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亞那外交部長陶德表示,該國基於一中原則、不可能跟我國建立任何官方關係。(取自陶德臉書)
外交工作常被喻為無硝煙的戰爭,也就是長期沒有聲音的對外關係經營,主事者至少要能耐得住寂寞,很少能敲鑼打鼓地引起關注而成功,更不用說把外交當成醜化在野黨的政治工具,因為此等低調不貪功的外交手腕對中華民國等小國尤其更為重要。以色列得以成為各國不可忽視力量的關鍵因素,不僅是其國力,更來自於其務實不冒進的外交策略。
反觀蔡政府,四年多來外交工作挫敗連連,除了對美關係因美國朝野轉趨對中共政權戒慎而稍有成績外,不僅丟失七個邦交國,連一些駐外機構都被迫改名降格;民進黨非但不檢視其外交路線是否有誤,還只想歸咎於中共打壓來謀取黨派私利,從未反省兩岸關係與我國國際空間的連動性。國人則希望蓋亞那設處得而復失的慘痛經驗,能喚醒綠營人物不要再短線炒作外交關係,進而真正為國家爭取長遠而紮實的國際地位。
不可否認,中共是我國這次蓋亞那設處一夕之間破局的幕後黑手,定將對兩岸關係造成重大影響及衝擊,這是中共必須承擔的後果,畢竟此舉勢必讓台灣民眾對中共更加厭惡。其次,我國以「台灣辦事處」名義在蓋亞那設處的外交突破,確實值得國人鼓勵,也希望駐外人員能不氣餒、再接再厲,為國家爭取更多的國際空間。
然而,在指責中共的同時,國人也想質問蔡政府:難道兩岸及外交只能零和?真的沒有同時讓「台灣獲利、大陸放心」的兩全其美之計?自蔡英文上任以來,外交挫敗一再反覆上演,別說與其他國家雙邊關係的推進,連國際組織的參與都付之闕如。在過去四年多裡,民進黨唯川普政府馬首是瞻,對其圍堵中共政策亦步亦趨,雖有利於蔡政府及民進黨的選舉操作及政治動員,無形中卻破壞台海兩岸的默契,無怪乎蔡政府會對拜登的勝選如此驚慌失措,因為已難以轉圜。
無視於中國大陸政經實力的快速增長,民進黨以意識形態操作外交關係,早已不合國際現實,更會將台灣帶往歧路而不自知。從蓋亞那外交部長的發言可看出,該國基於一中原則、不可能跟我國建立任何官方關係,只希望能與台灣推進經貿往來。若非蔡政府吹噓「台灣辦事處」具官方性質,否則蓋國外交部長也不會以「溝通不順」為由,短短一天就撤銷相互設處,蔡英文及外交部還趕緊刪除推特發文,可見得蔡政府對誇大設處之事明顯心虛。
關於政府為何選擇以「台灣」、而不是「台北」為名設處的箇中緣由,外交部必須向國人交代清楚,在野黨也應要求蔡政府說明決策過程,不容敷衍了事。要知道,台灣要在中國大陸有大使館的國家設立館處,是何等困難之挑戰,蔡政府絕不可能不知道使用「台灣」的政治敏感度。倘若知道卻又刻意為之,無非就是想藉此政治操作:一旦成功,就可自我吹捧「各國已經接受台灣」;若受挫,則可怪罪中共阻撓打壓。此等以政黨私利為考量的對外政策,注定將失敗收場。
國人從華航改名的政治炒作就可發現,民進黨把我國的對外關係賭在內部宣傳上,至於能否有效增進台灣的國際空間,根本不是其執政重點,否則也不會出現剛上任要爭取加入RCEP,現在失敗了卻拿「一國兩制」當藉口的窘境。如果蔡政府再不改正「把外交轉內銷」的偏執惡習,外交挫敗勢將成為其執政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