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廣角鏡>南藝大生深入社區記錄家鄉

南藝大音像所到偏鄉推廣用影像記錄地方,讓孩子學習用照片說故事。(圖/台南藝術大學提供) 我們與家鄉的距離,可以說很近,也可以說很遠!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積極推動「紀錄片重返」及「家鄉影像發掘」的深耕,近年來深入各社區、部落,為學童量身打造影像拍攝課程,學習用相片說故事、畫出自己的家鄉。  今年暑假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前進白河區河東國小六溪分校開設工作坊中,安排了相機教學和操作、部落巡禮、聽長輩說故事等豐富課程,讓小朋友在做中學,認識影像媒材,也認識自己的家鄉和部落文化;除了讓小朋友實際操作數位相機外,也運用「構圖」、「景別」等概念來拍照,更要和「自己」、「村落」結合,進而完成「我的家庭與生活」的個人創作以及「六重溪照片地圖」的共同創作,一連串的課程下來,參加的小朋友學會了用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替家鄉說故事,讓自己與生長的這塊土地零距離。   而除了數位相機外,小朋友還嘗試拍立得,觀察膠卷影格,從靜態影像想像動態影像的生成;工作坊指導老師吳心蘋以「VHS」、「V8」、「DV帶」,簡述影像媒材演變的過程,也呼籲大家保存家庭回憶、不要丟棄影帶。  南藝大表示,音像所的「家庭電影保存工作坊」,每年都前進台灣各地,深入各社區、部落,教導大家學習用影像記錄生長的土地,除了生活環境的紀錄外,也能透過訪問地方耆老,藉由錄影的方式,讓耆老、長輩說故事,將地方發展的點滴與現況,完整地保存下來,這樣不論是現在或未來,大家都可以透過這些照片、影片,與所在的這塊土地零距離,展現人親土親的情感。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行古城 

詩、攝影/如娟  只有蟬  與故事對話  汗被吸進光影  加入舊墟  貓在異時空  望守  古城夏  烈日迷離  我是凝望你走過的柱石  我是艾菲索斯  行走的砂礫  註:艾菲索斯位於土耳其,是現今保存最完整的希臘古城。亞底米神廟遺址所在,傳說聖母瑪利亞終老於此。

Read More

<中華副刊>憶童年借書記

文、繪圖/潘元石  今年九月適逢台南圖書館百歲,文化局特地規劃百年館慶,從現今一直到年底推出一連串富有教育意義的慶祝活動。對文化、教育注入一股新的氣息,彌滿學識的風華。  1943年我7歲就讀日治台南第一公學校,家裡搬到忠義路二段147巷裡,是葉石濤先生所謂的「魁儡巷」。從巷口忠義路走進對面158巷的「番薯崎」約六分鐘就到公園路口,眼前出現一座用鋼筋水泥磚塊砌成的巍峨大樓,即所謂的「台南圖書館」。  據史料所載台南圖書館成立於1919年(大正8年) 9月,後來因閱覽人數不斷增加,導致館舍狹隘,所幸台灣仕紳辜顯榮先生的義舉巨額捐款,遂於1925年10月6日舉行落成式,並正式開放給市民閱覽,為二層樓的建築體,樓上為大閱覽室,樓下為兒童室,擺放許多印刷精美、插圖生動的兒童繪本,供給兒童閱覽,並可以借出帶回家觀看。  我第一次進入圖書館室在一年級暑假期間,由哥哥帶我進去觀看「紙芝居」說故事。由一位年輕美貌姐姐用台語按圖說故事,有「桃太郎」、「浦島太郎」和「猿蟹合戰」等故事,非常好看又很動聽,博得全場小朋友開心拍手,由於受到小朋友的歡迎,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開學不久我到圖書館借了兩本圖畫繪本,因為繪本裡圖畫描繪得很精美,我被它迷住了,拿起蠟筆摹仿臨畫,樂此不疲。前後臨摹有十餘幅,正當我得意拿圖畫給哥哥觀賞時,他發現所借的繪本已逾期二個月未還,哥哥用拳頭在我頭頂上重擊一下,喝令我趕快穿鞋,帶著繪本去還書。  哥哥向負責借書的小姐致歉,這位小姐雙眼直瞪著我,滿臉一股怒氣,說著不守信用的孩子,是不可愛的。  哥哥表示要續借,而被搖頭拒絕了。  迄今,這座圖書館早已被拆毀,不見蹤影,另改建台南圖書館新館於現址。事隔七十多年,每當經過公園路口,這位小姐肺腑之言,湧現心頭。不守信用的孩子,不但不可愛,而會被「夠人怨」的。  我童年由於愚鈍散懶,竟然沒有按時還書,受到哥哥的叱責,父親將所有的臨畫全部撕掉。晚餐時母親說你要好好「記在心頭」。睡前弟弟說還好,你送給我的那一張圖畫沒有被父親看到。因咎由自取,無怨言而教訓在心。

Read More

遊船開唱兼導覽 吳汶芳直呼太浪漫

「藍色公路Live Style」遊船斜槓輕旅行,吳汶芳要為粉絲化身一日生態保育導覽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吳汶芳自出道以來,一直很希望能夠散發相關正面能量,這兩年常常號召歌迷一起淨灘,為環境保育出一分力,這次更策劃遊船斜槓輕旅行,要為粉絲化身生態保育導覽員。  這趟結合音樂Live、濕地生態、環保生活、河岸風光的「藍色公路Live Style」遊船斜槓輕旅行,預計11月2日在淡水河上、遊船上開唱,吳汶芳將跟粉絲一起乘船遊淡水河、享用維根下午茶,並在紅樹林溼地親自擔任一日導覽員,詳盡解說濕地生態,她開心不已說:「自從我開始關心環保生態後,我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當『生態導覽員』,沒想到美夢成真了!」  行程不能少的正是吳汶芳備受肯定的Live演出,她將在遊船航行淡水河之際,首次在淡水河上、遊船上開唱,讓她大呼:「有微風、有夕陽、有河景,還有我的歌,會不會太浪漫了啊!」  要擔任導覽員,吳汶芳仍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充足,於是拉著工作人員一起去上課補強生態知識,重溫當學生的感覺,由老師帶領著學員們在濕地周邊上課,她興奮地說:「好像小時候要去遠足哦!」透過老師詳細的解說,她表示對濕地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因為這次活動算是她的圓夢計畫,因此全程上課都非常認真,不時筆記還不斷主動問問題,一度問到老師有點招架不住,讓她直說不好意思,而除了補強濕地生態相關知識,也更是認真吸收相關冷知識,「這些有趣的點在活動當天就會派上用場,好奇的人快來報名啊!」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二中國樂團慶50 校友總會發表文集

南二中國樂五十週年演奏會,大家歡唱生日快樂。(記者張淑娟攝) 台南二中國樂悠揚半世紀,校友總會國樂團特別舉辦一場「南二中國樂五十週年慶─紅樓樂韻半世紀」演奏會,並且舉行五十年回顧論壇,發表「南二中國樂五十週年回顧文集」,包括兩篇學術論文及大小回憶紀念散文十餘篇等。  二中國樂五十週年演奏會由校友會國樂團團長蕭青杉及三位傑出校友李傳彬、黃國洲、張哲維,分別代表老中青三代指揮排練、輪番登場;並以二中校歌揭開序幕,其中樂曲「大姑娘美」透過板胡蔣明坤精湛演奏技巧,令聽眾深刻感受傳統音樂的激昂動人。  會中更有台灣國樂宗師董榕森作曲的「陽明春曉」,由李俊賢以梆笛演奏,引領穿越時光,再現「每日一字」的氛圍。此外更有南二中國樂各時期的得獎金曲,恰巧反應了台灣國樂史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府城國樂發展的縮影。  壓軸是知名歌手陳淑樺所唱紅的「紅樓夢」,該曲正是二中國樂社團校友王泰成見到學校紅樓即將被拆所寫下,但未曾有合奏曲的編曲,這次五十週年慶,特別由作曲家查太元編曲,成了壓軸好曲。南二中校友總會長周榮茂激動地說,這是一場充滿濃濃二中情懷令人感動的音樂會。  至於回顧論壇則由校友何中原和張哲維發表兩篇論文,何中原強調音樂是一種人類本能,所以樂器就是拿來玩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而學音樂就是為了自己喜歡。張哲維則以易經來訴說著社團的經營,更相信二中國樂社團將可自強不息,讓校友都能有快樂玩音樂的心。另論壇上也發表十多篇散文,校友們提及五十年慶的感動,蕭青杉表示,國樂開啟生命的能量,當悲傷時,一曲「江河水」可以撫慰愁緒,「光明行」可以點燃樂觀進取心,感謝這輩子得以有兩年的國樂社經驗。 回顧論壇也發行「南二中國樂五十週年回顧文集」,當中除兩篇學術論文及大小回憶紀念散文十餘篇,還收錄半世紀來的歷史文獻與相關影像;並由台南孔廟以成書院理事長石榮峯、高雄市議員黃明太、高雄市國樂團胡琴演奏家蔣明坤等多位傑出的社友代表座談。  府城是台灣最具文化與歷史意義的都市,南二中作為一個搖籃,五十年來培育國樂人才無數,能齊聚一堂,正展現二中國樂的團結與特別,並藉此傳承,永續發揚傳統藝術文化。 (記者張淑娟)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大附中校長 陳森杰積極推動創新教學國際教育

南大附中校長陳森杰辦學隨著科技潮流走。(記者汪惠松攝) 台南大學附中校長陳森杰掌理校務二年來,隨著科技腳步積極創新教學,充實各項設備,推展國際教育,提供學生多元學習。大學升學率逐年提升,其中今年專門學程錄取屏東科大五十一人中,獸醫系有八人,創該校畜產保健學程錄取獸醫系人數新高。  八十九年二月進入南大附中服務的陳森杰,曾擔任行政職務十一年,包括三年組長、四年學務主任、四年教務主任。除熟悉高中學校實務與教育政策發展,對於學校現況發展也相當清楚,一0六年接掌校務後無縫接軌,承擔學校未來發展。  自日據時期創校的台南高農轉型綜合高中的南大附中,隨著科技的潮流發展校務,是大台南地區唯一具有農業類科的學校,有廣大的校園、多元的發展,兼具普通及綜合高中雙軌學制。陳森杰接掌校務以來,因應少子化衝擊,秉持多元的學習機會,發展全人教育的理念,期望能讓每位學生能適性發展,並能在未來之路有亮眼的表現。  附中學生一年級為共同科目教學,升上二年級後進行分流選擇科別;雖在專業科目授課時數受到壓縮,但在升學榜單上每年均有亮眼成績,例如在陳森杰四年的教務主任期間,一0三年四技二專升學,食品、衛護學生雙雙奪得全國榜首;一0四年食品、農業類群也榮登全國榜首,及衛護、餐旅類群榜眼;一0五年營建群全國榜首、營建群、衛護類榜眼,一0六年餐飲類榜眼、農業類探花。  一0八年普高學術升學錄取台大、成功、清華、政大等國立大學共一百零五人,比去年多三十七人:專門學程錄取台科大、北科大、雲林、高雄等國立科大共計一百五十七人,較去年多九人。優異的教學成果受到各界肯定。  附中亦積極推動國際教育旅行,除由師生組團前往日本高校交流寬闊國際視野。近兩年來日本福岡縣立北九州高校、滋賀縣立彥根東高等學校師生也參訪附中交流,體驗不同文化。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曾智希賣生前契約 20幾萬只得骨灰罈

「一袋女王」邀請夏宇童、阿諾、Paul、曾智希以及朱芯儀,大談曾經走過的冤枉路跟花的冤枉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曾智希為經營副業增加收入,誤信朋友入會賣生前契約,結果前後花了20幾萬元,只獲得骨灰罈5個,讓曾國城笑虧說:「我可以拿一個來做佛跳牆嗎?」讓現場笑到不行。  衛視中文台「一袋女王」日前邀請夏宇童、阿諾、Paul、曾智希及朱芯儀,大談曾經走過的冤枉路跟花的冤枉錢。  曾智希說,自己剛當模特兒的時候,只能到處打工賺錢,當時有朋友自豪副業很賺錢,好奇去聽課才發現是在賣生前契約跟塔位,忍痛花了4萬入會,並很積極上課,還在朋友建議下,貸了20萬升級成S級會員,甚至拉了親姊姊去聽課,姊姊上網查發現不對,要曾智希趕緊把錢退掉,卻已來不及,20幾萬一毛都拿不回來,最後只獲得了5個骨灰罈,還沒有任何塔位,讓她笑說:「有需要可以送你們」,曾國城笑說:「我可以拿一個來做佛跳牆嗎?」讓現場笑到不行。  Paul也說,曾經為了挽回交往一年多女友的心,找一位補桃花老師求救,結果老師要他當司機,帶著一車4人環島3日遊拜廟,油錢、食宿等費用都要他付,結果回家後果然收到女友的信,打開一看卻是正式的分手信,讓他只能苦笑。  錄影內容將在9月30日晚上11點衛視中文台「一袋女王」播出。

Read More

<中華副刊>看到巨輪底下 人性與悲憫

臺文館館長蘇碩斌(林書妃攝影) --臺灣文學館策展:《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  ■張夢瑞  今年是國民政府一九四九年來台七十周年,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舉辦「逆旅—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精選出齊邦媛、王鼎釣、白先勇、商禽、張大春、蘇偉貞、張啟彊、朱天心、駱以軍等數十位外省作家作品;作家們直接用文字凸顯外省族群來臺遭受的白色恐怖、省籍情結、眷村兄弟、不同階級生活差異經驗…,他們一起承受一個荒謬的巨變,卻極其迥異地展開生命歷程。  「逆旅」展覽主要以外省族群來臺和其他族群互動關係為主軸。早在2017年臺文館就由館內組員提案籌辦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大家思考如何表現外省人和本省族群的共同經驗,很快鎖定「白色恐怖」這一板塊。臺文館除了展出移民文學外,並向各方商借展品,得到多方鼎力相助,包括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南瀛眷村文化館、人類學家胡台麗等學者專。  ◆臺灣文學館憶往:   外省人占台13% 白色恐怖受害卻近半  每提起白色恐怖,就會有「撕裂族群」的批評出現,但其實白色恐怖受害者無分省籍,外省族群受害近半。據臺灣文學館資料顯示,1949年來台戰後移民雖只占當時全台居民13%,在白恐受害族群比率卻占將近50%。已知受害者名單裡超過一半都是外省人;他們離鄉背井來臺灣,卻時時活在失去自由的陰影下。在內戰丟失中國領土的國民黨,把對共產黨員的恐懼,轉化為在臺灣的高壓統治,寧可錯殺一千也不願放過一人,任何省籍都無法倖免於難,外省族群也是白色恐怖受害者!  臺文館長蘇碩斌表示,從戰後移民的角度來看,外省移民流亡到到臺灣是不得已,是大時代的悲劇,幾乎人人都有說不完的辛酸血淚。但落腳臺灣之後,卻又引起本省人的不滿;除了語言上的隔閡外,在戰爭記憶、族群認同及階級身份上也有極大的落差,加上二二八事件尚未解決的歷史情緒,戰後移民和本省人始終有著難以化開的心結。  ◆省籍情結難以交流拆不完的籬芭  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心結,以作家王鼎鈞撰寫的2005年回憶錄在展覽會場拉開序幕。王在書中提及,十分佩服本省作家黃春明的小說,他寫實、但是有靈氣。兩人曾是同事,有機會也交談幾句,「有一天晚上,我和黃春明一同從某處出來,兩人都願意步行。我們走了很久,談了很久,那是我和本省作家最接近的一次。」王認為,國民政府對本省人比較寬鬆,對外省人比較嚴厲,他希望有人能作出統計,臺灣一共有多少外省人,多少本省人,至今有多少本省人、外省人涉案被捕,各佔人口的百分之幾,「可是我一直談,他一直默不作聲,沒有回響,沒有交流,沒有質疑,又好像談不上交情。」  蘇碩斌說,其實早年外省、本省族群曾很想一起寫東西,但仍受時代壓力,不敢進一步表態,臺文館一直希望從黃春明作品找到當年他沉默以對的答案,但都找不到,「也許他現在可以大方講。」蘇碩斌如此期待。  ◆震盪.白色恐怖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8年頒佈(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全中國進入戰爭總動員時期。1949年,隨著蔣介石軍隊敗退來臺,繼續在臺實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無限延長了戰爭狀態。在「反共復國」的沈重大旗下,戰後移民與本省人都處於失語狀態,無法彼此理解、更難縫合歷史傷口。只能透過文學隱喻、家族書寫,召喚創傷經驗,試圖重新安放個人與家族的「離散」故事。  現代派詩人商禽的《醒》,透過石灰及煞車油等令人不安物件比喻,寫下猶如夢魘一般的創傷經驗,暗喻戒嚴時期政府嚴防匪諜的白色恐怖。  他們在我的臉上塗石灰  他們在我的全身澆泊油  他們在我的臉上耳上抹廢棄的剎車油  他們在我的兩眼裝上發血光紅燈  他們把齒輪塞入我的口中  他們用集光燈照射著我  他們躲在暗處  他們用老鼠眼睛監視著我  他們記錄我輾轉的身軀  繼《醒》後展現的戰士授田證等史料、外省族群在臺灣的分布狀態等數字,也鋪陳歷史背景。另有記錄1949年澎湖山東流亡中學軍事冤獄案的文字與紀錄片。  當年外省人遭受的白色恐怖,以王鼎鈞2005年書寫的《關山奪路》--「山東流亡中學案」敘述:「張校長真的跳了火坑,國軍守不住江南,他把學生帶到臺灣澎湖,山東流亡學生到澎湖者約八千人,澎湖軍方硬把五千多男生編入野戰部隊,各校推張敏之為總代表,為學生受教育的權益力爭,澎湖軍方為他量身訂做了一個『煙台聯中匪諜組織』,置他和分校長鄒鑑等七人於死地。」  ◆沒有親人死去的土地,是無法叫做家鄉的  外省第二代有甚多作品呈現。戰後移民第二代,沒有上一代的戰爭經驗,他們大部分在臺灣出生,很多人成長的記憶就是圍繞著眷村的點點滴滴,眷村的左鄰右舍就是親人,眷村的土地就是故鄉。但,在生長過程中,眷村子弟又彷彿被本省人貼上了某種刻板標籤,他們心底那一個非常穩固的鄉土,卻是被當成一個臨時的、過渡的特殊族群空間。所以戰後移民第二代的作家們,不斷想要回應,或者思索這樣五味雜陳的集體意識,「究竟是從何來?」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訴說這個悲痛:每次一到清明節,她都會偷偷躲在遠處看著「臺灣人」祭祖掃墓,當時年紀小,她和姊妹們都覺得很新鮮,有時甚至會把墓園當成玩耍的地方,但是當她回家看到父母親在焚燒一些乾草的情景,讓她總是有一股奇怪的感覺,甚至是帶點淒涼的落寞情懷,「很多年以後,當她不耐煩老被等同於外來政權指責的(從未把這個島視為久居之地)時,曾認真回想並思索,的確為什麼他們沒有把這塊土地視為此生落腳處?原因無他,清明節的時候,他們並無墳可上。」原來沒有親人死去的土地,是無法叫做家鄉的。  蘇碩斌說,他從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得知外省人在這裡承受的壓力與痛苦,「我是本省子弟,每年清明節我們都很痛苦,要上山掃墓,煩死了!如今才知道有人居然有人無墓可掃,那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痛,我的痛跟他的痛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停止外界籠統的「外省人」、「老兵」等刻板印象。  外省族群階級差異也有細緻梳理。展覽中以白先勇名作《永遠的尹雪豔》中周旋外省權貴的舞廳紅牌尹雪豔相關文字,和《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中遭日本人拉為軍伕的外省底層王雄相比對,用《尹雪豔和王雄們》為標題。臺文館希望過文學書寫,展現各種不同層級的外省人與相關歷史,「臺灣必須停止籠統的『老竽仔』、『外省人』、『老兵』等刻板印象。」  ◆文學是回憶的呢喃,而所有的回憶都來自感情  蘇碩斌表示,以文學呈現一九四九戰後移民來臺的生活歷程,主要是因為文學是有感情的,「她讓我們看到當年巨輪底下的人性與悲憫,即使她的情感背後帶有控訴的意味,這份情感也是直接針對人與人之間。」蘇碩斌以「因為書寫,不會遺忘。」說明文學承載了歷史與記憶,「人們透過書寫抒發性情,同時也紀錄下人生片段,更留下時代與歷史的脈落軌跡。未來無論文明制度及資訊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樣態,我們仍能透過文學,體會凝凍在字裡行間最真摯的情感。」  註:「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在臺灣文學館展出至12月22日

Read More

<中華副刊>泰源幽谷遊記

靜謐的泰源幽谷 文、攝影/林明理  飲著和風,去看看分別已久的泰源幽谷。  仔細瞧瞧。無論是拔地而起的陡峭,或是在山崖夾峙之谷,那東河橋下滿佈巨石,溪水終年不竭、清澈,讓夢幻般的「小天祥」美如其名。  還有那渾然天成的奇岩怪石遍佈馬武窟溪下游。「馬武窟」源於阿美族語中「Tafukod」(撒網)之音譯,族人以網捕撈溪流中的魚蝦。  幽谷中的水與綠,接連無際的蒼穹……徜徉在登仙橋時,但見獼猴三三兩兩,在樹間穿梭,如同樂園。一蹲一躍,模樣可愛。  之後蜿蜒而行,抵達台東海岸山脈南端的泰源盆地。因地形封閉,使泰源村彷若世外桃源般寧靜。聚落中,多是世居的阿美族人,也有外移來此墾殖的居民。  據悉,沿溪而上的谷地,有著最乾淨的原水引入田間。在平緩的山稜線上,果蔬豐富,還有棵百年茄冬老樹。這裡盛產文旦、臍橙、香丁、稻米…等。  在風中,細雨中,在四周環山的懷抱下,人煙罕至的泰源村,平日雲霧繚繞,猶如仙境。  車經北源橋,村內有多處河階地形,為阿美族人的美蘭部落、順那部落、北溪部落所組成的村落。因在泰源之北,故稱之為「北源村」,村民多半務農,種植柑仔林。忽見一片向日葵花田,如同金色海洋般。我就這樣沉醉了,領受大自然的美好與馨香。  而北源國小的圍牆凸顯了北源村的風土民情和人文特色。我的心,將曠久的思念停泊在校園裡,來回走動,像一個快樂的小孩。在空蕩蕩的升旗台旁,我佇立在大樹下,凝神遠眺。不禁讚嘆,那山巒之間,如此靜謐,又如此美麗。  然後,將滿滿的愛與回歸自然的歡悅裝入行囊。  啊,在北溪的回音中,我依稀聽見了一首歌,在山谷間縈繞──那曲調,不知所云,卻充滿了部落的溫暖,甜美的歌聲吟唱著思鄉,讓我沉湎於自己的想像,在心靈深處,久久難忘!

Read More

<彩繪人生>張田黨照顧獨老 守護喜憨兒

 蓮心園董事長張田黨(左)投身社會福利事業,成為憨兒的守護者。(記者翁聖權攝)(記者翁聖權)  新營區新北街一處僻靜的角落,座落著一幢不起眼的3層樓房,門柱上掛著一塊略見斑駁的招牌,上面寫著「蓮心園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屋裡擺著幾張桌椅與電腦,簡單的陳設跟基金會董事長張田黨的個性一樣,不求表面好看,只求踏踏實實做事。  張田黨年輕時熱衷政治,參與民主運動,成功輔選陳唐山當選台南縣長,卻不居功,婉拒進入縣府當機要秘書的邀約,轉而投入社會福利事業。邀集好朋友出錢出力,投入獨居老人送餐服務,並成立蓮心園啟智中心照護喜憨兒。  蓮心園慈善基金會每天都要準備100多個愛心便當,分別送到新營、後壁、白河、東山地區給獨居老人,社工也不時去關懷老人家的生活。歲末年終張田黨還會請來外燴師傅辦桌請老人家來圍爐,並致贈紅包讓老人家過個溫馨的年。  蓮心園啟智中心目前照護的喜憨兒有100多人,張田黨常說蓮心園啟智中心是一個溫馨家園,「因為這裡是用慈悲心砌造起來的」。除了食衣住行外,他更重視院生的育樂,蓮心園特別聘請老師來說故事給院生聽,並教導他們演舞台劇,甚至還組團到台灣各地表演,精采的演出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許多人對張田黨的轉變都很好奇,一個原本熱衷政治的人怎會轉變成獨居老人和喜憨兒的守護者?張田黨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簡單,「這沒什麼,只想為台灣弱勢族群奉獻一點心力而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