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道理,整形美容就可水到渠成(廿九)

■姚碧春 眼袋裡的脂肪,既然是從眼眶裡被人類逐漸後退的眼球擠壓出來的,並非是脂肪長太多了,所以把它拿掉或轉移到淚溝(傳統手術方式),並不是很合理(見比較表)。 在1986年西班牙整形外科醫師Dr. Plaza,在解剖室發現,眼袋的脂肪是從眼眶內跑出來的,後來也慢慢發現,眼袋出現的同時,整個眼眶凹陷了,眼睛變小了;把眼袋的脂肪往內壓回眼眶,眼眶的凹陷改善了,人看起來也變年輕了。所以他認為眼袋的脂肪,是因為年紀大了,眼球後退把它擠壓出來的,手術不應該是拿除,而是應該推回眼眶內,如此才能讓眼睛飽滿,變回年輕的樣子;當然也要讓推回眼眶的脂肪不再跑出來,最後他發明了眼袋手術新的技術,不但將眼袋脂肪推回眼眶,而且利用眼球下面支撐眼球的韌帶(懸吊韌帶)延伸出去較薄的韌帶(囊膜,如圖示),往前縫合至眼眶,發揮擋住眼袋脂肪,同時拉緊懸吊韌帶讓眼球不再後退,脂肪不會再被擠壓出來形成眼袋的功能。 (待續) (本文作者為台南時代整形外科院長) 傳統眼袋手術 手術目的 拿除眼袋脂肪讓眼袋不明顯或轉移眼袋脂肪,一方面去除眼袋,也填補淚溝。手術目的 拿除眼袋脂肪讓眼袋不明顯或轉移眼袋脂肪,一方面去除眼袋,也填補淚溝。優點   不會增加眼眶內的壓力,所以手術後恢復較輕鬆、較快。缺點   1.因為拿除或轉移的脂肪沒有回到眼眶內,所以眼球後退所造成眼睛酸澀等七、八個問題無法有任何改善。2.因為兩邊的眼袋大小會不一樣,所以拿除或轉移的量不可能一樣,所以最後會造成兩個眼眶裏面組織的總量不一樣,如果嚴重一點兩邊眼睛的凸度也會不一樣,甚至影響功能。3.因為手術沒有做韌帶囊膜的縫合所以眼球會繼續後退,眼袋很快會復發,而眼睛會愈來愈小,而且眼球後退造成的七、八個問題會更嚴重。 眼袋脂肪回推手術 把眼袋的脂肪推回眼眶內,以增加眼眶內的壓力,將眼球推回年輕時的位置,一方面看起來較年輕,一方面也改善眼球後退所造成的問題。 1.手術較單純,組織破壞較少,脂肪不用拿掉。 2.不但讓眼袋不見,而且眼球被推往前,回到比較年輕的位置,看起來眼睛比較大比較亮,而且可以改善眼球後退造成的眼皮很重、眼睛酸澀、雙眼皮變形…等七、八個問題。 3.也因為有囊膜韌帶的縫合,眼球不再後退,眼袋不會再復發。 最大的缺點,也是唯一的。因為增加眼眶內的壓力,所以手術後造成眼睛的腫脹,而續發暫時性結膜水腫、複視、眼睛吊吊的,增加了恢復期的不適及生活上的不便。

Read More

牛奶咖啡茶不離手 婦胃潰瘍老是治不好

亞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替患者做胃鏡檢查。 (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一名五十五歲魏媽媽長年受胃潰瘍所苦,赴醫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為感染胃幽門桿菌所致,在醫學中心接受過三次殺菌治療,卻都宣告失敗,醫師都感覺納悶,經詢問其日常飲食,才發現原來患者每天牛奶、咖啡和茶不離手,導致增強胃酸分泌,降低藥物療效,經戒除上述飲品後,魏媽媽再次接受治療,總算殺菌成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胃幽門桿菌是許多上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致病原因,如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感染胃幽門桿菌的人口超過千萬人,多經由共餐、接吻、吃生食、口腔清潔不足、吃刺激性食物等原因感染,因此民眾經醫師評估後,若屬於胃幽門桿菌高危險族群的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根除胃幽門桿菌,才可降低罹患上述疾病的風險。 張家熙指出,通常接受三合一療法的成功率高達九成,但胃幽門桿菌極具傳染性,且十分頑強,仍有部分民眾第一次治療失敗後,還需接受後續治療,至於造成治療失敗的原因很多,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患者對藥物過敏、不規則服藥、吸菸等。 以魏媽媽的例子來說,因本身罹患胃潰瘍,在治療期間仍持續喝牛奶、茶、咖啡等飲品,會使胃酸持續分泌、提高胃酸濃度,反而抵消胃幽門桿菌藥物療效,不利於潰瘍癒合,導致殺菌過程頻頻失敗。在接受新一次療程時,患者停止飲用上述飲品,並規則服藥,則效果立竿見影,不再為胃潰瘍所苦。 張家熙建議,民眾當出現輕微上腹脹痛、灼熱感、打嗝、噁心、胃痛、排出黑色或帶血糞便時,可能為胃部出現問題,應赴醫檢查,並由醫師評估是否需接受篩檢及殺菌;當成功除菌後,應仍有復發機會,需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再度感染。

Read More

南市北區安南區各增一例登革熱

  北區一家庭群聚感染登革熱,由於媽媽曾到水仙宮市場買菜,防疫人員到市場噴藥防治。(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戴淑芳、葉進耀/綜合報導 疾管署昨(5)日陸續公布台南市北區、安南區各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其中,北區個案懷疑是媽媽自泰國染病,境外移入引發的本土群聚事件。另原本已解除警報的安南區也新增病例而再列入疫情熱區。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台南市新增1個案為北區雙安里30多歲男性,近期未出國,8月25日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倦怠等症狀並於當日就醫,因症狀未改善,於8月27日再次就 醫後,通報登革熱及判定二採,經9月4日二採抗體陽轉確診。 羅一鈞表示,個案發病前活動地以北區雙安里住家及安南區長安里工作地為主,由於其他的弟弟和母親也都染患登革熱,依發病日研判為一起家庭群聚,經追查,發現媽媽曾於8月初前往泰國,返台之後雖沒發燒,卻有倦怠等症狀,就醫當時並未被懷疑是登革熱,但如今判定為境外移入個案,為獨立的境外移入引起的家庭群聚事件。南市登革熱防治中心5日下午針對母子3人的居住地及活動地,包括北區裕民社區活動中心及中西區水仙宮市場噴藥防治。 至於傍晚公布新增個案,為安南區安慶里60多歲女性,近期未出國,9月1日出現發燒、全身痠痛、腹瀉等症狀於9月2日就醫,因症狀未改善於9月4日再次就醫並轉診至醫院,經登革熱NS1快篩陽性後通報,於昨日檢驗確診。目前個案住院中,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 羅一鈞示,個案平時活動地以安南區安慶里住家、安南區頂安里大愛公園為主,每週會至安南區怡安果菜市場1至2次,依個案活動史研判,其於住家或活動地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這也是一度解除警報的安南區再度成為疫情熱區。

Read More

糞菌也能變救命藥 移植可治困難梭菌感染

台北榮總成立「高規格生物安全等級第二級專用微菌實驗室」。(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建置國內首座「高規格生物安全等級第二級專用微菌製備實驗室」,並於昨(4)日舉辦揭牌儀式。可將健康人的糞便製備成微菌叢,植入藥物罔效之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病患,目前已執行7例經大腸鏡微菌叢植入治療。 一名33歲男性,今年3月起因感染困難梭狀桿菌而反覆腹瀉,每天腹瀉多達7、8次,經多次抗生素治療仍無明顯改善。然而,在7月接受微菌叢植入術後,短短3天腹瀉症狀就有所緩解,目前 仍持續追蹤中。 北榮內科部主任侯明志表示,困難梭狀桿菌是一種厭氧性細菌,可以生長在健康者的腸道中且不會引發症狀。當患者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住院或是使用制酸劑後,使腸道菌的平衡遭受破壞,困難梭狀桿菌這時可能會大量繁殖,並造成感染症,其症狀包含腹瀉、腹脹、腹痛、發燒及腸胃道出血,嚴重時可能造成偽膜性腸炎、毒性巨結腸症,恐引發致命風險。 北榮於108年3月27日成立微菌植入治療小組,制定嚴謹的健康捐贈者評估與篩檢流程,建構台灣專為微菌製備用之實驗室與微菌庫。目前已執行7例經大腸鏡微菌叢植入治療,包含3例親屬捐贈與4例健康捐贈者,並持續追蹤中。 胃腸肝膽科黃怡翔主任表示,微菌叢植入治療是利用健康捐贈者的腸道微生物,以新鮮、冷凍或膠囊之方式來製備,利用上下消化道內視鏡、鼻腸管、灌腸或口服膠囊等方式,植入因腸道微生物失調而罹病的患者,藉此改變其腸道菌相。 黃怡翔說,北榮於108年舉行二次全國性微菌叢植入治療訓練課程,培育近300名微菌叢植入相關人才。未來將持續招募健康捐贈者進行健康微菌叢捐贈,提供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病人治療,進一步發展微菌植入治療在其他疾病的臨床應用與相關機轉研究。

Read More

20年前換腎 他返奇美宣導器捐

奇美醫首例完成器捐腎臟移植的林明福(中),在器捐宣導中與醫療副院長田宇峯及移植醫學科主任孫定平共同簽卡宣誓,並切蛋榚慶祝重生20年。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20年前完成第1例器官捐贈移植手術的63歲林明福,4日在奇美器官捐贈宣導系列活動,分享登記等候腎臟移植年餘,以至移植當天9月23日剛好是他的生日,也是重生日的故事。院方特別準備蛋榚提前慶祝林明福重生20年,場面溫馨。 奇美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表示,在台灣,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約近1萬人,但每年捐贈的人數卻僅約300多人。除了洗腎病人外,其餘器官的等待心、肝、肺、胰臟、腸者,往往在等待中日漸失去生命。 他說,奇美醫自87年8月成立移植小組,88年2月獲衛生福利部通過為腎臟移植醫院,迄今也積極配合活動宣導器捐,統計99年起自108年6月止,該院器捐總簽卡數為4097張,總捐贈人數144人,總捐贈器官數679例。其中完成移植的總數共463例,包括腎臟198例、肝臟92例、心臟34例、眼角膜139例。 為配合衛福部推動全國器官捐贈的風氣,搭配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醫療機構宣導,奇美醫本週展開一系列宣導活動。在「愛‧傳承‧生命」器捐宣導過程中,除安排小丑互動表演,以輕鬆趣味方式說器捐,田宇峯及移植醫學科主任孫定平,並與腎臟受贈者林明福共同簽卡宣誓,藉由器捐宣導促進民眾及員工對器捐知識的了解。

Read More

新北爆首起本土屈公病群聚

新北市中和區再增一例屈公病例,患者住處附近國強嶺步道及周邊環境進行管制暫時禁止進入。  (中和區公所提供) 記者戴淑芳、吳瀛洲/綜合報導 疾管署4日公布,新北市新增1例本土屈公病病例,個案為中和區福南里60多歲女性,研判與8月26日公布的內南里個案,都於國強嶺步道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今年國內首起屈公病本土群聚。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北市新增個案近期未出國,於8月23日出現發燒、關節痛等症狀就醫,因症狀持續且8月29日出現紅疹,於當日至醫院就醫後通報屈公病,經8月29日、9月3日兩次採檢抗體陽轉確診;目前個案症狀已緩解,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 經衛生單位調查,福南里個案與8月26日公布之中和區60多歲個案居住里別(內南里)相鄰,因兩人發病前都曾前往住家附近之國強嶺步道活動,且發病日僅相隔一日,研判個案於國強嶺步道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為今年國內首起屈公病本土群聚。 衛生單位已針對中和區兩名個案之住家、活動地周邊進行孳生源清除及緊急噴藥,並自即日起將國強嶺步道及周邊環境(共8條步道)列為管制區域以進行噴藥。 據統計,今年截至目前,我國共57例屈公病病例,其中3例為本土病例,均居住新北市(中和區2例、土城區1例)。另境外移入病例54例,感染國家為緬甸36例、泰國8例、馬爾地夫5例、印尼2例,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各1例。

Read More

空巢期 婦失落焦慮失眠

醫師林奕萱建議多培養興趣和運動習慣因應空巢期。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43歲W媽媽怨訴從小一直都圍著她「黏TT」的兒女,陸續讀國、高中後,只有早晚短暫相處,讓她感覺被冷落而失意鬱卒;51歲L媽媽以家庭和照顧子女為生活重心,對兒女分別外派他地工作,她焦慮失眠,也無心做家事,身心俱疲。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林奕萱指出,門診中常見因為「空巢」出現情緒極低落的女性患者,特別是傳統觀念強,凡事以家庭為優先,選擇犧牲自己的工作、休閒和興趣的女性。空巢期等於是另類「失業」。由於失去生活目標、成就感、心靈寄託,空虛、失落感特別強烈,因此過度擔心,一切負面思考難適應,甚至嚴重焦慮而有失眠的困擾。 林奕萱醫師說,這些憂鬱狀況的患者在服用血清素、抗焦慮等藥物,及心理諮商等情緒治療後,精神情況逐漸穩定變好,憂鬱症狀大幅減輕、改善,回到正常生活軌道,也接受兒女不在身邊,可以給予祝福、鬆手放飛「幼雛」了;如對藥物反應不佳、擔心藥物副作用,或是想考慮藥物以外的治療,也有「重複經顱磁刺激」等比較新的憂鬱症治療方式。 林奕萱醫師建議,人生由不同階段銜接,每個人都可能遇到轉銜。不只是「空巢期」,工作退休、老年而面對諸多親友逐漸離世或配偶離開、離婚等,都可能遇到重大變化;在生活中培養多一些「重心」、多建立不同的人際關係、為自己多建立一些興趣和運動的習慣,不只能讓生活更加豐富,也能讓人生面臨巨變時,有更堅強的準備。

Read More

小兄妹癢到抓破皮

→7歲男童和4歲女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因皮膚搔癢抓到破皮,甚至包上紗布,後經藥物、飲食、環境改善調理,病情已獲得控制。  (台中慈濟醫院提供/中央社) 中央社/台中4日電 7歲男童和4歲女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因皮膚搔癢抓到破皮,女童的腳抓到流血得包上紗布,後經藥物、飲食、環境調理改善,病情逐漸穩定,皮膚重現光滑。 就讀幼稚園的兩兄妹,因皮膚搔癢到台中慈濟醫院看診,母親表示,兄妹都是2歲起出現皮膚症狀,起初只有臉部皮膚小面積泛紅,感覺癢就忍不住抓;4、5歲後皮膚搔癢範圍愈來愈大,搔抓痕跡也愈來愈嚴重。 母親指出,看遍中、西醫做過各種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也試過很多保濕乳液及減敏產品,效果都有限。 小兒免疫醫師余孟恭表示,兄妹除手肘彎、膝蓋窩外,連肚子、背上、臉上與四肢,處處可見抓破皮的病灶,皮膚粗糙甚至苔蘚化,周遭皮膚色素沈著或有疤痕化組織,尤其罕見的是小妹妹才4歲,已出現嚴重皮膚症狀。 抽血檢測發現,小兄妹兩人免疫球蛋白E都超過5000,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可能的過敏原達20多項。 余孟恭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與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發炎病症,發生主因與遺傳基因、環境誘發因子與個人免疫及體質有關。特別的是,小兄妹的父母都沒有異位性皮膚炎病史,這種情形並不常見,治療方向必須從環境與體質方面著手。 余孟恭表示,針對小兄妹病情,用藥方面依症狀使用免疫製劑、抗組織胺與類固醇制劑,改善過敏。飲食部分衛教父母,避免讓孩子吃甜食、喝含糖飲料與油炸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鋅的綠色蔬菜跟水果。居家環境則須減少灰塵、勤換寢具減少塵蟎曝露。 余孟恭指出,有些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個案可能需要長期調理,小兄妹在治療月餘,病情已明顯控制並呈現穩定,皮膚逐漸重現平滑正常狀態。

Read More

少流汗又無尿 罹重度腎病

光田綜合醫院引進雲端醫療管理平台,腎臟內科醫師王家良協助腎友更有效保全延續腎臟功能。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從事外勤的46歲葉姓男子獲升職擔任內勤主管,原本在外奔波、流汗的工作形態變成活動量少又吹冷氣,忽發現身體嚴重水腫,驚覺自己一整天無尿才就醫,確診為重度慢性腎臟病,現透過雲端照護腹膜透析洗腎,數據透過網路上傳雲端,醫護可隨時掌握關心,控制得宜生活如常。 光田綜合醫院教研副院長暨腎臟內科醫師張家築指出,重度慢性腎病因腎功能剩不到正常的15%,無法有效把身體多餘的水分生成尿液排出,導致體內積水而水腫。施先生過去在外勤,喝水不便、活動量大、排汗多,才未發覺身體已亮紅燈。 葉姓男子說,他職務升遷調動辦公室內勤後,發覺雙腳有越來越嚴重的水腫情形,一壓就凹陷,還以為是久坐身體循環不好,按摩也無效,幸被醫師發現是慢性腎臟病,服藥控制1年後開始腹膜透析(又稱洗肚子)。 他指出,傳統的腹膜透析必須手抄記錄,記錄簿得隨身帶,以利回診提供記錄給醫師評估,而現在透析數據直接傳上雲端,病友就醫很便利,再也不用擔心記錄本不在身上,醫護也可隨時查閱了解病友狀況給予關心,拉近醫病距離。 張家築說,洗腎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由於血液透析須在醫療場所由醫護專人操作,因此對於青壯年的上班族群來說,通常會選擇方便、可自行操作的腹膜透析,然而這些族群卻也是順從度較低的洗腎族群,也就是青壯族群容易因忙碌而未定時透析,甚至不透析、不固定回診,直到身體有異狀再就醫,更加傷身,醫護想協助卻苦無資料追蹤。 為了協助病友且更有效透過腹膜透析維持殘餘腎功能,光田在台中海線率先引進雲端醫療管理平台,病友只要第1次在家操作腹膜透析機時設定資料並連線,即使遠在20公里外的彰化地區,醫護人員仍可透過電腦系統追蹤、觀測病患居家透析治療的頻率、時間、脫水量情況。當數據若有異,醫院可即時聯繫、給予幫忙。

Read More

小港醫院研發凍餅 病友暖心

小港醫院自行研發暖心凍餅,讓有咀嚼與吞嚥障礙的長輩也能享用美味月餅。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秋節月餅除了熱量可觀,家中有咀嚼與吞嚥障礙的長輩,只能看家人享用美食,卻不能同樂,因此,小港醫院自行研發暖心凍餅,四日中秋節前夕分享予住院病人、居家病友、娜麓灣原住民長者及在醫院做檢查的咀嚼吞嚥病患,食物不卡卡,快樂過中秋。 營養室主任侯孟伶說,因傳統月餅屬於較乾以及通常經咀嚼後,餅皮呈現鬆散樣,對於有吞嚥障礙的人,很容易發生嗆咳機率,或是造成卡住而發生窒息之狀況。 因此,營養室精心研發2款『港醫暖心凍餅』,使用當季盛產水果做成,以白飯及水果(紅龍果及芒果及桑椹及奇異果),利用酵素分解澱粉作用,製作成凍狀質地,其流動性較慢、成型不鬆散,且吃起來清爽也不黏口,當進食時不會因吞嚥障礙的人一直含在口腔內,而被口水分解產生離水現象,穩定性高,因此減低嗆咳機會。 院長郭昭宏指出,營養師們製作過程絕對強調食品安全之重要性,月餅所呈現之顏色都是天然的,也沒有使用色素、明膠,高醫服務最美社送上最誠摯的祝福給娜麓灣文健站的原民長者,院方除了送給住院病人外,更至病友家中送親手製作的凍餅,期盼大家都能與家人共同歡慶中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