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繆自昌主秘(左起)、萬里區漁會林榮欽理事長、農業部黃昭欽政務次長一同運送龍蝦及九孔以出船方式進行潛水放流。(漁業署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響應本(2024)年世界海洋日主題「喚醒新深度」(Awaken New Depths),並提升全民對永續漁業及資源保育的意識,漁業署於6月7日在新北市萬里區野柳海王星碼頭附近海域舉辦「2024世界海洋日魚苗生態放流活動」,透過投入健康優質之種苗來增裕海洋資源,為海洋盡一份行動力,改變我們與海洋的關係。
漁業署說明,保育海洋生態與資源永續利用已成為重要課題。為此,漁業署與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提前於6月8日世界海洋日來臨前的今天,舉辦種苗生態放流活動。同時邀請新北市政府、交通部觀光署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中華民國全國漁會、萬里區漁會、金山區漁會、野柳國小、社團法人中華漁業漁船協會、新北市野柳海洋巡守隊共同參與,並在農業部黃昭欽政務次長的率領及示範下,與當地學校學童一同放流健康的黃錫鯛、布氏鯧鰺、川紋笛鯛、九孔及錦繡龍蝦等原生生態物種,讓學童在參與放流過程中,建立正向環境永續觀念,海洋教育從小紮根,喚起全民一起守護海洋。
黃昭欽政務次長於活動中表示,臺灣海洋生態與資源豐富多樣,透過種苗放流活動有助於海洋漁業資源繁殖復育,過去5年漁業署每年平均放流約1,279萬尾健康種苗,來增裕沿近海漁業資源提升海洋生產力,具有生態、生活、生產「三生」活化的外溢效果;此外,並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合作,以基因分子標識評估放流效益,評估確認部分野外捕撈之黃錫鯛、嘉鱲等經濟物種有40%以上來自放流種苗,顯見放流之正面效益。
以提水桶至魚梯放流之方式,進行黃錫鯛、布氏鯧鰺、川紋笛鯛等魚苗放流。(漁業署提供)
漁業署進一步說明,放流應選擇符合放流地點原有分布之物種,另為利種苗適應當地環境,於放流前會調整養殖環境與放流海域水溫及鹽度相當,放流當下配合放流地點採取適當方式,如架設魚梯或以潛水方式,尋覓適合棲息環境放置,以提升放流效益;放流現場,亦須由取得教育訓練認證的海域放流權責人員指導下進行放流,以確保放流之正確性。
此外,為維護沿近海棲地環境與資源,漁業署每年辦理覆網清除工作,並與海巡署、地方政府執行巡護工作,落實責任漁業,讓種苗有安全及乾淨生活環境,同時樹立正確放流實踐的典範,落實「在對的時間及地點,用對的方式放流對的魚種」政策目標,讓海洋漁業資源永續利用。
Read More