,先安排胃鏡超音波及穿刺,證明是胃腸基質瘤。為了盡量保留胃及使用到對的標靶藥物,安排手術前先進行基因檢測,經過半年定期用藥及回診後,腫瘤明顯縮小,後來也順利手術切除,目前病情相當穩定,也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定期健檢預防疾病 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延生機 詹德全理事長及羅少喬醫師同時提醒,民眾若有腸胃道不適應儘早就醫,年齡超過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健檢。若出現小病兆通常手術就可以解決,無法手術者,可以接受基因檢測精準找出突變基因,對症下藥延長存活期。同時也期待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有機會能獲得健保給付,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及提高治療效益,嘉惠更多病患。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