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照護展 10/14線上實體同步起跑

2021年10月14日至16日於南港展覽二館展出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產、官、學界齊聚,展示醫材產業完整生產供應鏈及智慧醫療與新創醫療解決方案。(圖為2020年展覽)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將於2021年10月14日至16日於南港展覽二館展出,為協助業者擴大國內外醫療產業商機與市場布局,除了實體展覽外,同步開辦線上展覽Medical Taiwan Virtual,提供業者虛實整合的方案,協助參展業者可透過線上展平台與國際買主進行交流互動。 產官學聚集 健康產業生態系上下游 此屆展覽聚焦「醫療器材供應鏈」、「大健康產業生態系」及「智慧醫療及新創」,呈現醫材產業上下游完整生產供應鏈,及智慧醫療、新創醫療解決方案。貿協表示,此次再度聚集了產、官、學各界,包含台灣醫材公會、台灣生技醫療照護輔具協會、金屬中心、南科管理局、運動科技發展協會、體育用品公會,以及不織布公會、製衣及織襪公會等;同時更有資策會帶領資通訊業者展出醫療顯示器及觸控面板、亞太加速器網絡協會及新竹生醫帶領醫療新創業者展出。其中最大亮點為主機及伺服器大廠Supermicro美超微公司在進入醫療領域後首次在臺參與醫療相關展覽。 美容保養新展區 智慧醫療不缺席 而今年甫成立的「美容保養」展區亦有史瓦帝尼國家館帶來馬魯拉果油(Marula Oil)、茶樹及尤加利精油(Eucalyptus Oil)等具異國特色的身體保養品;由台灣麗谷產業創新聯盟組織的麗谷專館,以「創新性原料開發」、「跨域新技術」及「綠色新包材開發」三大主軸,邀請臺灣在地6家生技美粧保養業者展示最新技術及產品,於展場中也將舉辦「鏈結國際、共創美麗–美力新世界」研討會,帶領業者了解全球化粧品創新與趨勢。 此外,展覽期間同時規劃Tech(科技)、Trend(趨勢)、Startup(新創)三場次的「智慧醫療及照護產業論壇」,講師陣容包括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華碩全球副總裁暨技術長黃泰一、緯創醫學莊詔仁副總經理、台灣微軟首席技術與策略長暨微軟技術中心陳守正總經理、3M Senior Technical Manager, Del R. Lawson, PhD, Supermicro IoT/Embedded & Edge Computing General Manager Mory Lin等。其中,Tech Forum主講醫界與科技界的跨界對談;Trend Forum聚焦指標企業與新創業者於技術、概念、產業間的互補合作趨勢,以提升產業競爭力;Startup Forum則由生醫投資要角、學界專家及新創菁英,一起探討生醫產業的創投趨勢及企業投資觀點。此外,展場內更首次規劃了行動Podcast概念車,將邀請多位產學醫界的KOL及名人現場開講,精彩可期。 貿協強調,為讓業者能安心洽商,將積極配合「會議及展覽場館防疫管理措施」,規劃了嚴謹的防疫作法。除展場內走道加寬、各項活動以梅花座安排,並管制參觀者容留上限外,所有的參觀者及參展廠商也將實聯登記入場,量測體溫且全程配戴口罩,提供給所有與會者一個安全無虞的展覽環境,歡迎業者至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官網登記參觀。 (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index.html)

Read More

九成人忽視 肺炎重症與糖尿病竟與「它」有關 專家:致死率倍增

張豪傑醫師說明,由於口腔與呼吸道是相連的環境,一旦牙周病的病菌進入到呼吸道,會破壞上呼吸道的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下降,此時同等於製造肺炎病毒入侵的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別以為牙齒上的「牙垢」無傷大雅,它將可能是引發牙周病的罪魁禍首,而看似與其他疾病八竿子打不著的牙周病,卻和當今 COVID-19 新冠肺炎重症及國人十大死因之糖尿病息息相關。 牙周病患者染疫 死亡率高八倍 國際研究報導指出,牙周病患者罹患 COVID-19 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的機率較一般健康人高出三至五倍,死亡率則高出八倍之多。而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約高了三倍,同時有牙周病與糖尿病的患者,糖化血色素指數也會偏高,形成所謂惡性循環的「雙生病」。時常被國人輕忽的牙周病,是許多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惡化的危險因子,若輕忽不求醫,等於無形中於體內埋下一顆不定時炸彈。 九成國人皆有牙周病 細菌入侵恐影響免疫力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牙周病的盛行率高達90%,是國人最常見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疾病。主因是牙周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人沒有警覺,甚至將牙周病視為會痛再去治療就好的疾病,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牙周病治療專家張豪傑醫師呼籲,牙周病嚴重不僅僅是造成牙齒掉落、影響正常使用而已,患者口腔中的細菌可能透過牙周組織進入到人體造成慢性發炎、弱化體內免疫能力,還可能直接影響呼吸道系統及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若罹患 COVID-19 新冠肺炎,也較可能會成為重症患者。 張豪傑醫師說明,由於口腔與呼吸道是相連的環境,一旦牙周病的病菌進入到呼吸道,會破壞上呼吸道的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下降,此時同等於製造肺炎病毒入侵的機會,加速病毒快速感染,自然大幅提升肺炎重症的機率,致死率也比一般人高出8.8倍,提醒國人重視牙周病所帶來的影響。 糖尿病患易染牙周病 注意口腔衛生避免雙生病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牙周病的感染率也增加了大約3倍。張豪傑醫師表示,因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降低,及溶解牙周組織酵素活性過度增加,導致感染牙周病的機率相對增加,且會較為嚴重。若中重度牙周病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療,也會明顯影響患者的血糖代謝控制。因此,為避免陷入「雙生病」的惡性循環狀況,建議糖尿病患者需比一般人更注意口腔衛生。 牙齦發炎才治療 恐成為重症需植牙 至於牙周病該如何早期發現並進行治療?張豪傑醫師表示,牙周病屬於慢性疾病,臨床症狀並不明顯,不過若沒有獲得良好控制,就會像嚴重高血壓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而牙周病早期症狀大多是牙齦紅腫、發炎、流血、口臭等,民眾很常會自主歸類到是因生活作息不正常、火氣太大、刷牙太用力而忽視它,等到急性發炎或是牙齦腫痛難耐才肯就診治療,此時牙齦周圍組織可能都已流失,甚至伴隨牙周囊袋加深或齒槽骨的破壞,這類牙周重症都必須透過較為複雜的治療方式,例如:牙周清創、牙根覆蓋術或是牙周翻瓣手術來治療。若是病菌已侵蝕牙根底部,造成牙根不穩固甚至鬆脫,則可能無法保留必須拔除,此時就必須透過更先進的數位輔助植牙,精準快速地建立植牙計畫,來恢復齒列的健全狀態。 提醒半年洗牙一次 定期檢查口腔 為避免拖延輕微牙周病治療而導致重症,張豪傑醫師提醒民眾,透過每半年一次的健保給付洗牙,定期替口腔做健康檢查,同時健保也推行牙周統合照護計畫,提供民眾全口牙周治療。最重要的是,完成療程以後仍須每日徹底清潔牙齒,定期進行牙周檢查追蹤及支持性治療,自主遠離疾病可能造成的健康傷害。

Read More

荔枝農左大腿疼痛 檢查竟是20多處攝護腺癌骨轉移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109年國人十大死因,攝護腺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第5名。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莫名疼痛,小心是攝護腺癌骨轉移!南部一名荔枝老農的左大腿經常莫名痠痛,卻長期忍受不適,照常下田工作,沒想到去年症狀加劇,諮詢骨科醫師發現異常,進一步檢查,PSA指數竟超過1千(正常值小於4 ng/ml),且全身20多處骨頭已遭攝護腺癌細胞侵犯,確診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 收治個案的成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吳冠諭表示,從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可以發現老農,包括骨盆、脊椎、左大腿、肋骨和兩邊上肢,全身超過20處出現攝護腺癌骨頭轉移,情況相當危及。幸好,老農在經過評估,接受傳統荷爾蒙併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治療,3個月後PSA降至1以下,且影像學顯示骨轉移腫瘤明顯淡化,迄今1年多,疾病控制穩定,狀態生龍活虎,可以繼續當個開心農夫。 攝護腺癌≠溫和癌症 注意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指標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109年國人十大死因,攝護腺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第5名,其中約。在過去,一般人認為攝護腺癌是一種溫和的癌症,即使不治療,也可以存活超過10年以上,然而,近年醫界發現,攝護腺癌有高、中、低的風險之分,如果癌友屬於高風險族群或已出現癌轉移,都應該積極治療。 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有3個指標:第一是格里森分數8分以上,代表細胞分化程度較差;第二是4處以上骨頭轉移,且轉移處除了常見的骨盆和脊椎之外,至少要有1處在非中軸位置(如四肢);第三為臟器轉移,如肺轉移或肝轉移。只要3項中符合2項,即屬「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另外,針對沒有轉移的攝護腺癌病友,PSA指數倍增的時間越短,風險也越高。 高風險攝護腺癌治療要趁早 新舊荷爾蒙治療聯手助延命 相較於中低風險,高風險性攝護腺癌的病程發展快、易轉移、死亡風險高、生活品質差,傳統荷爾蒙治療的效果有限。不過,近年研究發現,併用傳統和新一代荷爾蒙治療,有助突破高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瓶頸。 吳冠諭醫師指出,高風險攝護腺癌治療要趁早,目前健保針對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給付兩類新一代荷爾蒙藥物,一種是從源頭阻斷男性荷爾蒙的生成,另一種是阻擋男性荷爾蒙與攝護腺癌細胞的結合。兩類藥物的原理作用不同,但對於PSA下降與骨轉移的控制、存活時間的延長、生活品質的改善,都有不錯的裨益。以存活時間為例,研究顯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以前平均存活時間僅2-3年,但在新舊荷爾蒙藥物的幫助下,平均存活可延長至4-6年。 現代資訊發達,民眾經常上網尋求解答,但網路講的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吳冠諭醫師提醒,攝護腺癌治療已走向個人化時代,臨床會依據個體的身體狀況、共病與藥物耐受性等情況,綜合評估後量身訂做治療方針。建議攝護腺癌癌友治療前,先與醫師充分討論與溝通,再找出個人最佳治療對策,追求較好的疾病控制。

Read More

新北智慧醫療領頭羊-亞東醫院張淑雯:智慧醫療的核心仍是醫療

智慧醫院的建置不僅對民眾有利,也能減少許多行政流程耗費的時間、提升醫院營運績效,如電子公文系統、資材管理系統、癌登資料庫、維生系統與節能監測等。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提到對未來醫療的想像,許多人都能立刻說出「智慧醫療」四個字,但何謂智慧醫療?要多智慧?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太一樣。亞東醫院在北台灣的防疫戰爭中表現傑出,疫情也在發展中的智慧醫療上推了一把,加速落實許多項目。副院長張淑雯表示,智慧醫療的核心仍然是醫療,只不過利用科技來改善、創新醫療模式,提供醫護與民眾更多幫助。 「智慧醫院是智慧醫療的實現場域」 目前台灣許多大型教學醫院,在發展「智慧醫院」上日漸成熟,張淑雯說,智慧醫療以醫療為核心,利用各項科技來改善醫療模式,例如透過穿戴裝置將健康數據傳輸到雲端,讓醫護人員可遠端掌握民眾健康;而智慧醫院面向更廣,涵蓋的範圍不只單指醫療行為,包含民眾、醫護人員、場域設備、醫院營運系統等,可以說「智慧醫院是智慧醫療的實現場域。」 亞東發展以民眾為中心 讓智慧醫院更有溫度 張淑雯提到,亞東醫院自2013年起就開始推動各項服務建置,致力於打造符合病人需求、優化員工作業流程、以民眾為中心的智慧醫院,發展重點在於打造便民服務、導入醫療AI將省下的時間花在照護民眾、提升民眾就醫的滿意度,以及讓醫院營運更有績效。 亞東醫院近年來透過網站、app、line以及亞東醫院與遠傳電信發展的遠距醫療平台,將醫院的各項服務有效地提供給民眾,張淑雯說,以各種方式實現「醫療的可近性」,具體實踐降低醫療的不平等。張淑雯強調,「智慧醫院更需要有溫度」,因此導入許多智能服務項目,包含掛號、批價自助服務,無所不在的候診進度電子看板等,減少民眾等候時間;智慧病房系統也可讓醫護即時掌握病人狀態,跌倒率及褥瘡發生率都大幅下降。 疫情下成長快速 AI辨識省時、省力、降風險 科技可以提供更省力、更精準的智慧化服務,節省醫護人力消耗與行政時間,「我們以民眾的角度來推動智慧醫院,讓民眾能感受到來就醫是方便的、被關心的、安心的」,張淑雯表示,尤其在疫情之中,醫護同仁都被激發出許多想像與實踐力。 院內同仁與外部科技企業,秉持「少接觸」與「隔離」之原則,還必須強化病人、醫師、護理及家屬間的照護,加上能AI辨識,辨別儀表讀數與生理狀態的系統,以及通訊設備,在一個月內就走過觀察、構思、打造、驗證、溝通,打造出被稱為「安心兔寶寶」的智慧醫療車,在隔離照護中發揮大功效。 ▲亞東醫院副院長張淑雯 同時也導入醫療AI,目前亞東醫院與廣達研發一套「胸部X光自動判讀系統」,具備緊急疾病快篩和自動輔助報告兩大功能,可以針對新發現的氣胸、氣管內管放置過深、新發現肺部腫瘤以及氣腹四大疾病,透過AI系統,第一時間提供資訊,讓院方可以調度人力針對重點病人優先處理,提高診療時效,同時降低醫事人員的工作負擔,讓他們將省下的時間用於照護民眾及病人。 智慧醫院的建置不僅對民眾有利,也能減少許多行政流程耗費的時間、提升醫院營運績效,如電子公文系統、資材管理系統、癌登資料庫、維生系統與節能監測等。透過智能化醫院後勤支援管理系統,建立完整的供應鏈,降低浪費以及提升醫療儀器使用率,來讓醫院的營運更有效率。 智慧醫療發展困境 醫療科技的對話鴻溝 然而,發展智慧醫療全然沒有壞處且一帆風順嗎?張淑雯坦言,省工省時的好處其實同時也是困境。大量創新能否被原有醫療生態接納?包含法規、接受度甚至成效;以及智慧醫療的商業模式,其所提供新增的服務成本需要由誰來吸收? 張淑雯也分享了google health失敗的分析,科技端與醫療端雙方溝通有巨大鴻溝,科技端覺得科技可以解決醫療困境,而醫療端面對病人,有太多不確定以及責任的承擔,無法有太多創新的空間,即便是科技巨擘Google也因此倒下。 產官學三方合作 智慧醫療核心仍是醫療 創新是一種思維的轉變,需要的不只是團隊、工作方法、還需要一個創新的場域,成為帶動組織內創新文化的中心。從Google health的經驗也發現,除了經費與技術之外,更需要一個協助溝通的第三方。 有鑒於此,經濟部技術處於2020年底宣布「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啟用,領先建立國際化的醫療與科技跨領域對話平台,吸引了國際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率先投入成立首座「未來醫療實驗室」,加上原先投入的醫療院所與商業合作夥伴,透過物聯網整合醫療,以病患為中心、以疾病旅程為場域流程設計的診療一站式創新模式,擴大成為更大的醫療生態鏈。 台灣有卓越的醫療水準與資訊研發能力,只要能跨越鴻溝,醫學、科技、政府三方合作,就能改變並創新醫療照護模式,將不限於醫療院所,可更深入社區、實驗室、影像中心、家庭及長照中心等場域,共同建立以民眾為核心的智慧醫療生態系統。「智慧醫療的核心仍然是醫療,醫療需求則來自於人性。」即使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地方,張淑雯還是十分樂觀,希望能創造更大的產值與價值。

Read More

〈李仙得是馬前卒?還是代罪羔羊?〉8-3

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英國諾丁罕(Nottingham)郡人;1840~1907(註二十四 ) 賈忠偉 《南岬之盟》是國際條約還是備忘錄 這樣的狀況引發美國嚴重抗議,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聞訊後立即趕赴福州,親自與閩浙總督吳棠及閩撫李福泰進行交涉,請求依據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6月18日簽訂)》,下令臺灣地方官員營救倖存人員,並嚴懲生番。吳棠當場接受了李仙得所提出的請求,到4月18日李仙得又向福建分巡台澎等處兵備道吳大廷遞交了一份備忘錄,上面清楚的記載了他將因為羅佛號事件而進入臺灣調查。同一天李仙得便搭乘美國商船阿修羅號(The Ashuelot)到臺灣與臺灣兵備道等當地官員會晤,要求中國出兵協助。但因為當時琅嶠(瑯嶠)屬於「生番」地界,清朝駐臺灣官員不願介入協調,李先得只得自行前往,卻遭到原住民的襲擊,不得已只好返回廈門。6月13日美國派出駐亞洲艦隊司令貝爾少將(Admiral H. H. Bell)率領兩艘軍艦--哈得福號(The Hartford,排水量2,900噸/亞洲艦隊旗艦,艦長博可納上校後升任美駐清日艦隊司令)與渥明克號(The Wyoming,排水量1,457噸)、並載了181名海軍陸戰隊在英商必麒麟的引導下登陸琅嶠灣,但因地形不熟而遭到原住民擊退,麥肯少校(Alexander Slidell MacKenzie,1842~1867)不幸戰死。至此美國態度轉趨強硬,清廷恐造成更大的國際糾紛,因此在9月10日,命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南路海防兼理番王柳莊會同李仙得率兵士500名向番社進軍,但是清軍到達琅嶠之後便一直虛應了事。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仙得認為戰未必勝,不如勸降。於是在1869年(清同治八年)10月初,再度透過英商必麒麟介紹其所熟識的熟番,獨自帶了幾名通事就進入琅嶠與琅嶠十八社總頭目(盟主,註二十五 )卓杞篤面議和約,(註二十六 )根據李仙得在1875年所寫的《臺灣紀行(Notes of Travelin Formosa)》中記載,當時李仙得一見到卓杞篤劈頭就問:「為何要殺我的同胞?」。卓杞篤回答,很久以前,龜仔甪社差一點就遭到入侵的白人滅族(有人認為是以前統治南臺灣的荷蘭人所為),所以日後看到白人就必須追殺來為祖先復仇。李仙得聽完後回應:「這樣不是會錯殺很多無辜的人嗎?」「我知道」卓杞篤很坦誠的回答說:「我也反對這樣做,所以才會到保力來找你,表達我的遺憾」(註二十七 )。不過李仙得在書中也有提到,番人會殺害這些船員,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領土,不讓外來者隨意進入;另一方面也受到當地漢人的唆使,殺了這些落難的船員好掠奪其財產。(註二十八 ) 被原住民殺死的美軍麥肯少校(圖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 在對李仙得表達歉意之後,卓杞篤在雙方會談時也不甘示弱的對李仙得說:「倘若你們要以武力解決此事,我十八社聯盟自當全力奮戰,決不退縮。倘若你們要以和平方法解決,我將以朋友對待你們。」雙方經過多次溝通,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在必麒麟的獻策下,李仙得在一次談判當中,突然把自己左側玻璃假眼拿下來用力甩在桌上,這動作讓在場談判的卓杞篤與其他番人大吃一驚,他們以為李仙得這個紅毛仔有不可抗力的神力,是個奇人,於是態度開始鬆動,最後雙方達成協議,並簽訂了類似「外交備忘錄/MOU」的《南岬之盟》(註二十九 );原住民同意歸還船長亨利夫婦的首級及所劫物品,並允諾不再傷害因海難漂流於此的西方船員或是船員家屬,同時雙方也協議:要求外國人沒事不可隨意上岸、但今後若有西方船隻在通過琅嶠海面時遇到任何困難,必須以升起紅旗當作求救訊號,原住民則會給予適當的援助。但這個協議,並未受美國國會批准,所以沒有被視為正式條約,之後隨著卓杞篤死亡後便完全廢止。(註三十 )只是當時雙方在締結《南岬之盟》時,還有清朝官員陪同一起參與,(註三十一 )不但曝露了清朝官員對於國際事務的無知,甚至也自我否定了清廷對於臺灣的主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可以看出,當時臺灣地位的曖昧性質──或者說是顯現了臺灣的二元政權的屬性。因此在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征台之役結束之後,李仙得還特別回到上海出版了《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s Empire?(臺灣番區是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嗎?)》一書,他的「蕃地無主論」不但給了日本規避侵略責任的理論基礎,同時也開啟了二十世紀中期「臺灣地位未定論」的一連串爭議,而這些都是以他跟卓杞篤所約定的條約為基礎所開展的。根據林呈蓉教授的研究指出,《南岬之盟》總共兩份(一式兩份),一份由斯卡羅族後代保留於牡丹鄉旭海村,但已經不知去向;一份則保存於美國國會山莊的國家圖書館內。(註三十二 ) 李仙得所著《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s Empire?(臺灣番區是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嗎?)》 另外李仙得希望能在失事船隻的岸邊建立一座堡壘與燈塔,但稍早時卓杞篤以當地為聖地不可侵犯為由,拒絕了李仙得,只是後來經過雙方不斷溝通協調,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同意在臺東卑南一帶築一礮台,做為聯絡站與警戒用途;因此李仙得以此條約要求清廷將琅嶠正式收入管轄範圍,並派兵駐守,但當時的臺灣鎮曾元福、臺灣道吳大廷…等人均以--「該處建設砲臺,不惟無益,而且有損;中國所以不建者,非為省事,實為將來洋人寬留餘地。現在枋寮一帶設官、設兵、設屯,足資保護;何必添設礮台,至日後遭風洋人轉蹈危機」,而拒絕了李仙得的建議,至此羅佛號事件始告落幕。也因為這段經歷,李仙得在1868年(同治七年)2月再度進入恆春原住民部落旅行,此後幾年間,李仙得經常隨同美艦赴臺灣,與生番直接交流,後來他把這段經歷寫成:《論美領事入生番立約情節及風土人情》,從此他被視為「臺灣番界」通,而這為他後來幫助日本侵略臺灣埋下了伏筆。(註三十三 )   附註:…

Read More

台開董座邱于芸直面挑戰 延攬信保基金前董事長蔡憲浩再翻台開新篇章

董座邱于芸(圖左)力邀新任副董蔡憲浩為台開打拼(圖:台開提供) 台開集團(2841)包括旗下 100% 持股子公司、轉投資公司在前董事長篳路藍縷一路拉拔成長茁壯至今,因集團業務發展,由原台開董事邱于芸接任董事長,至今已一月有餘,邱于芸董事長曾言「我感謝也期待,更明白這些感謝和期待的背後是更大的挑戰。」 如今邱于芸董事長直面挑戰,積極規劃營運藍圖,訂定出了短中長期計畫,並大力延攬全新骨幹團隊成員。她力邀曾任民進黨5屆中常委的信保基金前董事長蔡憲浩擔任台創公司副董事長、前京華山一投資銀行部副總黃茂基擔任台創公司財務長,三人將攜手以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台開企業精神,帶領團隊前進,開創全新未來。 台開董事長邱于芸,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曾任中華民國文化部政務次長,並歷任台開集團董事、總經理等要職,擁有完整產官學研歷練,熟稔公部門作業與民間企業營運掌舵等完整經驗。 而蔡憲浩副董事長曾擔任過經濟部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董事長,在工商界也打滾多年,具有非常深厚的人脈。更曾榮獲第十屆「國家磐石關懷獎章」,對於台開未來的方向已有相當的想法。 黃茂基財務長曾任康美迅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聯電日本財務會計部長等要職,在其任職期間曾輔導各大企業籌資、業務管理等重大專案,也曾協助聯電在日本JASDAQ上市。在融資、節稅、財務規劃與合併有相當深厚的經驗與能力。 蔡副董坦言企業在各個發展階段會遇到不同的經營困境,這都需要外界或外力提供不同面向的協助,他亦深知台開是一間深耕台灣,為社會努力的在地化企業,只是面對疫情的肆虐,因而遇到了極為嚴峻的考驗,故他義不容辭。 黃財務長也表示,在後疫情時代,不僅是台開,台灣各行各業甚至是政府都面臨到生死存亡的挑戰,他也會與邱于芸董事長開會協商並積極處理資金問題。 邱董、蔡副董與黃財務長在討論過程中一致認為「挑戰一直都會有,危機也可以成為轉機,現在要思考的是邱總裁的永續經營理念,在我們這一代要如何再次翻開新的篇章。」

Read More

「我超有梗」視力保健創意梗圖徵選活動開跑

「我超有梗」視力保健創意梗圖徵選活動開跑,分享健康秀創意 獎金、蘋果耳機、小米手錶等你拿,活動詳情請上kideyecare.com 查詢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 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計畫」,每10名國、高中(職)生,至少8名以上罹患近視,其中高度近視(≧500度)更是從國一的15.3%增加至高三的35.7%,高度近視對視力健康的風險不容小覷,常見的包括: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變性及視網膜剝離的風險,近幾年以視網膜剝離最為常見,除此之外,近視對生活更是造成諸多不便。為呼籲國中及高中(職)學生落實正確用眼習慣,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教育局特辦理「我超有梗」視力保健創意梗圖創作徵選活動,鼓勵學生運用趣味、幽默及啟發之梗圖創作,透過同儕力量相互影響,建立友善且具支持性的護眼氛圍,進而落實正確的用眼行為,以有效預防近視及控制近視度數增加速度。 臺北市「我超有梗」視力保健創意梗圖創作徵選活動即日起開跑,參賽對象鎖定臺北市公私立國、高中(職)110學年度在學學生,徵件期限至110年11月12日(星期五)止,創作方式以圖、文整合創意梗圖文宣為主題,參加者可依「視力不佳時發生的糗事」、「護眼好方法分享給你」及「常見的錯誤用眼行為」三大方向為創意發想,邀請青少年學子分享護眼習慣及相關生活經驗,將真實感受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呈現於圖文中。 活動分為國中組及高中(職)組2組,主辦單位將邀請衛生保健及美術藝術領域專家組成評審會,秉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針對視力保健主題詮釋(35%)、創意表現(25%)、繪圖技巧及構圖(25%)、趣味性(15%)等評審標準,評選出優秀作品,每組各取特優3名,可獲得獎金6,000元及APPLE AirPods Pro、優選4名可,獲得獎金3,000元及小米手錶運動版及入選6名,可獲得獎金1,000元及Smartclean超音波清洗眼鏡機,另為鼓勵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前100名完成報名者,可獲得實用宣導品1份,活動詳情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s://reurl.cc/gz7RrR、活動網站kideyecare.com網站查詢,或逕洽衛生局委辦廠商核心整合行銷有限公司02-27189028 #11江先生。

Read More

小腹變大只是胖了? 小心恐是卵巢癌找上你

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周宏學醫師提醒,早期卵巢癌通常沒有症狀,若是腹部有不明原因不適,應至婦科檢查,及早診斷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過去20年卵巢癌罹患人數有上升趨勢,根據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卵巢癌位居女性十大癌症第七位,每年新確診人數約為1500人。卵巢癌不像其他癌症,並非是本身組織細胞癌變所導致,主要是輸卵管和子宮內膜的細胞掉落至卵巢後癌化所致,因此,早期卵巢癌通常沒有症狀。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周宏學醫師指出,腫瘤變大會伴隨腹脹、腹部變大等症狀,若等到相關症狀出現才就診,一半以上都已經進入晚期,加上常有患者缺乏危機意識,以為腹部變大僅是便秘或是肥胖造成,而延誤就醫。周宏學醫師提醒,若是腹部不適,又不確定原因時,應至婦科做內診或超音波檢查,及早診斷治療。 卵巢癌易復發 比率高達七成五 目前卵巢癌的第一線治療仍以手術合併化學治療為主,周宏學醫師指出,手術須將腫瘤盡量切除至看不見的程度,切除子宮、雙側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結、盲腸與腹腔內可見的腫瘤,之後再接受化療,並搭配使用組合性化學治療藥物。周宏學醫師表示,依照過去經驗,75%患者在經過第一線手術與化學治療後可以得到完全緩解,但其中70%患者會復發,復發時間的中位數大約是1年,且通常有第一次復發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復發,隨著每一次復發,無疾病間隔時間越短,最後就會產生抗藥性。 腫瘤復發難防! 手術+化療能有效控制腫瘤 卵巢癌有著高復發性與高致死性之特性,若卵巢癌復發,需先做影像學檢查確認復發位置再判斷如何治療,若腫瘤屬於侷限位置復發,可採用手術切除;若是屬於手術難以切除乾淨的散在性腫瘤,應採取第二線化學治療,也可考慮加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治療。周宏學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針對復發性的卵巢癌,透過第二線化學治療能有效控制腫瘤,醫師仍會依據患者對於鉑類藥物敏感性來調整治療。 定期接受檢查 有助提早發現異常 周宏學醫師表示,雖然研究顯示,卵巢癌尚無有效的篩檢方式,不像子宮頸癌有抹片檢查與疫苗,但仍建議25-30歲以上女性朋友每年接受婦科超音波檢查,或是跟著子宮頸抹片檢查一起做,定期檢查有助提早發現異常;此外,過去幾個月因疫情關係,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或多或少有中斷治療,有些病人甚至中斷長達三個月,直至最近才繼續療程,少數癌症患者因化學治療停止,腫瘤指數又再上升或是病況惡化。醫師也建議,如患者有感染疑慮,建議可改採門診化療,減少因疫情而導致的醫療衝擊。各醫院皆有一定的安全防疫措施,患者應規律回診,盡量不要讓疫情中斷治療。 本衛教訊息由諾華協助刊登

Read More

數位醫療創新線上會議 盼亞太女性掌控生孕自主權

為響應2021世界避孕日,台灣婦產科醫學會(TAOG)青少女醫學小組召集人暨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蔡永杰醫師出席「#掌控自主權:為COVID世代女性引領數位醫療創新應用」亞太區線上會議。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全球正飽受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感染及死亡人數增加,衝擊各國的醫療負荷量及經濟。疫情期間的封城及人流管制,也為全球婦女健康帶來嚴重衝擊!「世界避孕日」這項全球性活動,自2007年起推動至今15年來,除了致力於推廣正確避孕觀念,以減少意外懷孕的發生,也期盼賦予女性足夠的知識及自主權,在家庭計畫及自身健康做出明智的規畫。 數位醫療創新應用線上會議 盼亞太女性掌控生孕自主權 日前「#掌控自主權:為COVID世代女性引領數位醫療創新應用」的亞太區線上會議,邀請各國政府代表、非政府組織(NGO)、遠距醫療供應商與產業協會,以及具備數位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等16位與會者共同響應,台灣則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TAOG)青少女醫學小組召集人暨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蔡永杰醫師代表出席。 疫情導致意外懷孕增加 就醫困難及避孕工具短缺成隱憂 蔡永杰醫師表示,過去十八個月受疫情影響期間,亞太地區約有1,200萬人中斷避孕,導致140萬次的意外懷孕發生,原因包括民眾無法前往醫療院所求診、醫療系統不堪負荷及避孕資源管道受阻(包括運送中斷及缺貨)等。台灣雖然疫情不如國際嚴重,一般預期疫情期間待在家時間變多,應能助長出生率,但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新出生數不升反降,推估恐多為因非預期懷孕而選擇終止妊娠有關。 蔡永杰醫師觀察,近幾個月因疫情提升警戒,許多人改成在家上班,大專院校也紛紛轉為線上授課,待在家或租屋處的時間變多,大幅提高親密行為發生機會,若沒有做好避孕措施,可能在沒有計畫下懷孕,恐怕會引發後續終止妊娠潮的問題!透過這次亞太線上會議,可以了解疫情期間亞洲各國政府在婦女健康、意外懷孕及避孕宣導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透過數位醫療創新提供解決方案,也有機會將台灣多年的避孕宣導成績分享給其他亞太國家。 突破疫情阻礙避孕宣導困境 多項數位管道提倡雙重防護 針對台灣推動避孕宣導成果,蔡永杰部長表示,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多年來持續透過各種數位方式傳遞「雙重防護」避孕觀念,呼籲女生服用常規避孕藥,男生正確使用保險套,不僅能阻止意外懷孕的發生,同時能預防性病,宣傳管道如校園避孕講座、8181避孕諮詢網站、Facebook避子小姐粉絲團、Line@避子小姐、避孕短劇及主題MV拍攝。此外,今年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更設計了一套避孕金頭腦網路遊戲,遊戲中結合專業婦產科醫師衛教解說,讓民眾在疫情期間,也能透過網路以趣味的方式取得正確避孕資訊。 蔡永杰醫師呼籲,台灣正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目前政府積極提升試管嬰兒費用補助,已婚夫妻應多配合政府政策做好生育計畫,而年輕族群則要有正確的避孕觀念與規劃,避免因意外懷孕而面臨非預期的經濟與社會壓力。

Read More

壓力太大導致落髮 改善不能只治頭皮

人的身體都有自動調節能力,若某器官出現問題,會協調體內其他機能來協助,因此很多人等到生病了,才會發現身體早已處處是問題。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30歲的朱小姐,從事每日都需腦力激盪的高壓行業,前陣子開始感到情緒波動變大、容易疲勞,也開始不易入睡、淺眠、生理期不規律、經前症候群症狀加劇,甚至開始掉頭髮。因落髮問題嚴重,且影響到外觀,朱小姐找上頭皮門診張祺璋醫師團隊求助,主治醫師陳怡誠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發現由於壓力過大,使得體內的抗壓荷爾蒙「脫氫表雄酮」非常不足,藉由改善生活習慣、荷爾蒙治療、飲食控制等改善她自律神經失調,將體內狀況調整好,不僅睡眠障礙改善,落髮問題也不再困擾。 落髮是症狀非疾病 壓力累積傷身 「要傾聽身體的聲音」,陳怡誠醫師提到,落髮其實是症狀,不是疾病,要找出身體悲鳴的地方,才能解決問題。壓力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無論形式、大小,其實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及心理。朱小姐身處在高壓之中,自認調適得很好不受影響,但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詢問之下,發現朱小姐為了體態,經常不吃早餐,或以一個麵包、一杯咖啡解決,身體根本營養不足,加上朱小姐經常晚睡,貪圖睡前自由時光,更加深了難以入睡的睡眠障礙;陳怡誠醫師表示,長期下來便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影響身體器官的吸收能力,導致內分泌失調、荷爾蒙失衡、體力下滑,進一步出現亂經、落髮等症狀。 壓力太大影響荷爾蒙 抗壓荷爾蒙失去保護機制 為了找出身體真正的問題,陳怡誠醫師安排了數項檢查,包含肝腎功能、貧血、甲狀腺功能、荷爾蒙等,發現朱小姐體內的黃體酮不足,導致她生理期不規律,抗壓荷爾蒙也不足。陳怡誠醫師進一步解釋,皮脂醇與脫氫表雄酮(DHEA)在應付壓力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者可看出壓力有多大,後者屬於抗壓保護作用,朱小姐的脫氫表雄酮已經低於標準。 「就像燒開水一樣,壓力一直燃燒,會讓抗壓荷爾蒙如同水分蒸發,燒到最後有氣無力,乾燒時,身體就會出狀況。」陳怡誠醫師強調,人的身體都有自動調節能力,若某器官出現問題,會協調體內其他機能來協助,因此很多人等到生病了,才會發現身體早已處處是問題。 團隊治療、多管齊下 體內平衡改善落髮 他強調,每個落髮問題個案成因都不同,針對朱小姐落髮個案若只改善頭皮外處理,是治標不治本,,一定要多管齊下才能回到健康狀態。朱小姐在經過頭皮門診團隊的幫助之下,除了以藥物補充荷爾蒙之外,調整作息於固定時間就寢、改善飲食攝取並運動等,讓體內循環變好;也接受了個案管理師陳郁喬的營養諮詢,補充胺基酸及營養素,讓身體經酵素反應轉換成褪黑激素,有助睡眠品質及抗氧化,已經能順利入睡,精神變好,也更有餘裕來面對處理壓力,落髮問題也不再困擾她。再加上雷射治療,毛囊已重返健康狀態,還她一頭濃密秀髮。 頭皮門診張祺璋醫師團隊表示,每個人面對壓力都有不同的處置方式,有的人淡然處之,有的人繃緊神經,但長期處在壓力之中而未察覺,都會使身體產生狀況。建議作息一定要正常,該入睡的時候一定要入睡,也可以考慮攝取魚油、B群等保健食品,來改善體內慢性發炎、對抗自由基等,只要能睡得好,頭皮自就會健康。 張祺璋醫師團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