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東方經濟體崛起,華人企業舉足輕重,資本主義後遺症卻漸次顯露,因此,維繫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道統、兼顧科技與人文的企業文化,格外受人矚目。由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中華民國品質學會主辦,中華國際投融資促進會、廣運機械公司協辦之中道領導文化企業卓越經營研討會將完整介紹「何謂中道領導文化」、「何謂企業卓越經營」、「如何融合中道文化促成企業經營卓越」,期盼企業組織能從中深刻理解及體會中道的真正內涵及巧妙運用,共同造就組織典範,為人類創造價值、讓地球更美好!
中道領導文化與企業卓越經營研討會。(記者黃必成攝)中道形塑企業文化 成果最佳
陳樹:文化來自領導人一念心性 承載萬世開太平使命 方法心法融合可掌成功之鑰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二十九日表示,企業文化與公司治理相結合,組織體要能長治久安,所憑恃是其文化;而文化來自領導人「一念心性」,所呈現也正是領導人的核心價值,中華精緻豐富的文化風貌是吾人珍貴的資產。善巧導入中道形塑企業文化必成最佳結果。
在因應疫情衝擊之中道領導與企業卓越經營研討會,陳樹以「深化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於企業文化」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時,作上述表示。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記者黃必成攝) 陳樹指出,人的心性思維言行,必須依循中道;「道」在個人是一套觀念,匯集眾人的道則成「文化」,故簡言之,如果人人心中有「中道」,共同成就的就是具有中道的組織文化,如果領導人心中有「中道」則其所引導的方向便是往長治久安的路上前進。「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陳樹說,太陽月亮如同亙古不變的道,人心紛亂乃是不識日月,如此自然會天下大亂,反之,則理清心性,明辨事理,道法自然也就中西貫通。
疫情衝擊下,全球各項經濟表現都不佳,令人省思應避免地球不再美好,陳樹認為,人類貪享受好舒服,在在傷害其他物類,讓生存環境步向敗亡。大自然與人萬物一體,不傷其他就是不傷自己,而一切核心來自人心,以中道為主軸綱領,不致偏廢,也可讓各種因緣環境找到最好的選擇。
中道領導文化與企業卓越經營研討會開幕合影。廣運機械副董事長廬瑞彥(左起)、品質學會理事長楊錦洲、台北科技大學校長王錫福、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品質學會秘書長陳介山、中道領導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周銘鴻。(記者黃翠娟攝) 陳樹指出,藉科學領導與管理形塑中道文化,從上層而言,要建構兼具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願景,要承載萬世開太平的使命,開遠見、放執著,走向誠意合作與優質競爭,在基礎者則是技術能力創新,人才培育追求卓越,在個人立身行事與家庭、組織間都有倫理。核心理念是同心關鍵,如同大樹中幹,而其枝葉如同開放陽光空氣,競合如同土壤,誠信如同大樹之根,卓越創新有如花果。
理事長陳樹強調,中道是科學現象和哲理思想與本體自性的結合,是方法和心法融合,如能體會運用,於個人於企業都掌握成功之鑰。
台北科技大學校長王錫福在中道領導文化與卓越經營研討會致歡迎詞。(記者王超群攝)北科大校長認中道領導值得探討
王錫福:有助聽講者開啟心智 領略東西智慧結晶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中道領導文化與企業卓越經營研討會二十九日在台北科技大學材資館五樓演講廳舉行,出席聽眾踴躍,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致歡迎詞時表示,過去兩年無論數位轉型、中美貿易戰或疫情,都給經營者帶來極大挑戰,值得深入探討中道領導的重要性。
王錫福表示,對吾人而言,因為口罩國家隊的表現傑出,讓我國短時間整合製造、經銷、發送等領域,使日產兩百萬片不到,迅速到日產一千五百萬片;由原物料到零組件或機台甚至人力,展現了卓越領導的實例,令人感佩。
校長王錫福還說,台北科技大學建校一0九年,致力於培養台灣在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的幹才,注重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強調人文和科技專業的結合,同時期許學生關注社會的能力,不論是工程師或是領導人,他相信中道領導和卓越經營的理念建構,可以有助於聽講者開啟心智,拓展視野,並領略東西方智慧結晶。
楊錦洲:企業經營管理須力求突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理事長楊錦洲指出,企業要追求的是卓越經營,卓越經營是一家企業能夠做到長期性、持續性的高獲利不斷成長、不斷發展,永續經營最受消費者所喜愛,並且在社會上有良好的評價與形象,創造各式關係人滿意與價值。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理事長楊錦洲指出,企業要追求的是創新、卓越經營。(記者陳柏翰攝) 企業要如何經營才會有卓越的團隊經營績效,楊錦洲認為,擁有創高獲利的經營模式、市場發展及顧客的良好經營、優質人才與良好企業文化、技術及研發上具有核心競爭力等,都是其中重點要素。
他提到,以日本來說,在七、八0年代,日本企業競爭力非常強,主要原因在於日本企業界推動的管理模式,包括落實推行團隊合作的全公司品管,尤其是製成品管,使其產品品質優異,產品行銷全世界,可謂無孔不入,當時西方企業、品管學者專家也開始向日本學習。
然而,隨著時代變動,到了九0年代,美國企業善用策略不斷創新技術、產品,藉由「創新」的經營模式,競爭力愈來愈強;反觀日本,因國際市場經營環境劇變,企業競爭也更為劇烈,但日本卻執著於原來的經營模式,策略、創新要素相對較低,也因而喪失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楊錦洲說,企業要在經營與管理上力求突破,經營模式是其中需反思的重點之一,其中需考量外部現實、內部活動與財務目標。外部現實包括產業的營運狀況、整體經營環境、顧客需求的變動、新科技發展與應用、競爭對手的策略等。
內部活動則包括有經營策略運作、營運管理系統、員工運用與績效、組織核心競爭力、創新成效與價值;在財務目標方面,則包括有營收與利潤、現金之流量、財務槓桿、投資報酬率等。
盧瑞彥:三心二意圓融運用行中道
游芳來:思患豫防知機全勝必有得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與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二十九日舉辦「中道領導文化與企業卓越經營研討會」,下午由廣運集團副董事長盧瑞彥與長榮海運獨立董事游芳來,就該如何「有效融合中道文化與企業經營」為題論述。
盧瑞彥指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伏羲氏已逾五千年,歷經夏商、春秋戰國、道儒法各家百家爭鳴,最重要的為易經與儒家、四書、論語、孟子、大學與中庸,能貫穿古今。
廣運集團副董事長盧瑞彥。(記者黃必成攝)
孔子將人道與天道配合為天人合一,而成「天行健(天道),君子以自強不息(人道)。孔子並將當時的文化歸納為「公誠仁中行」,到清末民初演繹為「四維八德」,中道文化則逐漸融入企業經營。
盧瑞彥表示,禮、義、廉、恥等四維,相對於企業就是制度化、合理化、透明化、行動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相對於企業,則是忠於職掌、孝順企業、團隊合作、民胞物與、誠信經營、企業倫理、以人為本、實事求真。
盧瑞彥說,行中道的成敗關鍵,在於「三心二意」的圓融運用,亦即信心、用心、恆心及善意、誠意。而追求人事物的終極目的,則是善真美的實現,以中道文化引領卓越經營,最適合華人地區的企業卓越經營,並能擴及全世界的企業經營。
長榮海運獨立董事、前中華郵政董事長游芳來。(記者黃必成攝) 游芳來認為,企業經營就像民眾做事一樣,時間、空間對了就做該做的事,沒事就該休息,就是宇宙的道理,時節因緣到了,事情就發生了,因為只有一件事不會變,那就是「變」,做任何事都不要過度執著。
游芳來指出,宇宙有兩個法則,一是因果法則,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想要企業獲利,就要對員工寬厚;二是因緣和合,中道就是事情所有的相貌,遵守生存空間的規則,相信企業「思患豫防、知機全勝」,必能有所得。
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林財丁。(記者黃必成攝)
林財丁:中道文化傳頌經營之道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與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二十九日舉辦「中道領導文化與企業卓越經營研討會」,會中進行綜合座談時,許多與會民眾提出多項問題與觀點,與談人也一一回答相關問題,問答熱絡,完美結束中道研討會。
綜合座談由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林財丁、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秘書長陳介山共同主持,並由中道領導文化總會理事長陳樹、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理事長楊錦洲、廣運集團副董事長盧瑞彥與長榮海運獨立董事游芳來等人與談。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秘書長陳介山。(記者黃必成攝) 林財丁引談時,以儒釋道為底蘊的中道文化與西方的達爾文物競天擇、馬克斯唯物論作比較,並拿美國知名的奇異公司的經營風格為例,指出奇異總裁Jack Welch卸任二十年後,企業營運大幅衰退,主要原因就是十八年內向外輸出四十九名總裁。
Jack Welch在八十歲時才有所領悟,應該教導領導者要慷慨,且應該照顧公司成員、挺他們,勿與部屬搶功,他們就會全力為公司效勞。林財丁表示,中道文化中早兩千多年前,就已清楚明白並傳頌這些企業經營的道理。
企業要如何進步?陳樹指出,中道文化就像一道五千年的鍋餐,領導者要像色香味俱全的千生鍋,加入不同的味道,如同東方的儒釋道,科技要融合文化,才能貫穿古今,這就是中道,不可超過,也不能不足。
楊錦洲表示,企業經營首重創新與倫理,倫理雖能維持企業秩序,但創新能帶給企業新的能量,若要有創新的環境,領導人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能部屬提出新想法、創意,這須要公司給予勇氣、鼓勵及空間。
企業如何長存?楊打趣的說自己是「投機」份子,看到這個時代要發展什麼,就趕快發展這項產品,自己經常有很多不同新的嘗試、新的模式,也經常提出不同的想法,這就是創新,企業也應該不斷讓員工有新的作法,才會有新的變革,有新的精進。
民眾問及創業的要件?盧瑞彥說,創業要搞清楚目標,一定要有資金,要有核心思想,創業要有合作伙伴,思想上,文化上要相同,若都有中道思想就沒問題,同時要志同道合,若沒有共同的想法,儘管初期沒問題,但未來恐生嫌隙。
長榮海運獨立董事游芳來說,金剛經中提到的「三心不可得」,其實是不要沈著於過去的成功,而是要隨著時間、空間、環境的變化,充份的利用目前的資源,因此領導人如何激發新的方向、目標,繼續維持創造力,對企業是非常的重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