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蔡友
林清標:台南東山人,民國37年生。嘉義師範普師科、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畢業。任國小、國中、高中教師計30年,現已退休。任教期間,榮獲教育部教師教學優良獎及學術著作優良獎多次。任教師教育輔導團多年,貢獻國語文教學扎根工作。熱愛寫作:曾任國語日報作文教學專欄特約撰述,北市青年期刊編輯,中華日報醫生朋友叢書執筆人(醫師口述)。著作有「怎樣作文」,「林老師作文指引」「如何贏得演講比賽」(與王窓賢合寫)等。散文、小說、劇本,散見各刊物雜誌。
作者/林清標
2012〈舊園情〉47×140cm
「小時候,從南投中寮二尖山的雲端下來,再重回繪畫藝術領域的雲端。」(名書畫家李轂摩先生語)我以為這是蔡友教授(以下直稱蔡友)逾半世紀在繪畫世界裡,汗水澆灌,辛勤耕耘,成績斐然,終至頂峰的最真實寫照。
童年的藝術寶境與嘉師的繪畫啟蒙
生於南投鄉間的蔡友,在中寮二尖山度過美好的金色童年,那世外桃源的大地,視聽之娛,是煙嵐野瀑,是蛙鳴鳥唱;心神之樂,是映眼堪畫,滿目豔彩的天然勝景,偏野之鄉反而是孕育蔡友鍾情藝術的靈山寶境。
但他想塗抹彩筆的樂章,直到進入嘉義師範才開始真正奏起,在甄溟老師的啟蒙指導下,他從四王入手,學習披麻皴山石的畫法,也臨摹元明清三代的古畫。他以飢渴之心汲取傳統筆墨之精華。他驚嘆前人登峰造極的墨韻筆意,發願在水墨的沃野禾田,戮力耕耘,短短三年,天賦極高的蔡友,已然打下了相當堅實豐厚的繪畫基礎。
蔡友的震撼,一山還比一山高,藝專與文大的薰陶
蔡友嘉師畢業後,分發到台中市鎮平國小服務,跟著名畫家呂佛庭教授學畫,並在其鼓勵下,積極參加美術比賽,成績可觀,蔡友自信滿滿,認為心中的繪畫天地無限遼闊,只待自己馳騁翱翔。直到偶然看到國立藝專畢業巡迴展在台中展出,才大感震撼,原來登高山復有高山,自己簡直是井底之蛙啊!於是他辭去教職,上了藝專,藝專畢業服完兵役後,又進了文大美術系。
二校是國畫聖地,大師雲集,以蔡友的藝術秉賦在此中學習,不啻如魚得水。在藝專飽飫水墨藝術的芬芳,汲取更深層中西繪畫理念的甘泉,訓練自己多樣的運筆用墨的技法。同時,「以寫生開拓新題材」的創作理念,也在此時孕育萌芽。在文化大學美術系期間,對光影、色彩靈活運用的嶺南派畫風,有了深入的了解與實踐的機會。尤其對色彩的衍變格外重視講求,這對蔡友的畫風影響甚鉅,因為後來蔡友一連串「大自然豔彩系列」的推出,即肇因於此。換言之,色彩的重新衍義與提昇,對蔡友的畫風起了革命性的改變。
東瀛學習之旅與四時變化的啟迪
1983年他進了筑波大學。三年的學習進修中,蔡友總結在日本有三大受益:一是做學問的分工與共享、二是假名書法訓練與運用、三是大自然色彩的視覺影響。我的觀察,第二項假名書法影響了蔡友對畫面落款的排列變化,有相當大的助益,第三項影響了蔡友震驚畫壇的豔彩系列名作的產生。
蔡友改變過去的太豔則俗的傳統觀念。從1983年起,他開始對色彩作大膽的運用與嘗試,讓色彩在水墨畫中也能發揮極致而安定的作用,創出了「豔而清雅」「豔而不俗」的新境界。
1986年回國後,推出一連串豔彩系列,是繼與張大千等大師合繪「寶島長春圖」巨作之後,又一享譽畫壇的盛事,彰顯了蔡友在國內畫壇的重要地位。
寫生理念豔彩系列與台灣大地
從就學藝專起,蔡友便奉行「以寫生拓展題材」的創作理念,他知道寫生的終極精神,是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換言之,寫生不僅寫「物」,還要寫「心」;不只描繪物象之「形體」,更要彰顯物象特有之「神韻」。因此「形神兼備」、「心物合一」變成了蔡友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蔡友的繪畫人生和寫生是無法分離的。
豔彩系列從1983年到日本開始,至1986年回國後,直到1991年四、五年之間,都在持續從事這種豔彩的創作與開發,尤其潛心將東瀛扶桑三年積累的經驗與創思、色彩與水墨融合研究之心得,予以消化吐哺,區分紅、黃、綠、灰、粉紅等五種系列,分別對色彩與水墨之融合做嶄新的嘗試與創作。成果包括1987年,應歷史博物館之邀,假國家畫廊舉行「自然的禮讚-四季之美」專題個展:1989、1990年分別催生大地歌吟系列「繽紛之美」「自然的豔彩」之主題個展,均佳評如潮。此種可豔麗、可清雅的表現方式,帶給年輕畫者的啟發,對水墨畫推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實有推波助瀾的引領功勳。
但日本的餘風究竟抵不過鄉情的呼喚,1991年起,蔡友個人創作的方向乃移往寶島大地、鄉間山林的景致與色彩。他透過畫筆開始賦予畫面鮮麗的色彩,塑造嶄新的翰墨生命,透過墨韻鄉土系列的畫作,產生了如黃色系列的「金穗白垣」。綠色系列的「歸鄉夢」。紅色系列的「豔紅」。粉紅系列的「龍潭春色」。灰色系列的「那羅印象」。白色系列的「湖邊芒花醉」。
台灣,自己的故鄉啊!蔡友的畫筆,不停地描繪台灣質樸的鄉情和獨特撩人的自然風貌。1991年10月及1992年10月,在台北京華藝術中心推出的「大地彩繪鄉土情」、「秋醉芒花鄉土情」等專題個展中,觀畫者如癡如醉,蕉園、稻浪、秋芒…成為山水畫中的主角,顛覆了往昔只在花卉中點綴的舊思維。蔡友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提昇水墨鄉土情的地位與境界。
大地震後寄情故鄉的老屋
1999年921大地震,南投家鄉受到重創,蔡友創作的題材與方向轉往帶著傷痕的大地,月色下頹圮的老屋,秋風中斑駁的紅牆黑瓦,煙雨中沉寂的山城,在灰暗的墨色裏,充盈著畫家的淚水與關懷。2000年的「情慟故里」,畫月色中倒塌的房子,色調的晦暗灰慘,滲著悲淒的情愫與惆悵,後來家鄉重建有了起色,蔡友也以樂見故園重生的心情,轉向對老屋的關注。於是發展出留住老屋影像的「思古幽情」系列,試圖把斑駁的歲月痕跡留下。2001年的「懷古」,那一堵斑駁的粉牆,及牆上褪去字跡的廣告紙所構成的「古意」,便是蔡友力圖保留緬懷的幽幽鄉情。
這種思鄉情懷,從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間,不斷被蔡友用特殊技法加以詮釋出來。他說:「為了畫出牆的老舊斑駁感,我研究許多方法,經過不斷試驗,終於創出蠟與墨的混合技法,其效果最佳。」他笑稱是「斑駁皴法」。2005年的「後院物語」,2007年的「故居」,2009年的「舊垣新歲」,皆是相應的傑作。
我覺得「思古幽情」系列展現哪只是技法的特殊?更重要的在「畫意」的烘托。如「故居」畫的是鄉下的「土角厝」,屋前的芒花,屋後的朴樹遠山,烘托出老屋安詳寧靜的氣息。這些畫作所賦予的意涵,就像「後院物語」畫中的閒章「妙在畫外」一般,情韻的想像無限,懷念亦無限。我個人的體會,僅就老屋舊牆黑瓦所滲出的巨大力量與情懷,蔡友獨有的作品便是足以震撼人心,甚至屹立畫壇的不朽盛事。
虛實相生三芝梯田與梯田系列
2003年,蔡友三芝購屋,附近如幾何圖案的梯田,成了他創作的重要題材。他對景寫生,再經過適度取捨,去蕪存菁,留下蜿蜒曲折、高低有致的田埂,展現梯田如音樂般的律動之美,以及霧濛水漾的妙境。其中又有著「虛實相生」的巧妙布局。蔡友的梯田系列,一反尋常:「有畫處為實,無畫處為虛」的手法,反虛為實,以實為虛,大空白的「虛」,反成了烘托的「實」,其佳妙處令人叫絕!
尤其,系列中篇幅最多的雲南元陽梯田,其壯麗、瑰奇的水光墨韻,最叫人目眩神搖,嘆為觀止!
蔡友筆下的梯田,如詩如夢,何似在人間?
退休歸田園,創作不停歇,成就斐然
2012年,蔡友從任教的台灣藝術大學書畫系系主任退休,並移往埔里定居,生活閒靜安逸的蔡友,並沒有放下畫筆,他把精進創作作為職志。他說退休不是停歇,安適不是怠惰,向更高、更遠的頂峰邁進,才是此後的人生目標。
蔡友的畫,風格多元,每一段時空都有不同創意與新局。2012年的「回鄉」個展,蔡友繪畫的主題應是「一片鄉心入畫來」,蔡友把深耕的鄉土風情,追尋的田園野趣,皆訴之於畫筆。不論秋季滿山遍野,串串隨風搖曳的芒花風采,抑或舊屋老樹、斷垣舊牆的斑駁歲痕,或是枝椏逞姿的老梅朴樹,甚或高田如梯、高波光似鏡的元陽梯田,無一不透著對鄉土的深深眷戀,呈現高華古樸的意涵,溫馨幽雅,在詩情畫意的情趣中,展現一種淡泊無爭的情境。
2013年的「自在優遊墨趣中」。此次畫作與往昔大不同的是:從豔彩系列的重彩影像,反璞歸真,走向空靈心境的抒寫。顏色或許淡了,畫面或許不那麼繁富了,但意蘊卻更深長,充滿著豐盈的妙趣與淡雅的墨韻。
2017年的「雲煙.走過」,是在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的。我以為這是蔡友繪畫志業的一個極重要的里程碑。從寫生的理念拓展題材到豔彩的運用與突破,到鄉土素材新生命的再現,復回歸形神兼備的氣氛營造,而這一次更是另一巔峰之作。主題重在煙霧迷離的空靈之境,老屋鄉野,夜空曙色,芒原花海,朴樹松林…,蔡友用這種空濛的畫境,塑造出如詩如幻、情景交融的渺遠意境,畫非僅是畫,而是畫家情懷的內涵,「妙在畫外」的境界,提昇出另一種不易企及的高度,較之2013年的畫境,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引領風潮,不斷嘗試新的突破,開創新局
蔡友是個不墨守傳統成規的藝術家,常常嘗試突破傳統的窠臼,開創新局,我的觀察有幾項可以大書特書。
一、芒花題材以山水布局的率先提倡。
清末明初,齊白石老人最主張回歸本土,所畫的東西以日常所見為多,而五節芒草台灣到處可見,但以往的畫者,只作為花鳥的題材,蔡友則將芒原以山水形式布局,首重其蒼茫氣勢之表達及萬千意態之傳遞,藉丹青以撥動觀賞者的心弦。蔡友的作法是:採山水方式,遠觀取景,著重芒花之疏密排列及聚散變化,使其結構疏密有致,聚散有序,串串白花在水墨半乾時點染,使花芒更趨自然、更具渾厚蒼茫之感,產生「點點芒花飛意絮,一縷相思萬里情」之震撼與感動。蔡友的芒花系列創作,回歸鄉土,以五節芒花為主題,表達秋之蕭瑟感,使芒花在秋景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同樣的途徑,以花卉題材作山水布局,亦屬新嘗試新突破。
以梅花為例,往昔對梅花之描繪,常以「四君子」之「花卉」形態展現,極少作「山水」布局來創作,偶有為之,亦僅為屋宇庭園之點綴而已。蔡友1995年的「素艷」之作,將原屬花卉之題材擴充為大片梅林,因之展現的風貌便與傳統迥異。他透過「遠觀法」,運用「大觀小」之方式,將之轉變為山水的新格局,在山水題材的拓展上,無疑邁進了一大步。以山水布局,梅花始能表現老幹新枝之遒勁、剛毅、傲骨嶙峋之氣勢,與純以花卉形式的表現大異其趣,早已轉換為另一種山水新境了。
三、對台灣山林不易入畫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技法道路。
台灣山巒,翠綠蓊鬱,蒼潤華滋,不同於大陸之奇山異嶺,高峰峻峭,若以傳統之皺擦方式,易流於窠臼形式欠缺真實生動,若以表現遠山之渲染法處理又失之平板單薄,欠缺厚重堅實的質感。蔡友的作法是:運用墨膠混合法,在山群中作多層次的堆疊,時在水墨半乾時加筆觸,時在全乾後加若隱若現之筆觸線條,以增添山巒之淋漓墨韻及蒼潤渾厚之美。此種表現方式及技法,對描繪台灣山巒而言,無疑是新嘗試與新突破,開拓了新領域。
四、題詩與畫意的緊密結合,提昇詩境的高度
題詩題辭有助觀者了解畫意。蔡友的題款,常有佳作,詩意雅致,情韻十足,與畫意的相融,可謂到達渾然一體,天衣無縫的地步了。每幅畫題皆韻致萬千,令人心懷激盪,低迴不已…!
充滿詩意的畫面,未必處處題詩,但詩情畫意中增加詩詞,對文人畫「意境為上」的主張,亦是一種實踐,一種提昇,我以為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蔡友是完全做到了。
2020〈金燦風鈴〉40×63cm
1982〈寶島長春圖局部 〉182.8× 6607.7cm 張大千、蔡友等10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