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指出,目前正全力輔導原鄉新農業技術,希望為原鄉找到新出路。(記者鄭錦晴攝)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二十八日出席「找回原力 部落復興 原鄉永續」說明會中指出,農委會召集全國十一個農業改良場所,由保種、生產及加工等不同面向,以科學技術導入方式,希望能為原鄉找到新出路;例如小米與紅藜混種來預防鳥害,以科學方式來驗證並重現部落傳統知識。
陳駿季說,目前已有許多進展,首先從文建站中找出藏在耆老記憶中的知識並保留下來;其次,極力盡搶救作物及保種工作,包含協助復育馬太鞍部落的原生小米﹔同時也針對消逝中的阿美族酒麴作物,找出並建立保種工具組﹔還包括復育黑米祭中重要的種源「黑小米」等。
為典藏農耕文化,改良場與中研院合作共同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目前已上傳一五五項主題。其中包括不少具有故事性及族人情感的作物,例如魯凱族的加工食糧—芋頭乾﹔傳唱百年歌謠的香糯米falinunu﹔還有非常少見的紅梗高粱,都將這些故事予以數位典藏起來,並製作成書籍及食農教育教材,傳承給下一代,同時以部落行動學堂的輔導能量,來建立農耕的智慧網絡。
由於原民農耕多以友善、有機方式為主,農委會目前正研擬生態給付政策,未來將會以友善環境補貼方式,形成維護、營造、成效等三種不同方式的給付,來實質回饋給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