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男 教授
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與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近20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
多年前,賞析過何志隆先生的陶藝作品,在充滿新奇與創新的品質中,可以感佩到作為藝術家的信心與表現,令人欽佩的是-他從實驗中成長,亦步上高層次的當代藝術創作行列,且作為國際間承先啟後的藝術家,顯得卓越優秀。
再者研習他在陶藝創作中,雖然他標榜是自然屬性的美學觀,並以自六朝以來,再次發展「青瓷」創作的技法,無寧說他在創作過程中發現了柴燒技法中的「柴窯」,以素胎不施釉燒陶的方法,並視為「自然」柴燒灰落的成品,有著還原古人的「青瓷」或說「越窯」的品項,超越時空千年萬里,並得到中外名家的讚賞與欽佩。
這是很了不起的創作起手式,也開展他的陶藝家生涯。最要再三強調的實驗科技法的製作,還原了古人在陶瓷進階過程,不僅是胎質由「粗鬆而淘製堅細」,或是「由胎釉的堅緻」產生更為細密的成品,他深知傳承千年來的中國名瓷產生的原貌,尤其不厭其煩的實驗,包括釉上彩的應用,或是由陶土加敷鉛釉的反應,均作為他在「原瓷」的參考資源。
當然,此陶藝通稱的創作者,必然乙份常人不曾發現或獨特的理解,好比六朝時期的「越窯」或是「越泥似玉之甌」的種種文獻與出土的成品,何志隆必須一一印證與理解,使其在創作與實驗的過程,理解到泥灰(陶土)、白瓷土、釉料等等的熟練,其中陶與瓷的燒製(火侯),或上釉與稻灰、柴灰的自然結合於製作過程,均得到前有未見,或發覺古人所謂的越窯與青瓷特質的價值。其在古代發掘的各類瓷器,包括了「秘色窯」、「柴窯」、或是宋瓷中的「汝窯」、「官窯」,乃至當下流行的、「龍泉窯」、或「哥、弟窯」等等的品類.何志隆先生是暸若指掌的,也發掘更為自然原質的「青瓷」,其本質的柴燒自然落灰的彩色有如雨後晴空,曙色開霽的清朗。
這一個發現與具體成果,何志隆的「自然落灰上釉」技法,以及湧上的當代新穎的美學觀躍然世上。不論是陶瓷專家,或是學者均在他的作品仔細品賞與分析,這一個古今通情的製作瓷品的獨門功夫,竟然發展在新世紀新時代的何志隆作品上,其中有喻為「青瓷新品種」,或形容他是「大地呈秀色,人間亦得情,歸來屬青鳥,天空氣象新。若有名上品,翡翠青瓷靈,何計有千在,本質即精英」的美譽。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何志隆的「翡翠青瓷」,儼然是當代瓷品創作的新風貌,也是少數能以自然心性與社會關懷為美感價值的省思者與創作者。不論他在實體上的創作,包括作品的形質,上釉(自然落灰),或是色澤、品相,甚至是光影,或人生的寄寓,都顯現他不屈不撓的信心與毅力,也是作為時代性、環境性的詮釋者,更為了中國文化的「瓷性美學」展開一連串的實體創作,光憑這一心志,即為藝術家的高尚行動。
若他說的精品難覓,原屬於自然匯成的妙趣,又說是天人合一,亦是人為可知的社會觀點,具備了物我和一的生活情操,或也是宗教性的信仰與藝術創作本質的結合。此項觀賞何志隆的藝術品創作是項超然一般情思的傑出貢獻。
我如是觀,祝福成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