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指出,宜善用資金投入國內、外實體投資,係解決超額儲蓄過多的有效方法。(中央社,資料照)
隨著幾檔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的熱賣,台灣超額儲蓄持續走高再度引發關注。台灣超額儲蓄淹脖子,並不是最近這三年、兩年的問題,但長期以來卻仍然持續閒置,而其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應包括房地產飆漲、股市泡沫、總體經濟失衡等等;同時,這可能也反映了所得分配差距持續擴大。政府應設法將超額儲蓄導入實體投資,甚至引導用以改善長期低薪現象,讓這些閒置資金轉而對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發揮正面效應。
所謂超額儲蓄,其意義之一在於貿易順差加上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再加上國外移轉收支淨額;簡言之,超額儲蓄持續增加意味著台灣長期以來一直從國外賺進了太多錢。超額儲蓄也代表儲蓄高於投資,也就是寧願把錢存起來也不願意投資,而投資則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重要成分之一。無論如何,超額儲蓄都是閒置資金,超額儲蓄越多,就代表閒置資金越多。
到去年為止,台灣已連續四年超額儲蓄逾三兆元台幣,主計總處預估今年超額儲蓄金額將達到三點八四兆元,高於去年的三點三一兆元。從儲蓄的角度來看,華人較為節儉,也習慣儲蓄;習慣儲蓄是好是壞見仁見智,但從「節儉的矛盾」經濟理論模型來看,吝於消費反而不利於經濟成長,因為消費也是GDP的主要成份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從主計總處的統計觀察,最高所得百分之二十與最低所得百分之二十兩個所得組的儲蓄金額差距持續擴大,也就是在超額儲蓄當中的家庭儲蓄部份,較高所得家庭的貢獻度越來越大。此一現象不但反映所得分配差距持續擴大,更應探究是否為助長炒房、炒股這類金錢遊戲歷久不衰、甚至越演越烈的主要源頭。
其次,相對於較為穩定的家庭儲蓄率,台灣的企業超額儲蓄率不但居高不下,甚至還快速成長,且占超額儲蓄的比重高達七成左右,而企業儲蓄包括各類公積金及未分配盈餘等;因此,企業儲蓄快速成長不但反映企業對投資心態偏向觀望,甚至還代表企業幫員工加薪的態度保守。政府應設法促使企業擴大投資規模,並將成長果實分享給股東及員工,如此不但有助於推升GDP,也有機會稍解長期以來的勞工低薪問題。
再者,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日前指出,宜善用資金投入國內、外實體投資,係解決超額儲蓄過多的有效方法;中研院也曾建議政府運用超額儲蓄設立主權基金,提供金融貢獻與產業轉型。類似觀點皆頗值得政府相關部門參考、推動。
超額儲蓄亦可成為造福台灣的動能。舉例而言,民間對長照服務仍有相當大的需求;但必須注意的是,長照具有相當高程度的公益性,畢竟所得較高者固然可以選擇付費較高的長照服務,但是所得較低者也有長照的實際需求。換言之,行政、立法部門可思考如何鼓勵超額儲蓄投入長照領域,創造出具有優越服務品質、合理收費及薪資水準、適當獲利率的長照服務,讓原本的閒置資金轉為可為台灣作出積極貢獻的源頭活水。
台灣超額儲蓄率舉世居冠,而且還遠超過其他先進經濟體,但這不僅並非「台灣之光」,甚且還不利於台灣長遠發展。公共建設以及健康、教育、幼托、農業等等可以造福台灣的投資,皆可成為降低超額儲蓄的去路,政府應從政策面發揮鼓勵、引導作用,既可避免閒置資金為禍台灣,而且還可促進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