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道南文教基金會攜手新營行善團傳愛 二十戶急難家庭受惠

新營區行善團與范道南文教基金會攜手舉辦公益活動。(公所提供)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歲末年終之際,新營區行善團與范道南文教基金會廿一日攜手舉辦公益活動,致贈價值超過八千元的小型家電及賣場與圖書禮券,給因突發事故而陷入經濟困難的急難家庭,總計有二十戶受惠。新營行善團副團長魏千芸頒贈感謝狀,感謝范道南文教基金會對公益的貢獻與熱忱。 新營區長翁振祥說,非常感謝范道南文教基金會持續七年與公所協力對急難家庭伸出援助。近年新營區公所盡力串聯社會各界資源,匯聚社會善力,共同打造友善的扶助網絡,將市府「希望家園~溫暖永續」的願景轉化為實際行動。生達公司將於十二月十三至十五日在新營體育館辦理生達盃全國桌球錦標賽,歡迎大家踴躍來參與。 新營公所指出,范道南文教基金會由生達化學製藥公司創辦人董事長范進財創設,秉持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持續提供資源協助地方弱勢家庭,期盼藉由基金會關懷捐贈活動來拋磚引玉,與更多公益夥伴攜手合作,形成善的循環。該基金會設有清寒獎助學金、也每年舉辦偏鄉英文營、寫生比賽、課後補救教學等活動,可說是企業家之典範。

Read MoreRead More

臺灣港埠協會推動高齡友善社會 藝術樂活課程邀請長者欣賞美術館特展

臺灣港埠協會推動高齡友善社會。(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臺灣港埠協會推動高齡友善社會,積極以具體行動關懷高齡族群,與高雄港務分公司及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共同定期辦理藝術樂活課程,邀請長者到高雄市立美術館欣賞特展,近距離接觸當代藝術作品,感受藝術創作的力量。 藝術樂活課程,邀請長者欣賞「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特展,近距離接觸當代藝術作品,在美術館的展廳中,長輩們專注地欣賞每一件作品,透過專業導覽的解說,了解百年藝術媒材創作轉換與交融的歷程。 臺灣港埠協會理事長李賢義表示,超高齡社會是趨勢,希望利用藝術創意及多元活動推廣,讓更多長者能夠參與其中,突破早年學習的限制,為生命旅程打開新篇章,期望透過社區平台,為親老扶老注入活力,打造一個友善、共融社會。 臺灣港埠協會推動高齡友善社會。(記者許正雄翻攝)   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前院長蔡忠榮,為臺灣港埠協會、高雄港務分公司及高雄市立旗津醫院搭起合作的橋樑,跨領域夥伴連結;現任市立旗津醫院院長蔡宜純院長,則期盼持續為高齡化的旗津區長輩們,發展更多元服務,建立永續發展的長期照護網絡。

Read MoreRead More

最高齡82歲!不老棒球國際交流 邀日韓球員切磋球技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昨日舉行不老棒球國際交流賽,邀請日本、韓國與台灣的不老球員一起切磋球技。(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十一日舉行不老棒球國際交流賽,邀請日本、韓國與台灣的不老球員一起切磋球技,參與球員大多為六十五歲以上,最高齡球員為來自日本的八十二歲的渡良弁老先生,台灣不老棒球聯盟最高齡為七十九歲,大家齊聚大肚溪棒球場進行賽事。其中,不老棒球聯盟的員山大黃蜂、四民牛、東興龍、台中飛鷹及花蓮瑪拉道五支隊伍約一百位球員一起參與國際交流賽,要與日本、韓國球隊展開熱血友好的賽事。 弘道基金會持續推動不老棒球十二年,也看見許多不老棒球員因為加入棒球隊,有了持續運動的習慣,不老棒球聯盟除了定期辦理分區交流賽事外,近年來也辦理棒球訓練營、夏令營及跨代交流賽等,豐富了長輩們的生活;繼去年有來自香港的不老棒球員前來交流外,今年更在光田醫院公益支持下,邀請日、韓不老棒球員與台灣不老棒球隊切磋球技。 比賽現場除了賽事外,場邊並規劃有銀髮族體適能及骨質密度檢測,由光田醫院及弘光科技大學志工團隊以預防醫學專業角度幫助長輩檢視自身健康,運動醫學科醫師與營養師並透過銀髮族體適能施測後的各項肌力及機能狀況,給予運動健康及飲食營養等全人全方位健康管理建議;光田運動醫學科的醫師也向不老棒球長輩示範如何伸展、放鬆、自我防護等姿勢,讓長輩更健康更安全的運動。 光田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與營養師透過檢測狀況,給予不老棒球長者運動健康及飲食營養等建議。(記者陳金龍攝) 來自台中四民牛隊的林義昌,今年七十九歲,加入不老棒球十二年,他表示,加入球隊後最大的不同,就是健保卡使用的次數越來越少,身體都很健康;林義昌於一0五年曾代表弘道至日本交流,這次第二次與外國球隊交流,讓他很期待。 來自日本球隊的渡良弁,今年八十二歲,他說,中學時即曾加入棒球隊,球齡七十年以上;今年七十四歲的韓國隊隊長李聖洙,很熱愛棒球,這次能以棒球進行民間外交,讓他非常自豪。 光田綜合醫院副執行長王詩婷表示,幫助人找到真正全人健康,是光田的使命,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更是光田的初心。光田希望可以貢獻己力,關注高齡議題,今年除了經費支持、擔任賽事志工之外,也特別結合健康管理的概念,提供健康檢測及健康管理處方。讓光田可以在專業上發揮共好與貢獻!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王乃弘表示,不老棒球聯盟已推動十二年,從一開始一位長者的夢想,到現在串聯全台十九支隊伍,共六百六十七位長者持續透過不老棒球追求夢想,可以看見只要給予舞台,長輩還是可以持續發光發熱,找到自我價值,希望社會大眾一起關注長者心理和生理,在超高齡社會來臨前,一起推動高齡友善社會。

Read MoreRead More

台北市大稻江獅子會陳錫修前會長慷慨解囊 捐贈價180萬元雲林消防警備車

台北市大稻江獅子會陳錫修前會長捐贈價一八○萬元雲林消防警備車與裝備守護鄉親。(記者陳正芬攝)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台北市大稻江獅子會陳錫修前會長捐贈雲林消防警備車,十一日於北港消防分隊辦理捐贈儀式,由陳錫修先生的夫人陳徐瑞齡女士代表捐贈,張麗善縣長代表受贈,也替鄉親表達最高敬意跟謝意。 陳錫修民國廿四年出生於北港鎮,服完兵役後即北上,開始艱辛的打拼生涯。起出從事西服布疋和冰淇淋銷售等工作,因敏銳察覺到印刷業的潛力,而決定投入該行業,並從基層學徒開始,憑藉努力不懈與妻子陳徐瑞齡女士共創了弘明印刷設計公司,在業界獲得良好口碑。如今陳錫修先生已九十歲高齡,雖長期居住北部,但懷念故鄉北港鎮,盼回饋故鄉而捐贈消防勤務車給北港消防分隊,展現對社會關懷和期望。 張麗善感謝台北市大稻江獅子會前會長陳錫修慷慨解囊,特由夫人及其公子代表捐贈,支持北港消防分隊,也感謝陳字佳總監及游正明會長帶領國際獅子會獅兄姊共同見證;陳錫修先生是雲林、也是北港子弟,念茲在茲就是要為家鄉打造更安全、更好的環境,為家鄉盡份心力。 台北市大稻江獅子會陳錫修前會長捐贈價一八○萬元雲林消防警備車與裝備守護鄉親。(記者陳正芬攝) 此次,捐贈救災車款為八人座客車及消防衣風乾設備、電動車火災專用底盤瞄子等裝備一批,共計新臺幣一八○萬元整,未來將提供消防同仁執行災情勘查、支援救災、載運人員、物資等任務;消防衣風乾設備可讓消防人員清洗消防衣後加速風乾衣物,以利下一場救災使用;電動車火災專用底盤瞄子與現有防火毯搭配使用,可有效阻隔延燒並迅速將電池降溫,達到滅火功效。 陳錫修之子陳奕穎說,父親是正港的北港囝仔,雖早年離開故鄉北上奮鬥,但永遠心念記得他是北港囝仔,事業有成回饋鄉里,希望藉此拋磚引玉,帶動雲林旅外鄉親照顧故鄉,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Read MoreRead More

福智文教基金會與南海分院共同舉辦 2024親親寶貝營

福智文教基金會與南海分院共同舉辦_2024親親寶貝營逾550位家長寶寶參與活動。(福智文教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父母的親職教育更是促進孩子從嬰兒發展到成人的重要關鍵。致力推動全年齡心靈教育與實踐的福智文教基金會,2024年11月10日與福智尼僧團南海分院共同舉辦「2024親親寶貝營」。 營隊邀請0~6歲的孩子與父母一同參與,在親職教育中注入佛陀慈悲關懷與智慧的內涵,並且在各項親子共融的活動中,引導父母們領略親職教育與孩子成長有著密切的重要性。 「2024親親寶貝營」活動當天共有232位小寶貝、逾320位家長陪同參與。佛陀透由佛法展現對眾生的慈悲與關愛,對小寶寶而言,父母如同佛菩薩般,也是給予無限的慈愛與關懷。但大人難免會因為育兒或外界問題,影響到孩子的生活。 2024親親寶貝營在多元的活動中寓教於樂,長養小寶貝的慈悲與善念。(福智文教基金會提供)   活動中,特別安排南海分院比丘尼法師關懷媽媽們,以佛陀救護眾生的慈悲精神,鼓勵父母親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待自己在陪伴小寶貝成長歷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學習。雖然不容易,透由同為親職的家長們所組成的學習環境,共同討論育兒問題,在親職養成的道路把臂同行。 陪一個人成長是一門學問,要虛心學習。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營隊中也規劃不同的跑站活動,包含:例如:禮佛供養——讓孩子對家長、師長起恭敬心;護生園——近距離觀察、親近小動物起悲憫心;土地小小保育員——讓孩子看見土地裡有多少生命起慈愛心,在多元的活動中寓教於樂,長養小寶貝的慈悲與善念,也讓父母從更多的角度觀察孩子、暸解孩子。 福智文教基金會期望能透由結合心靈教育與親職教育,陪伴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也為社會保留良善的美好風氣。

Read MoreRead More

國際同濟會號召全國同濟人捐血 募得5000袋125萬CC熱血

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九日上午在新竹巨城購物中心舉辦全國聯合同步捐血活動,全國單日募集五千餘袋鮮血,共募得一百二十五萬CC熱血,此外也捐贈AED給醫院。(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時序步入秋冬,為預防冬天嚴重缺血常態,第五十一屆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有感於年年缺血,九日上午在新竹巨城購物中心舉辦規模盛大的全國聯合同步捐血活動,由總會長甄啟剛與竹苗區主席郭雅蕙主持開幕啟動儀式,全國單日募集五千餘袋鮮血,共募得一百二十五萬CC熱血,此外、台灣同濟會竹苗區也捐贈AED(自動電擊器) +QCPR(心肺復甦術)給中興醫院與新竹市防局,全民CPR+AED操作教育訓練課程也同步登場。 竹苗區主席郭雅蕙表示,台灣每年進入冬季就鬧血荒,又濕又冷的天氣,影響民眾出門捐血的意願,春節連假期間人流南來北往,交通事故進入高峰期,醫院血液需求量也隨之大增,讓各捐血中心感受莫大壓力,血庫相繼告罄! 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九日上午在新竹巨城購物中心舉辦全國聯合同步捐血活動,全國單日募集五千餘袋鮮血,共募得一百二十五萬CC熱血,此外也捐贈AED給醫院。(記者曾芳蘭攝) 郭雅蕙強調,助人於急、助人於苦是同濟會的宗旨,更多的鮮血可以拯救更多的寶貴性命!什麼都能等,唯獨救命分秒都等不得,同濟會責無旁貸,更是同濟會社會服務重中之重的鉅大任務。 郭雅蕙說,全國從北到南,有十五區、合計十九個點,在九日上午十點同步展開捐募血大行動,除了同濟人自己挽袖,更發動親友加入捐出熱血行列,主辦單位並祭出捐血一袋送全聯三百元禮券、捐血兩袋贈六百元全聯禮券好康,鼓勵大家捐血救人。 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九日上午在新竹巨城購物中心舉辦全國聯合同步捐血活動,全國單日募集五千餘袋鮮血,共募得一百二十五萬CC熱血,此外也捐贈AED給醫院。(記者曾芳蘭攝) 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甄啟剛總會長說,全國性血荒雖然很難徹底解決,但這次全國性行動、各區連線直播~史詩級捐血活動,可以紓緩各捐血中心的供血壓力,同濟會起了頭,他呼籲公益社團將手上資源的效益極大化,一棒接一棒,讓台灣更安全。

Read MoreRead More

同濟會竹苗區副主席黃玉梅推動台、新藝術交流展成果

台灣同濟會竹苗區副主席黃玉梅(右一)推動台、新文化交流,台灣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敲定文化展將在台、新各舉辦一場。(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台灣國際同濟會竹苗區副主席、新竹祥鈺同濟會創會長黃玉梅為推動台灣、新加坡兩國藝術交流,近日在旅新影星陳明利協助下,陪同兩地知名藝術家拜會台灣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並敲定將先後在新、台各舉辦一場大型書畫藝術交流展。 黃玉梅表示,童振源代表七日在官邸親自接待台灣國寶級藝術大師李元慶、新加坡大慈善家黃馬家蘭女士、新加坡國寶級美術大師鄧文章老師、新加坡藝術學院(NAFA)林保德博士等人,其中定居新竹的藝術大師李元慶,也是台、新藝術交流的重要推手之一。 黃玉梅說,童振源大使在會中指出,新加坡作為多元文化匯聚的國際舞台,長期致力於促進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新加坡與台灣在文化藝術領域擁有廣泛的合作空間,尤其在展示中華文化精髓方面,兩地可攜手合作、共同推動,他以讚許李元慶大師的書畫藝術融匯傳統與創新,獨具特色,將漢字美學帶入國際視野,具有深遠意義。童大使並期望通過此次會晤,進一步加強兩地文化藝術的合作,為新加坡、台灣乃至全球觀眾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 定居新竹的李元慶大師是台灣書畫藝術的傑出代表,四十餘年來致力於書法與繪畫的創作與精進。他在漢字書法基礎上創作出精靈繪畫與瓷雕,作品融合中華書畫的傳統精神與當代視覺語彙,賦予漢字深層美學新的表現形式。

Read MoreRead More

花蓮勵馨獲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贈車助花蓮弱勢婦幼

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贈車助花蓮弱勢婦幼。(勵馨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地區幅員遼闊、交通資源有限,勵馨基金會持續協助花蓮全區弱勢婦幼重建生活。經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牽線之下,獲財團法人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捐贈Toyota sienta 七人座乙台,行動車將深入花蓮原鄉為遭親密關係暴力的女性脫離受暴環境。載送陪同就醫、家暴保護令開庭、報案、培力、物資贈送等救援行動。 勵馨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於民國九十七年開始協助花蓮在地弱勢婦幼,因看見偏鄉及部落的需要,一一一年在花蓮中區-鳳林鎮於設立新據點,就近關懷。據點雖已進入偏鄉,但因缺乏行動車而受限服務工作,另加上今年花蓮七點二級大地震,社工深入山區探訪次數增加,更顯無車使用的窘境。花蓮縣長徐榛蔚及花蓮衛生局長朱家祥理解花蓮勵馨困境,協助連結資源。 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長期致力於兒童早療及醫療資源,並關注女性健康議題、弱勢社會關懷及重大災害扶助,受益人次超過十萬人次,持續支持弱勢學童學習圓夢計畫、原住民兒童舞樂文化傳習計畫、提供獨居長者生活物資。經縣長及局長傳達後願意支持,七日捐贈一輛行動車,以利協助花蓮婦幼遠離受暴環境、獲安穩有盼望的未來。

Read MoreRead More

媽祖聯合會台灣總會舉辦社會關懷講座 邀請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林耕新談壓力

  「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林耕新醫師(前排左四)受邀至媽祖聯合會台灣總會演講,並與來賓合影。(記者吳門鍵攝) 記者吳門鍵/高雄報導 媽祖聯合會台灣總會邀請「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林耕新以「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為題,舉辦社會關懷講座,林院長表示,只要有呼吸,就會有壓力,不要刻意減輕或避免壓力,重點是面對壓力的態度,甚至建議去擁抱壓力。顛覆一般人想法與思維,令與會者大有醍醐灌頂之感,受益良多。 媽祖聯合會台灣總會李仟萬理事長表示,這場是社會關懷講座系列第四場,今年前三場先後邀請易學大師劉君祖分享「網訊時代的經營智慧易經述要」;龍華科大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兼校友服務中心王健明主任主講「自媒體故事與分鏡」;高雄市張瑞璋中醫診所負責人張瑞璋以「國學中的中醫養生」為題,探討糖尿病的中醫預防養生法。 李仟萬指出,媽祖聯合會台灣總會成立以來與鳳山鎮南宮仙公廟、東照山關帝廟、高市內門紅面觀音總廟策略聯盟、中華國際儒教會、高雄市玄鷲山高邑雲天宮等簽訂策略聯盟,主要目的就是共同進行數位轉型、媒體行銷、強化傳統文化活動及推廣國際化交流,並聯手打造慈善關懷平台,以「人饑己饑」精神,慈悲的胸懷,關懷人民疾苦。 李仟萬說,耕心療癒診所林耕新院長是去年「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榮獲時任總統蔡英文親自頒獎表揚,林長期投入憂鬱症防治及自殺預防,巡迴全台舉行超過三百場心理健康講座,並成立全台第一個心身症專屬病房以及第一個憂鬱症病友支持團體,盼藉由講座繼續傳遞社會關懷,同時喚起大眾重視心理健康與防治的重要性。 國民黨宗教事務委員會黃昭順主委表示,她接任新職務不久,得知李仟萬理事長結合各界菁英,以網路等方式行銷宗教文化和社會關懷,令人敬佩,這次又邀請林耕新醫師辦講座,相信必能讓參加者對壓力有更深層認識,將壓力轉為助力。 林耕新表示,現代人都說「壓力山大」,其實美國時代雜誌早在1983年即提出職業壓力已成為流行病。研究發現有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的疾病都和心理疾病與壓力有關。壓力無可避免,若無合宜處理且可能越來越大。 「只要有呼吸,就會有壓力!」,林耕新指出,其實壓力是一種因人而異的內在反應。「你與目標間的距離就是壓力。距離逾遠、壓力愈大。」 林院長表示,與壓力有關的疾包括高血壓、中風、潰瘍、癌症、背痛、冠狀動脈心臟病、偏頭痛、緊張性頭痛、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氣喘等。 「壓力的來源不重要,如何看待壓力才是重點!」林耕新表示,美國五屆帕運游泳金牌得主潔西卡·隆恩,被喻為是沒有尾巴的小美人魚,她的座右銘是「生命裡唯一的殘障就是負面的態度。」 「千萬不要小覷壓力的影響!」林耕新說,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協會的研究,長期壓力老化加速七至十九年,短期壓力老化八歲,相當每天抽一包菸。 林耕新表示,憂鬱症是一種全身的疾病,不應逃避而是面對。他對壓力提出一套打破迷思的觀點,認為各種身體、心理或情緒的壓力都對人有益。同時指出兩點秘訣分享,一是壓力本身無法減少。二是「壓力大小與否與壓力本身無關,而是你對壓力的看法,決定壓力造成的傷害。」因此,重點不是擺脫壓力,而是對待壓力的方式。 「改變想法,換個角度看世界。」林耕新建議大家紓解壓力的方法,改變、接受、隨它去、建構新生活。目前網路世界酸人無所不在,主要是不為別人的批評而煩惱,把情緒的鑰匙交還自己。「正面表列你的人生」,不要減輕或避免壓力,而是重新思考壓力的作用,甚至積極擁抱壓力,畫出屬於自己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Read MoreRead More

扶輪社助建創世花蓮院 11/23公益園遊會邀民眾響應

為協助創世籌建清寒植物人安養院花蓮分院,花蓮與台北北門扶輪社攜手創世基金會,將舉辦公益園遊會。(創世基金會花蓮分會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為協助創世籌建清寒植物人安養院-花蓮分院,以紓緩植物人家庭照顧的負擔,花蓮扶輪社、台北北門扶輪社攜手創世基金會,將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在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公園舉辦「扶輪傳愛、讓愛洄來」公益園遊會,為宣傳活動,三十日邀請眾多來賓一起在大型集氣牆上寫下祝福與支持,藉此象徵花蓮災後團結的力量,也預祝創世基金會花蓮建院順利。 創世基金會花蓮分會邀請眾多來賓一起在大型集氣牆上寫下祝福與支持。(創世基金會花蓮分會提供) 花蓮扶輪社社長李忠賢表示,扶輪社多年來致力於推動社會公益,這次的園遊會不僅是一個凝聚社會善心的機會,更是為籌建清寒植物人安養院貢獻力量的重要契機,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玩得開心,也為清寒植物人家庭帶來改變希望。台北北門扶輪社社長林建男也表示,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來為花蓮出一份心力,讓愛「洄」來。此次活動花蓮扶輪社及台北北門扶輪社率先拋磚引玉捐助二十萬元,希望更多企業、民眾一同響應。 永慶房產集團花蓮加盟四品牌經管會會長劉協誠表示,這次參與加盟店共三十五間,認助十一萬元園遊券及十三個攤位,並捐出活動當天義賣所得助創世基金會花蓮建院。花蓮郵局局長涂治平則表示,特別開放花蓮縣郵局共三十八家支局櫃檯,讓民眾可臨櫃預訂愛心園遊券,以響應創世基金會籌建花蓮植物人安養院,回饋社會。 活動當天除由在地多個愛心單位提供攤位,包括美味佳餚、生活用品義賣及遊戲互動等,另外亦有國內線雙人來回機票等多項豐富的摸彩品,邀請民眾至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公園共襄善舉。歡迎各界認助園遊券,一張券一百元,做公益同時還可抽大獎。目前園遊會攤位仍持續募集中,歡迎美食店家或公司行號捐贈商品提供義賣,或認助攤位。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