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善於製造對立,加劇美國極化政治。圖為川普與拜登的支持者針鋒相對。(資料照,路透) 美國大選開票過程膠著,共和黨川普與民主黨拜登選票接近,兩大陣營在好幾個州勢均力敵,開票過程宛如割喉戰。這場全球矚目的激烈選戰,瀰漫了不談政策、只談意識型態的極化政治現象,已對美國民主體制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美國大選最受到熱議的幾個話題,首先,就是民調的正確性受到很大質疑。選前各大民調都顯示,拜登領先川普達百分之十以上,但是,從開票的結果與民調對照,確實出現相當程度的落差。
民調與現實落差大 再受質疑
民調失準基本上歸咎三個原因:第一,高估了疫情的影響力。經濟還是重要關鍵;美國疫情雖然嚴重,但是經濟榮枯與就業機會的增加與否,更受到選民的關注。再者,疫情並沒有阻擋反對或支持川普選民的投票意願,反而出現美國歷來罕見的超高投票率。
第二,民調低估了川普的選民。從教育程度來看,大專學歷選民,兩黨平分秋色,高中學歷選民部分,本來預估川普占約百分之五十五至六十,結果票開出來卻占了百分之六十五。在總得票率上就差了百分之三至五。這使得川普的票數比原先民調預期的要高。
再從選票區域差異來看,持保守價值的族群、居住在農村選民,多半會挺川普,但是到了都會區、大城市,例如賓州的費城、匹茲堡等,川普就被超車。
第三,川普在各州的開票結果中,幾乎至少都還有四成以上得票率,即使是輸掉的州,甚至還有票數開到百分之四十八的些微差距。川普的得票數比先前一般預估的還要多,除了占有執政優勢,選民對權威者的投射,加上川普敢藉由執政資源施壓,都有利於他鞏固、拓展選票。
川普在西方民主體制、美國政治文化所掀起的爭議,主要聚焦在他善於炒作議題、製造對立、操弄意識型態。從二0一六年開始,川普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極化政治,而且讓政黨傳統選民結構產生位移現象;在此次大選過程,基本上已談不上政策,整個充斥了非藍即紅的意識型態現象,已經和理性民主政治背道而馳。
川普催化種族主義 操作民粹
進一步言,「川普主義」有三大內涵:其一,經濟上採取保護主義。把中國大陸當箭靶、標的,向美國人強調「要把工作找回來」,這對密西根、威斯康辛和賓州等「鐵鏽帶」關鍵州帶來了影響,並一度搶走不少民主黨傳統選票。
其二,政治上,強調種族主義、白人優先。美國人口結構中,白人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估計到二0四0年,白人人口比例將低於一半。川普不斷催化種族主義,也敢於操作老化、藍領、白人的恐懼感。
其三,民粹操作。川普個人反傳統媒體,喜歡在網路推特上進行負面角度的批判、挑撥,煽動老年人、男性白人的危機感。
美國大選結果,最後誰主白宮,也必然會影響國際政治,特別是美中博弈更是眾所關注。其實,無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主政,都已經把中國大陸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展望選後的美中台關係,拜登當選對民進黨蔡政府未來恐怕會比較辛苦。原因有二:
第一,民進黨押錯寶。美國媒體日前才大幅報導台灣蔡政府「選邊站」挺川普,迫使蔡英文召開國安會議撇清、否認。拜登上台後,預期蔡政府與美國的新政府會有一段磨合期,我駐美代表處也會比較辛苦。
第二,美中對抗是歷史格局,即使是民主黨執政,在柯林頓、歐巴馬主政時期,就有「重返亞洲」、「亞洲再平衡」的抗中戰略,美國反中的氣氛已經形成,但川普與拜登的做法不同。川普任內打台灣牌、反中牌;但拜登不會打台灣牌。
拜登採多邊主義 政策可預期
展望美國對中政策,川普任內強調單邊主義,政策不穩定、炒短線,利益交換色彩濃厚;拜登則會走多邊主義,政策有可預期性,上任後甚至可能重返TPP等區域經貿組織,與中國大陸的經貿談判也會持續,但會有更多的外交手腕。
先前,美國已拉攏印太戰略國家要建立「經濟繁榮網絡(EPN),要推動建構全球第二軌供應鏈,這也會成為美國未來與中國大陸抗衡的談判籌碼,藉以尋求中方做出更大的讓步。
至於台美關係,美國大選後,民進黨蔡政府與國民黨對美關係的經營,朝野也各有不同困境。我駐美代表蕭美琴,在美國兩黨之間雖也都有人脈,但美國是三權分立國家,各有不同接觸管道,美國的制度是允諾外國政府可以合法進行遊說,各種遊說組織不勝枚舉,民進黨目前是執政黨,有資源去做、去經營。除非民進黨與美國關係搞砸了,還是有必要深耕台美關係。
但目前看來,民進黨要想再進一步深化台美關係恐怕有難度。因為拜登上台,不打台灣牌,美中處於既競爭又合作關係,美國還是要與中國大陸合作,所以,在整個大戰略上,已不利於民進黨政府的操作空間。
例如,眼前單是海峽中線該如何處理,就已經非常棘手。大陸認為民進黨蔡政府明顯往獨的方向移動,當中國大陸不承認有海峽中線存在之際,美國並沒有出來對北京施壓。未來,美中關係若進一步和緩,民進黨往獨的方向也勢必將會有所限制。畢竟,沒有美國支持,民進黨往獨的路線,也失去了底氣。
民進黨趨獨路線 恐將失底氣
至於國民黨,過去對美關係做得很深,錢復、袁健生時代,都是經略對美關係的熟手,但目前的國民黨已然在野,黨產又被凍結,財務困難已到了捉襟見肘地步,連縣市地方黨部的經費都發不出來,根本缺乏資源去經營對美關係,若是長期無法執政,對美關係經營的這一區塊,恐怕很難做到。
另外,此次美國大選另一個受矚目的是,美國行之有年的不在籍投票、通訊投票,台灣有可能嗎?其實,不但美國早就可以不在籍投票,包括發展相對不如台灣的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也都可以不在籍投票。許多國家都做得到,台灣不做,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被政黨政治算計所阻。
台商有投票權若以二十萬人計,至少有七至八成可能投藍,海外的票也有很多挺藍,民進黨對此感到恐懼;但國民黨執政時期,也不推不在籍投票,主要擔心是學生族群也很大,而年輕世代的政治立場多數是偏綠。藍綠對不在籍投票卻步、各有顧忌,都是出自政黨的算計。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