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社區關懷據點,遇有節日,也會舉辦應景活動,與居民同樂。 責任編輯/楊郅如 記者/陳銀全
南區明德社區發展協會位於水交社範圍內,平時設有關懷據點,關懷社區長者,並且里辦公處合作無間,共同進行水交社社區營造,記錄保留水交社歷史。
明德里於日據時期,與興中、荔宅兩里,同屬水交社,二戰後第一次調整為荔宅里;民國四十九年由於人口增加再調整劃成興中里,又於民國五十六年間,調整為明德里;後來進行水交社眷村改建,興中里與明德里合併,後來市府又進行里鄰調整,荔宅里與大成里合併,明德里則未變動。
明德社區申請的社區營造計畫,將找尋舊門牌,並加以復刻,保存水交社文化。 關懷據點 保持長者健康快樂
社區發展協會利用活動中心,成立關懷據點,提供居民學習及健康照護據點,幫居民量血壓、量身高體重等,確保居民身體健康;社區發展協會表示,每個月都會排定一些課程,邀請居民參加,課程內容則是琳琅滿目,從老年常見疾病痠痛預防、健康老化、婦女保健、老人保健,銀髮族財務管理、長者如何吃出健康,以及桌遊等等,讓長者認識高齡化社會來臨時,自己如何保持健康的身體,讓長者活得健康又快樂。
關懷據點碰到節日,也會應景推出相關課程,讓長者們藉由課程,歡度佳節;還有健康防老化口才肢體課程,長者們透過口才表演,希望減緩老化及失智。
明德社區關懷據點的課程,學員的作品,讓人看了好療愈。 (記者陳銀全攝) 社區營造 讓子孫了解水交社
除了關懷課程外,社區發展協會更致力保存水交社文化,更向市府提出社區營造計畫申請,希望可以讓後代子孫了解,水交社的歷史文化。
社區發展協會指出,「水交社」原為府城南門外的一處高地,地勢凸起,形狀類似個倒覆的淺盤,俗稱「桶盤淺」,在清光緒中葉可能就有成庄,明治三十七年(光緒三十年)的「台灣堡圖」就有「桶盤淺庄」出現。東、南兩側有竹溪經過,區內較高處,民眾稱之為「桂子山」,海拔二十六點四公尺,是社區的地標,明、清時代稱為「鬼子山」。
明德社區關懷據點的口才肢體課程,訓練長者口語及肢體能力。 (記者陳銀全攝) 博愛新村 記錄大陳義胞歷史
其中二00四年市府以「原水交社宿舍群暨文化景觀」名稱,指定古蹟的原水交社日式宿舍群區域,曾經是日據時期駐防台南機場的台南海軍航空隊,其官兵、眷屬居所,國民政府遷台後,水交社由航空委員會(今空軍總部前身)派員接收,並成為四四三聯隊的基地,水交社也陸續興建眷舍,提供國軍官兵及眷屬居住。
社區發展協會表示,明德社區範圍,除了原有部分水交社外,還有博愛新村及警察新村,其中博愛新村,為民國四十四年發生浙江省一江山戰役,全島民棄守家園撤離來台,故稱「大陳義胞」,當時國民政府在明德里提供三十六間房舍安置,亦即「博愛新村」,讓他們繼續從事相關產業生活。
警察新村 警察故事傳一甲子
至於警察新村,則是民國四十九年建造完成,迄今已屆一甲子,四五十年代一樣生活環境,更孕育許多溫馨感人事蹟,人物文化精神故事。
為延續水交社記憶,改變一般民眾對眷村的老舊印象,推廣眷村文化與回顧歷史記憶,讓這段台灣獨有的時空背景所創造的特有文化,讓更多人重視與回味,社區發展協會申請的社區營造計畫,包括警察故事一甲子、光陰的故事—復刻門牌、我是小小藝術家等,讓水交社風華再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