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急性肺出血 心導管救命

醫師王玠能說,「微創心導管關閉術」是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新曙光,且已可健保給付。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新生兒科與小兒心臟科團隊照護1名26週、出生體重766公克早產兒,歷經呼吸窘迫症、肺出血及氣胸等多重肺部疾病,考量開胸手術術後照顧風險較高,改採「微創心導管關閉術」,術後2天呼吸狀況大幅進步,很快移除呼吸器。 小兒心臟科主任王玠能指出,胎兒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間有一條「動脈導管」相通,一般足月嬰兒出生後2~3天內會自行關閉;若沒有關閉,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主動脈血液會由此持續分流至肺動脈,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造成生命危險。 早產兒因動脈導管的平滑肌纖維層較薄,對氧氣的刺激反應不足,導致無法順利收縮關閉,出生週數越小、體重越輕,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越高,平均高達30~40%。病嬰會出現呼吸急促或費力,嚴重時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還會有發紺、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危險症狀。其中,急性期最危險致命的就是「肺出血」,慢性期常導致慢性肺疾病及氣管肺發育不良。 他說,開放性動脈導管通常會先嘗試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或有禁忌症時,再考慮「開胸式」結紮手術,但手術風險大。 「微創心導管關閉術」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對3公斤以上較大嬰兒是很普遍的介入治療,但對於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則因血管很細、管徑只有1~2公釐,加上容易失溫,難度非常高。 成醫曾遇到出生體重僅462公克、懷孕22週的小男嬰,在出生第7天時出現急性肺出血,當時體重只有478公克,使用心導管手術治療成功,是已知文獻中體重最低記錄。成大醫院團隊已於SCI期刊發表4篇相關論文,近期也在美國兒童胸腔學會雜誌發表一篇。 王玠能說,早產兒的心導管關閉術原需自費10多萬元,3月底通過健保署審核已可健保給付。

Read MoreRead More

每年4萬人中風失能 掌握黃金期復健

職能治療師許庭嘉與李昀珊表示,經由復健動作可促進腦部形成新的迴路連結,取代壞死之腦細胞功能。(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腦中風失能,在中風後6個月黃金期展開復健有良好成效,約半數中重度失能患者經半年復健可恢復到靠枴杖行走。 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今年由世界神經學聯盟以「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為主題,關懷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病友權益,並鼓勵患者接受完善復健治療。 北榮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說明,腦中風是腦神經疾病當中造成失能與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5位,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腦中風失能。在中風初發生後1個月,有6~8成患者可能無法生活自理、需仰賴他人照顧,半年後也仍有5成患者存在失能危機。 鍾芷萍指出,中風失能患者可靠完善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等,達到預防及恢復效果;臨床經驗,須臥床或仰賴輪椅的中重度失能患者,經6個月復健約半數可恢復到靠枴杖或助行器行走的輕度失能狀況。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職能治療師許庭嘉與李昀珊分享,中風壞死腦神經細胞雖不可逆,但周圍神經細胞卻能在刺激或適當訓練下產生新連結,取代壞死腦細胞的功能;復健在訓練肢體力量外,也同時刺激大腦神經迴路及練習大腦與肢體間連結度。 許庭嘉說明,中風失能狀況包含日常生活依賴、肢體無力或動作不協調等、感覺異常、認知問題、心理社會問題、吞嚥障礙等。中風後6個月是復健黃金期,但就算過了也還可以再努力;且研究發現復健時間越早開始越好,若在中風後24~72小時就開始,促進日常生活獨立性表現較出加護病房後才開始更佳。

Read MoreRead More

員榮智慧病房 減輕護理師壓力

智慧顯示產業跨域合作聯盟推動成果展示會,昨在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院區舉行。(員榮醫院提供)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工業局19日於彰化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院區舉辦智慧顯示產業跨域合作聯盟推動成果展示會,由員榮醫院與綠湖醫療聯手建立病房智慧照護應用系統。員榮醫療副院長涂川洲表示,智慧病房結合台灣特色醫療院所與醫療軟實力,創造世界級的AI人工智慧醫療示範場域。 涂川洲表示,員榮病房智慧照護應用系統結合先進彩色電子紙和反射式低耗能電視技術取代以往的床頭卡,可記載病患是否容易跌倒、要坐輪椅等相關醫療資訊,讓值班醫護人員清楚病患情況,減輕護理師工作壓力。 涂川洲指出,智慧病房內反射式的低耗能電視,能自動感測環境光影的變化調整顯示器亮度,病患及陪伴家屬可遙控調控病房內溫度、開關電燈,讓患者挑選自己喜愛的食物,也能做護理滿意度調查,讓院方即時了解,提升醫護品質。 此外,病房內的AI人工智能感測器,可偵測病人是否跌倒;在沒有煙的情況下,也能偵測是否有火源等情況。 涂川洲說,患者及家屬也可透過電視自行查詢各項檢查日期排程、術後注意事項、用藥資訊等衛教知識,減少不同家屬輪流照顧時一再詢問,護理師得重複傳達的困擾。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