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髂關節惹禍 經前腰痠背痛

奇美醫抓病根 再生注射徒手復位緩解 奇美醫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以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等治療,緩解薦髂關節及下背疼痛與不穩定。 (奇美醫提供)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35歲陳姓婦女生產後每次生理期來前經常腰痠背痛,尤其下背痛嚴重,長期接受復健治療,症狀只部分緩解,奇美醫復健部進行結構式評估發現陳婦薦髂關節不穩定進行徒手復位治療,並採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於單側薦髂關節,下背疼痛與不穩定感終獲得緩解。 奇美醫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表示,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診斷可能為椎間盤突出、骨刺、腰椎滑脫等,但事實上薦髂關節不穩定及功能不佳所造成的下背痛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女性下背痛更需特別注意這個原因。 董宥汝強調,薦髂關節及其附近的構造相當複雜且構造比較深,倘若電、熱療或徒手治療的成效不佳,超音波導引再生注射治療可以協助解決薦髂關節不穩定的問題,醫師會利用超音波辨認出薦髂關節及周圍的韌帶,並於超音波即時影像下,將針與其內的增生藥劑精確得注入關節與韌帶內,達成修復的效果,並增加薦髂關節的穩定度。症狀可大可小,嚴重可能影響生活,因此正確的診斷與有效精準的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Read More

營養醫學研究證實 魚油EPA有效預防心血管病

醫師蘇冠賓(左)說,營養醫學研究證實深海魚油EPA成份,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常見突發性死因之一,也是當代預防醫學的重要課題。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說,營養醫學研究證實深海魚油所含EPA成分,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蘇冠賓指出,所謂「主要心血管疾病發作事件」,是指包括因心臟病住院、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心肌梗塞、心源性死亡或心臟驟停等重大嚴重事件。俗稱深海魚油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兩大主要成分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研究明指EPA可以抗發炎、抗氧化、改善調節離子通道、提高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衍生的環氧烷類化合物、釋出消退素和保護素等特殊炎症分解介質,以及調節腸道菌群平衡,這些綜合有益效應與心血管的保護機制有密切關係。 他說,早在2017年美國心臟學會便曾於心血管病權威雜誌《Circulation》,發表Omega-3脂肪酸在心血管疾病之預防的科學建議專題報導,基於多項隨機對照研究累積數據,Omega-3脂肪酸可在臨床實踐上防治心血管疾病。 蘇冠賓說,現今已知深海魚油成份EPA在心血管發作事件2級預防的臨床應用強大,佐以美國心臟學會的專題報導,證實Omega-3及其衍生物確實能起到心血管保護作用,是心血管疾病預防巨大突破。

Read More

陸返台確診擬做病毒定序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來中國大陸疫情升溫,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22日指出,該地突然從嚴格控管到完全放鬆,要注意是否出現新變種病毒、致死與致病率有無上升,並考慮監測中國大陸回台確診民眾基因定序。 針對中國大陸防疫措施變動,張上淳22日出席台大醫院活動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中國大陸突然從很嚴謹的封控作為到完全放鬆,雖然其官方公布的確診和死亡數很低,但從所有面向、報導中可以得知,疫情大量傳播中。 他指出,除了中國大陸本身醫療能問題,對台灣來說,一定會有民眾從中國大陸返台,若病毒沒有太大變化,則影響不大。 然而,張上淳也說,由於中國大陸大量傳播,病毒突變機率越大。一旦病毒出現大變種,除了面臨免疫逃脫問題,過去打的疫苗到底還有多少保護力,都是需要關切的議題,未來對全球都是一個可能的威脅。 張上淳表示,台灣目前採取穩健開放,一方面希望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不要一次劇烈上升,對醫療量能比較不好,除影響確診病人照護,非COVID-19病人的照護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在口罩部分還是會採取階段放寬。

Read More

13歲女解隔 慢性病惡化不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22日新增1萬9千多例COVID-19本土個案。新增41例死亡個案中,較年輕的是1名13歲少女,有多重慢性疾病、未接種疫苗,因嘔吐等症狀就醫確診,住院近2個月仍因病況惡化過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22日新增1萬9798例本土病例,與上週四(15日)相比,增幅約23.6%,確診個案新增中重症111例(中症72例、重症39例);另,境外移入新增93例。 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這波疫情密切注意中,可能進入下一波流行。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這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其中39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26人未打滿3劑疫苗、16人沒有接種任何疫苗,19人年齡超過80歲。 其中,較年輕死亡病例為1名13歲青少女,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沒有接種過疫苗,10月28日PCR陽性確診,雖然在11月18日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但因為個案仍無法脫離呼吸器,轉至兒童一般加護病房,繼續住院治療,不幸因病況惡化,12月18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心肺衰竭及COVID-19感染。 另外,住宿式及社區式照顧機構延長定期篩檢措施,再延長至明年1月31日,篩檢頻率維持為服務對象每週1次。在工作人員部分,取消每週定期快篩,若出現症狀時則須進行快篩;另,機構認為有必要時,如有接觸史、群聚等,也得提供工作人員公費家用快篩;住民或服務對象及工作人員如為確診康復者,3個月內免篩檢,後續將再視疫情狀況調整篩檢頻率。

Read More

逾9成不知罹腎病 5大症狀恐末期

左起台灣腎臟醫學會邱怡文主委、台灣腎臟醫學會黃尚志榮譽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台灣腎臟醫學會吳麥斯理事長、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陳宏麟理事長。 (台灣腎臟病醫學會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台慢性腎臟病患者約254萬人,研究顯示,逾9成以上的患者未認知到自身腎臟出問題。國健署今年推行「醫療院所預防慢性腎臟病健康促進與識能提升計畫」,盼強化民眾腎臟病健康識能。醫界也提醒,三高者、吸菸者等慢性腎病的4大高風險族,更要積極關心自己的腰子,以及早挽救腎功能。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當出現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5大症狀,可能已進展至腎病末期,恐錯失早期介入保護腎臟功能的黃金時機。 因此,呼籲民眾可透過抽血與驗尿兩項目,追蹤腎絲球過濾率與蛋白尿數值。若交叉比對數值落在黃色或橙色區塊為早期慢性腎臟病徵兆;紅色區塊則為中晚期慢性腎臟病,了解自身腎臟紅綠燈風險圖,以達到早期發現延長腎臟壽命。 對於提升民眾腎病健康識能上,陳宏麟提醒三高者、吸菸者、長期服用止痛藥,以及肥胖者等易罹患慢性腎病的4大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其中三高者由於高血糖、血壓、血脂會加重腎臟負擔,因此三高患者罹患慢性腎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近4倍。 吸菸則會破壞腎臟結構,甚至引發蛋白尿(俗稱泡泡尿),而蛋白尿在初期難以用肉眼觀察,需要透過尿液檢查才能進一步分析。另,慢性疼痛患者若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傷害,甚至引發急性腎損傷,因此更需要定期追蹤腎功能。 陳宏麟說,正常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8.5至24之間。若BMI大於24(含)屬於過重,BMI大於27(含)則是肥胖症。過重或肥胖也會加劇腎臟的代謝負擔。因此,除了積極控制體重,更要定期追蹤腎功能。

Read More

寒流來襲 腳中風發黑如烏骨雞

7旬婦人下肢冰冷疼痛 幸及時救醫搶通血管免截肢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左)致贈禮物給病人陳女士(中),祝福她「腳中風」治療成功;右為病人的主治醫師內科部副部長許栢超醫師。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近來寒流來報到,醫師提醒小心「腳中風」、肢體發黑如烏骨雞;一名7旬婦人,突然發生下肢冰冷、疼痛、蒼白及麻木等症狀,在外院安排了血管攝影檢查發現是俗稱「腳中風」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因此緊急聯繫高醫周邊血管團隊進行導管介入治療,醫療團隊藉由機械性血栓抽吸設備及溶栓術,順利地將急性阻塞的血管搶通,後續再搭配整形外科的完善傷口照護,成功地保住了這名病人的肢體。 「腳是人的第2心臟」高醫緊急周邊血管團隊主要召集人許栢超教授強調,周邊血管疾病不是只靠心臟科打通血管就好,它是需要跨領域團隊來共同照護的疾病。高醫今年一月特別成立24小時緊急周邊血管團隊,是全台唯二提供全天候緊急周邊血管團隊的醫學中心。 許栢超表示,一般通稱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了心臟血管、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只是民眾常把周邊血管疾病給忽略了,然而這部分是維持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過往因為民眾對於周邊血管疾病的認知有限,再加上早期導管的治療效果不佳,且設備不夠精良,因此最後患者常面臨截肢的悲慘命運,甚至可能因此失去生命。 高醫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林宗憲表示,周邊血管疾病其實包含了周邊動脈疾病以及周邊靜脈疾病,常見的有上下肢的動脈及靜脈阻塞,以及肺血管栓塞等。近年來由於導管治療設備的日新月異,使得周邊血管疾病有了卓越的治療成效,醫師可藉由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血管,來讓臨狀症狀緩解、傷口癒合,進一步改善病患的預後。 林宗憲主任指出,周邊動脈疾病與心臟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危險因子,因此在危險因子的控制就非常重要,一旦診斷確定,醫師除了會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外,同時也會將危險因子控制好;而導管的介入主要是針對有跛行或是傷口無法癒合的病患,藉由打通血管來改善跛行症狀,並使傷口能夠癒合。 許栢超教授表示,高醫周邊導管治療個案數逐年增加,已快達到每年500例,代表越來越多的民眾重視,也顯示出高醫團隊受到南部民眾的肯定,期許高醫未來在周邊血管疾病的照護上能走向一個全人化治療,照護到病患的整體身心靈。

Read More

防搶購 退燒藥不排除採實名制

台灣近期出現部分退燒藥缺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22日表示,若情況嚴重考慮實施「暫時性實名制」買退燒藥。圖為市售普拿疼止痛加強錠等止痛退燒藥品。(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中國COVID-19疫情引發藥荒,台灣出現部分退燒藥缺貨情形,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22日表示,將擬先請藥局勸說民眾限量購買,若情況嚴重才考慮實施「暫時性實名制」購買退燒藥。 衛福部長薛瑞元22日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列席報告業務,並備質詢。立委關心國內「普拿疼」等退燒藥缺貨因應措施,薛瑞元回應,現階段第一步研擬將由藥局向顧客進行勸導性購買限量,但強調絕非強制性限購。 上海市COVID-19疫情升溫,退燒藥品大缺。圖為上海市一家藥房在門前貼出退燒藥品、溫度計、止咳糖漿和其他等物資售罄公告。(中央社) 王必勝昨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表示,將持續跟藥師公會全聯會保持密切聯絡,藥局若有異常購買情況,都會回報藥師公會。 他指出,目前在國際上非「普拿疼」廠牌但相同成分的藥品也有出現大量購買情形,若未來擴及到其他藥物,會盡快討論第一階段,請藥局限量購買,但這是勸說性質,而非強制。 王必勝也坦言,若之後搶藥情形非常嚴重,會再進一步考慮暫時性的實名制來做管制,不過要看狀況嚴不嚴重,「現在也不是只有台灣有這問題,澳洲、日本和韓國都有藥物被搶購情形,所以會一直觀察情況,若變嚴重就會啟動下一階段管制措施。」 另,根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日前指Omicron的BQ.1和XBB變異株已傳入中國,但目前仍以BA.5.2和BF.7為主。 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F.7在8月就已於其他國家發現,這不是新的變異株,是BA.5的次分支,會持續觀察世界流行狀況,至於為何北京流行特別快,可能與中國第一次流行有關,會持續觀察是否有其他更強勢的變異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