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前言
當我們在鑑定一件玉器的真偽時我們可能會說它的工藝並不是老碢工,何為老碢工?所謂的老碢工就是指使用老碢機所製作的玉器;甚麼是老碢機?據專家的研究碢機的使用可能至遲在唐代就已具一定基礎,但在文獻上可考的碢機外形圖,則在明末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中(如圖一)才可窺見,雖有圖但過於簡略難以全窺其貌,真正詳細的製玉圖則是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的《玉作圖》。此以下我們就根據《玉作圖》的內容逐一做簡單的介紹,以供讀者對古代玉器製作的概念。
圖一
《玉作圖》簡介
《玉作圖》將治玉工法分成十三道工序,畫冊共含十二幅彩繪圖,「搗砂圖說」 和 「研漿圖說」合為一幅。主要為描繪傳統制玉的步驟:搗沙、研漿、開玉、紮碢、沖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每圖帶有文字說明。以下分別介紹之。
一、搗沙、研漿(圖二)
製玉工藝本身是一門減法,而要實現減法則是透過解玉沙,將高達莫氏6.5度的透閃石玉料逐漸去料成型,因此如何挑選研製成所需要的解玉沙就是一門重要的功夫。所以搗沙、研漿將適合的沙篩選分類都是重要的工作。
圖二
二、開玉(圖三)
遇到大件的玉料必須加以裁切,或是有玉皮的部分需要先加以去除。
圖三
三、紮碢(圖四)
將剛去皮的原石再經切割成方形或長條形,以備下一步設計施工之用。
圖四
四、沖碢(圖五)
削去上一階段長條形玉的稜角做出雛形。
圖五
五、磨碢(圖六)
將上一階段的玉加以打磨,將尚有一些切割遺留的小突出及沙點痕跡加以去除。
圖六
六、掏堂(圖七)
例如鼻煙壺一類的壺盛器,需有一中空的內膛,必須用圖中相應的工具施作,首先用空心管鑽取出一根玉梃,做出一圓柱型空間,再用彎頭鋼鑽就水及解玉沙慢慢從此援助空間拓展做出中空的腹部。
圖七
七、上花(圖八)
將玉器表面依據設計圖刻上花樣。使用的是較為細小的圓形鋼片。
圖八
八、打鑽(圖九)
用金剛鑽頭將玉器打出小孔,做為下一步驟透花時,將拉絲需要的鐵線從此孔穿出,這個作法跟工藝課時要將木片鏤空一樣,需先鑽一小孔再將線鋸穿過。
圖九
九、透花(圖十)
又稱拉絲,以鐵線製弓弦,上下拉動搜弓再配合解玉沙與水,在玉器孔內處產生研磨,把需要鏤空的地方搜去。
圖十
十、打眼(圖十一)
凡小型玉器例如菸壺、班指、煙嘴無法用手拿著鑽孔,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安装木板,木板中央挖洞,洞的形狀和要鑽孔的玉器相同,以做為固定之用。之後再如圖以搜弓作為動力來源,拉動帶有金剛鑽頭的長柄鑽孔。
圖十一
十一、木碢(圖十二)
作為拋光的用具,用木碢子加上較細的解玉沙作為拋光之用,但如果上有較細的紋飾則改用乾葫蘆片做的碢子研磨,以免損傷原有的紋飾。
圖十二
十二、皮碢(圖十三)
最後再用皮碢作為拋光的最後一道程序。
圖十三
與現代工具比較
當我們對古代工具有些了解,我們就可以將其與現代工具做比較,以找出其相異之處,並以此為基礎,找出其對玉器所留下工藝痕跡的不同,以分辨其是否為古代碢具所做。
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點區別,一、古代工具是由人提供動力,而現代工具是由電動馬達帶動。二、觀察古代碢工均是來回拉動,而現代工具則是單向轉動。三、古代的解玉沙是由人手提供所以是成游離非固定狀態的,而現代工具金鋼沙則是直接黏在工具上的,所以是呈現固著狀態的。(圖十四)。
圖十四 古代現代工具比較圖
由以上三點來推敲,可猜想現代與古代工具所產生的工藝痕跡應有所不同,為了印證想法,筆者使用新工具做出痕跡,並將其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以確認是否不同。
筆者在一粒和闐青花料的原石上,用圖二右方現代電動工具畫數道刻痕,將工痕借助顯微放大鏡可見清楚的平行痕(圖十五),這是由於黏在小圓盤上的固定解玉沙(人造金鋼沙),並且單向轉動所產生的痕跡。
圖十五
而真正老的碢痕又是如何?我們可以參考梁柱 朱紅 陳啟賢,〈梁莊王墓部分玉器成器年代及工藝微痕研究〉中出土玉器的微痕來做比較(圖十六)。我們可以清楚發現,老的碢工微痕並未發現平行痕;這是因為老的工序使用的解玉沙是游離非固定;老的工痕有留下顆粒狀的晶團痕跡,這是因為老的工序解玉沙不像新的解玉沙銳利,且動力的提供是人力,因此轉速較現代馬達慢上甚多。
圖十六
結論
當我們明白現代工具與老工具的不同,而且產生的工痕也不同時,我們可將此差異用作玉器年代的判斷,根據現有資料顯示,電動工具的引進在玉雕工藝上是在1958年於北京玉雕廠開始,因此若是在一件玉器上發現電動工具,則可確認其不會早於1958年。
參考資料:
圖一: https://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253《天工開物》現代PDF排版壓縮檔下載分上下二集(6.2M)
圖二~十三: 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20f91f7a2788727ed45e1835a7f7891
圖十四、十五筆者自攝
圖十六: 梁柱 朱紅 陳啟賢,〈梁莊王墓部分玉器成器年代及工藝微痕研究〉,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梁莊王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台南市文物協會於民國74年成立至今已歷38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入會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