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胡佛研究所舉辦蔣經國總統日記發布會,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向媒體展示日記。(中央社)
賈忠偉
不管兩蔣寫日記的目的─是「反省」或是「騙人」,《史迪威日記(Stilwell Papers,一九四八)》則是展示出另一種改變歷史的威力與面貌。荷裔漢學家方德萬在《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一九二五~一九四五)∕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一書中對於史迪威有這樣的敘述:
首先,史迪威既不是當時由報刊創出或原來被歷史學家辯護的一位偉大的戰爭英雄,也不是被陳納德反對他的中國人所指的惡棍。無論作為指揮官還是戰術家,他都是個軍事技能有限的人。在東吁(同古)發動進攻是個錯誤,在收復北緬時向密支那突進也是一樣。他相信收復北緬是擊敗日本的關鍵的看法當時便沒有幾個人接受,也被後來的事件所否定。連他的支持者都同意,他的邏輯和智力活動一團糟。他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步兵戰法並在沒有必要的手段和不做任何退卻的情況下以進攻謀求勝利…實際上,在重歐輕亞的戰略規劃上,美國並不在乎犧牲大量中國軍民的生命,只希望能將大量日軍牽制於中國戰場即可…更糟糕的是—獨斷獨行、又看不起國民政府的史迪威在被蔣中正撤換回到美國後,就以個人的私怨對蔣中正猛烈攻擊,造謠醜化,之後由白修德在一九四八年整理發表的《史迪威日記(文件)》,不但影響了馬歇爾、杜魯門,導致了美國對華政策偏頗,不但停止了美援,還落井下石的發表白皮書,最後讓國民黨丟失了大陸,也改變了後來的世界局勢,而這就是方德萬所質疑—貶抑國軍抗戰對於世界和平貢獻的「史迪威—白修德典範」(Stilwell-White Paradigm)。
其實這段時間擺脫「史迪威—白修德典範」的西方學者已不是少數,除方德萬之外,還有出版《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曾任職美國外交系統與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的陶涵;撰寫《毛澤東:真實的故事》、《鄧小平:革命人生》兩本歷史著作的俄羅斯近代史專家潘佐夫,則是用《失敗的勝利者》來形容蔣中正。
潘佐夫在《失敗的勝利者》導論中寫道:我們應如何為蔣中正製作出一張資產負債表呢?答案很難是單一向度的。一方面他確實是一個背信又狡獪的統治者,他渴望全盤掌控大權,也必須為一百五十萬民眾的死亡負責;另一方面,他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一個解放中國民族的鬥士、一個愛國者、一個二十世紀的政治與軍事領袖人物、一個共和新中國的建築師、一個二戰的英雄、一個反希特勒聯盟國家的忠實盟友。他同時是一個基督徒與儒家的信奉者,也夢想著普遍的平等。此外,不像史達林與毛澤東等上個世紀的許多冷血統治者,在他生命的晚期(一九四九~一九七五),他能從過去的悲劇性錯誤中,得出一個結論,在內戰吞敗後,基於民生主義與社會公義,最終把小島台灣—即使和中國大陸比起來是小小的—轉變為一個繁榮富庶之地。沒錯,他採取的是威權手段,但除此之外又能如何克服中國人民世代的落後呢?能有一個從集權到民主的不流血路途嗎?
國史館對外表示,一旦收到了這批文物,將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公開出版「兩蔣日記」,並且讓其它「相關歷史文件」供民眾閱覽。台灣本地學者甚至是大陸學者將不必再遠渡重洋到美國,相信這對近代中國史、台灣史的研究與重塑是具有很大幫助的。 (作者為文史作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