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依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公布的「2021版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雖重創全球經濟,但是5000大企業表現亮眼。不僅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36兆8,909億元,僅較2019年微幅衰退1.70%,並創下史上次高營收總額。尤其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更擺脫疫情糾纏,較2019年大幅成長20.03%,寫下3兆3,193億元的歷史新高;且總體純益率高達9%也同步創下1999年以來新高。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對此形容這是「拜全球疫情所賜,讓台灣產業價值被看見。」郭曉薇指出,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從來沒有這麼高過,即使在「921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台灣產業的全球地位也沒有2020年這樣的明顯。
從產業營收成長的角度看,入榜的179個產業中,雖然只有97個產業營收成長,較2019年的103個產業成長減少6個產業,但營收成長達兩位數的產業則由2019年的26個產業,大幅增加至39個產業。在營收總額達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有65個產業,且其中有11個產業的產業營收總額成長達兩位數,遠強於2019年的5個產業,都印證2020年5000大企業的營收總額雖然表面上呈現小幅衰退,然而由營收表現的內涵觀察其實比2019年要更健康。
此外,在65個營收達1,000億元以上的產業中,營收成長前10大產業,由證券商及積體電路設計業各以營收成長率37.30%、22.94%,居於前兩名,其它依次則為半導體業、無店面零售業、被動電子元件業、機車及其零件業、一般批發零售業、電腦及其週邊設備軟體批售業、電池業及營造業,營收成長率都在11%以上。
CRIF中華徵信所在調查中同時指出,2020年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率高達9%,創下1999年以來新高。也是對台灣大型企業當前發展非常重要的訊號。這個訊號正告訴我們,大型企業自美中貿易戰中轉型,把大陸市場和透過大陸出口的海外市場看得更清楚,並把大陸市場和美國市場切割,可以找到不同的利基點。美國「去中化」、中國大陸「去美化」的結果,台灣5000大企業在兩強之間都是「核心供應鏈」,並且中國大陸對倚賴台灣技術和台灣供應鏈的重要性更為提升。
其中前100大企業稅後純益為1兆9,404億元,較2019年的1兆5,887億元,大幅成長22.14%,占總體稅後純益比重則由57.41%微升至58.46%。前500大企業稅後純益則為2兆7,688億元,較2019年2兆2,852億元也成長21.16%,占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比重則由82.63%上升到83.42%。同時虧損家數只有567家,為2011年以來的次低水準(僅次於2018年虧損561家),在在顯示2020年在美中交惡,以及COVID-19疫情的雙重影響下,超大型企業得以在美中之間的供應鏈左右逢源以致獲利創新高。
不過CRIF中華徵信所也提醒,營收總額衰退但稅後純益大幅成長並不是一個常態現象,而是在特殊背景下的暫時性模式,唯有營收成長擴大全球市占率,從而提升獲利才是真正健康的5000大企業盈利模式。
2020年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雖然成長,但是有83.42%的獲利則集中在營收前500大企業,大者恆大的趨勢仍然明顯,5000大企業必須要有帶動台灣全體產業供應鏈的成長的功能,才能真正帶動台灣經濟與就業的成長。否則超大型企業若只是自肥,就無法使台灣整體經濟前進。
2020年CRIF中華徵信所即呼籲提出台灣要進行「超前部署」,因應「兩岸產業共榮」形勢出現巨大改變。今年更進一步的提出「台灣產業新藍圖」概念提供產官學參考。所謂的「台灣產業新藍圖」概念,是在台灣現具有全球供應鏈產業優勢的產業中,找尋出這些產業的優勢要如何去結合,以便整合出全新的先進科技產業,台灣必須把超大型企業也形成一個全新的打群架團隊,抓緊未來10年的智慧製造的大趨勢,若要讓美、中繼續仰賴台灣產業在供應鏈的核心夥伴地位,台灣的研發就必須超前部署至少一個新世代。所以5000大企業必須要學習台積電、聯發科技、鴻海投入更多研發費用的精神,佈局未來10年的智慧財產權。在最可能的科技領域中找到新的定位,使得台灣不只有一座台積電「護國神山」,而是創造一座產業的「護國神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