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手術 ERAS縮短住院天數

台大醫院辦理「你我E起守護病人安全 術後加速康復不憂心」手術麻醉安全衛教展,宣導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降低術後併發症並縮短住院天數。(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接受全身麻醉手術患者達240萬例,台大醫院針對「急、重、難、老、病、衰」6大高風險族群,推動術後加速康復療程,整合麻醉、外科、內科、護理、復健、營養、個案管理等專業,提供由手術前到手術後整體服務,可降低患者術後併發症並縮短住院天數。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每年約有10%的民眾接受全身麻醉手術,而大部分病患在進行大手術前都會出現擔心、害怕的憂慮情緒,台大醫院對6大高風險族群,在手術前2週起就會對病患提供包括營養補充等在內的建議,協助病人準備手術與術後恢復,希望讓病患儘快康復並回到正常生活。 台大醫院麻醉部醫師劉治民指出,術前介入改變病人的焦慮狀態非常重要,台大提供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從術前就開始提供病人完善照護,透過不同科別專業評估,告知病人在術前應做的準備,例如要動關節手術的病人,若肌肉力量不夠,可以在術前進行相關訓練,可望達到術後半天就能下床走路的目標,減少如血栓、肺栓塞等併發症發生。 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理事長郭書麟表示,術前由團隊為病人優化體能營養狀況;術中會監測病患狀況,適時調整麻醉劑量,手術結束時,透過速效逆轉劑降低術後嘔吐及併發症風險,更幫助患者恢復肌力,統計發現接受ERAS服務患者,可降低約50%的嘔吐發生率,並減少術後併發症。劉治民表示,透過ERAS服務的患者,其就醫滿意度明顯提升,並可縮短約10%的術後住院天數。

Read More

新冠流感疫情緩降 但併發症仍多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上週疫情。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9日公布,國內新冠及流感疫情已脫離高原期,皆呈現緩降趨勢,但提醒併發症個案仍多,疫情傳播風險持續。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國內新冠疫情緩降,上週新增409例確定病例(併發症),與前1週新增408例相當,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51例死亡病例,較前1週新增60例下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國內疫情緩降,惟併發症個案仍多,疫情傳播風險持續,須注意併發症病例發生風險。 流感疫情部分,李佳琳指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0.7萬人次,較前1週略升,為近10年同期次高;新增31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其中22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9例死亡,年齡介於30歲至80多歲,其中6例未接種流感疫苗。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去年9月26日新冠XBB疫苗開打以來,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均占96%(含)以上,迄今已累計接種215.3萬人次,其中莫德納XBB疫苗累計189.7萬人次,Novavax XBB疫苗累計25.7萬人次,全國接種率9.08%。呼籲年滿6個月以上之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儘速接種疫苗。另4月中也將再針對長者及高風險族群開打第2劑XBB疫苗。 另截至3月18日,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54萬餘劑,剩餘約3萬劑,請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儘速至各合約院所接種,以降低重症或死亡之風險。

Read More

今年首例!4歲童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如何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9日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個案為北部的4歲女童,發病就醫檢查一看身上已出現紫斑,更有敗血性休克,緊急收治加護病房後,目前已經轉到一般病房。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該名女童本身沒有潛在病史,3月上旬出現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狀,1週後咳嗽加劇,並陸續出現發燒、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多次至診所就醫未改善,13日因四肢出現紫斑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收住加護病房,住院當日並出現痙攣及意識改變情形,15日通報並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目前病況尚穩定,轉入小兒科病房治療中。 衛生單位並進行疫情調查,至16日已匡列同住、非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共19名,均無出現疑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狀,相關接觸者已全數給予預防性投藥,並由地方衛生單位持續進行健康情形追蹤。 林詠青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其潛伏期約2~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惡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尤其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較不典型而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症狀,另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或有囪門突出的情形,但不一定會有頸部僵直等典型腦膜炎症狀。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國內2015年至2023年的病例統計,每一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至12例,個案感染年齡則以「25至64歲」為多(占33%),並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常見。

Read More

今年首例百日咳 滿月嬰雙側肺炎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例。(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9日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個案為北部1個月大男嬰,還不能打疫苗,3月2日出現咳嗽、流鼻水情形,3月4日因持續咳嗽就醫,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經採檢通報後於3月12日確診,已於3月11日出院。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14例、4例、0例、0例、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0例至32例,多為3個月以下嬰兒(占51%),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經過疾調,男嬰同住家人的2人均無疑似症狀,但已進一步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而先前國內最小的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出生僅14天的嬰兒。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男嬰就醫時X光顯示已雙側肺部發炎,醫師診斷有急性細支氣管炎,在加護病房給予抗生素治療之後,症狀改善,住院1週已出院。同住家人2人均無疑似症狀,已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 百日咳是一種呼吸道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2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 林詠青指出,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國內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家中有嬰幼兒,務必得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建議女性每次懷孕應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建議於懷孕第28-36週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

Read More

<耳鳴暈眩保健專欄>被公事包砸頭 竟致梅尼爾氏病

醫師確認患者眼震方向,右上圓圖內,綠色線條所示為正常狀態下,內淋巴液迴流路徑;紅箭頭處為移位之耳石,阻塞內淋巴管致整個內耳膜性迷路積水腫脹(紅色處)。(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40歲女性業務員搭火車時,沒把行李架上的公事包放好,掉下來砸到頭,頓時眼冒金星。當晚睡前,右耳開始感到悶塞,跟家人交談時,感覺有陣陣迴音,原本以為是洗澡時耳道進水,單腳跳卻跳不出水來。隔日早上起床後,右耳開始會聽見相當尖銳的「唧~唧~唧~」,眼前景物竟然在順時針旋轉。 患者來到診間,檢查發現她的眼球一直在向右旋轉,聽力檢查顯示右耳中度聽力障礙,確認是耳蝸及球囊 (掌管靜態垂直位置覺)病變,電腦斷層檢查並無異常發現。給予口服止暈止吐藥物,大約半天後,耳鳴及眩暈消失。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外傷性球囊耳石斑症候群」,續發「梅尼爾氏病」。在正常狀態下,內耳耳蝸管會一直分泌出內淋巴液,經由聯合管流進球囊,經由另一支聯合管,流進橢圓囊及三半規管,或者流進內淋巴管,到達內淋巴囊,然後被吸收。若患者因為頭部外傷撼動球囊,傷及耳石斑,耳石鬆脫順著內淋巴液迴流,通過聯合管,跑進內淋巴管,堵在最狹窄處,整個內耳膜性迷路開始水腫,患者會同時出現耳鳴、聽障及眩暈,就是梅尼爾氏病。等到內淋巴液壓力增大,足以把卡住的耳石推進內淋巴囊,水腫瞬間減壓,病症隨之緩解。 此病在急性期先以症狀治療為主,但有人會因球囊之耳石頻頻鬆脫,卡在內淋巴管內,梅尼爾氏病反覆發作,甚至天天發作,這時會建議先避免劇烈運動,讓耳石持續待在球囊內,直到狀況穩定,需大約一個月。若耳石向下掉,卡在球囊耳蝸管聯合管內,換成只有耳蝸管積水,壓迫聽毛細胞,患者會先出現耳鳴及聽障,直到壓力大增足以把耳石推回球囊,耳蝸管壓力瞬間釋放到球囊、橢圓囊及半規管內,引起劇烈眩暈,但耳鳴消失,聽力恢復,此乃「拉莫爾葉茲症」。頭部外傷後,若眩暈發作,宜先正確就醫。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