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樓前的贔屭是林爽文事件平定後的紀功碑。(詹伯望攝)
「御製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序」,蔡攀龍在裡面排名第十四。(詹伯望攝)
楊廷理在立在祀典武廟右廂的〈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記述了關老爺的神蹟。(詹伯望攝)
詹伯望
台灣府城七處城垣及城門終於得以整合升格為國定古蹟,消息傳來,振奮人心。本文擬從另一角度探討無形文化資產精神。
前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邱仲銘,日前在一場演講裡就拈出「場所精神」一詞,指出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二00八年第十六屆大會,曾以「尋找場所精神」為主題,通過《魁北克宣言》,鼓勵大家找回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的關聯。
作為台灣最古老的城池之一,台灣府城曾歷經多次事件,雖然驚心動魄,均能力保不失。這些故事都將成為整座國定古蹟「場所」內的篇篇傳奇,傳諸久遠。謹在此分享林爽文與蔡牽事件的故事。
台南之所以建城,直接原因是康熙年間朱一貴事件。台灣知縣周鍾瑄開始以木柵築城,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完成。之後台南所面臨的最嚴苛的考驗,乃是林爽文事件。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十一月,林爽文在台灣中部起事,連陷彰化、淡水與諸羅,不少官員都死於非命,奉台灣道員永福之命前往彰化的台灣知府孫景燧是死難最高階官員。
次年林爽文以十萬人圍攻府城。台灣縣知縣王露,生病不能管事,「台防同知楊廷理兼理府事,率員弁晝夜葺城柵,令街巷居民每數十家添置木柵。」
但府城兵力單薄,道員永福派粵籍教授羅前蔭等人,到鳳山招募客莊義民到府城防守;另外,代理知府楊廷理也帶著經歷羅倫、晉江監生郭友和,舉旗上街勸募義民,三天內就募集了八千人;然後又到海邊港口,再招來一千名水手。
在林爽文的威脅下,府城情勢緊張,楊廷理也每天催促總兵柴大紀出兵主動攻擊,無奈楊廷理的官小位卑,柴大紀置若罔聞,和巡道永福把大砲擺在自己官衙─道署和總鎮署大門口,只想先求自保。
柴大紀之前守諸羅有功,乾隆皇不但授以福建陸路提督、「壯健巴圖魯」的名號,還下手詔說他「惟知以國事民生為重,古之名將,何以加之。」再封他一等義勇伯。結果,欽差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率大軍來援,柴大紀竟以為自己軍功赫赫,得皇帝寵信,態度開始倨傲,結果被福康安參了一本,最後被革職送辦,在北京斬首。
林爽文事平之後刊刻的《平台紀事本末》裡,開宗明義便指出,「台地多亂,…設台灣鎮掛印總兵官一員,統轄水陸官兵以鎮守之。所任一不得其人,奸民往往蠢動。」可見總兵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接著又說柴大紀,「由武進士洊陞總兵,為人陰鷙嗜利,自任台灣三年,兵籍多缺額,其分防汛地兵丁,游手飲博,事覺皆以利免,由是軍政益弛。」就算是「甩鍋」也罷,也是罪有應得。
且說楊廷理每天都騎馬登上城牆的馬道,巡視守防部隊,又到大北門附近的總鎮署,不惜聲色俱厲,再三催促出兵。
《平台紀事本末》又敘述:「…戊辰(小年夜),南北賊會攻東門,以蔗葉枯藤,灌硫磺引火之物,密置城下,將以夜分燒城柵。比夜大雨達旦,賊計窘。除日己巳,復四面攻城,於大東門縱火。廷理率義民沿街撲救,城幾陷。武舉人葉顯名率義旅,加磚土力堵,賊不能入,廷理乃率眾出小東門,左關出小南門,與守備邱能成、李步雲,斜衝互擊之,賊敗。適蔡攀龍亦領番兵至,夾攻之,賊大敗,藏伏蔗林中,被火死者以千計。生擒陳允、蔡茂等,於是人心乃定。」後面這位澎湖右營遊擊蔡攀龍,出身金門,因功不次擢升至台灣總兵及福建陸路提督,賜「健勇巴圖魯」名號,繪入中南海紫光閣《平台二十功臣》畫像。
後來,楊廷理在〈重修郡西關帝廟碑記〉敘述一段神奇的故事:「乾隆五十一年,逆匪不靖…而府城得堅守無恙者,每賊眾犯城時,輒聞廟中金鼓聲隱隱,似有數萬甲兵出而撼賊為我民呵護者,而城獲全。」他遂歸功於關公,也因此要大修武廟,酬謝關老爺的庇護。
但嘉義教諭謝金鑾對楊廷理卻推崇備至,作有〈紀捷〉一詩:「昔日王巢賊,頻年赤崁城。竹圍堅似鐵,壯士喜為兵。馬首唯予望,牛皮不戰平。至今楊大眼,南北有威名。」這讓我們了解,楊廷理的綽號原來就叫「楊大眼」!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