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師許庭嘉與李昀珊表示,經由復健動作可促進腦部形成新的迴路連結,取代壞死之腦細胞功能。(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腦中風失能,在中風後6個月黃金期展開復健有良好成效,約半數中重度失能患者經半年復健可恢復到靠枴杖行走。
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今年由世界神經學聯盟以「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為主題,關懷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病友權益,並鼓勵患者接受完善復健治療。
北榮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說明,腦中風是腦神經疾病當中造成失能與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5位,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腦中風失能。在中風初發生後1個月,有6~8成患者可能無法生活自理、需仰賴他人照顧,半年後也仍有5成患者存在失能危機。
鍾芷萍指出,中風失能患者可靠完善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等,達到預防及恢復效果;臨床經驗,須臥床或仰賴輪椅的中重度失能患者,經6個月復健約半數可恢復到靠枴杖或助行器行走的輕度失能狀況。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職能治療師許庭嘉與李昀珊分享,中風壞死腦神經細胞雖不可逆,但周圍神經細胞卻能在刺激或適當訓練下產生新連結,取代壞死腦細胞的功能;復健在訓練肢體力量外,也同時刺激大腦神經迴路及練習大腦與肢體間連結度。
許庭嘉說明,中風失能狀況包含日常生活依賴、肢體無力或動作不協調等、感覺異常、認知問題、心理社會問題、吞嚥障礙等。中風後6個月是復健黃金期,但就算過了也還可以再努力;且研究發現復健時間越早開始越好,若在中風後24~72小時就開始,促進日常生活獨立性表現較出加護病房後才開始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